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年伊始,万象更新。地处东南海滨的厦门火炬高新区处处涌动着发展的大潮,燃烧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工作激情。2013年,厦门火炬高新区乘着“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实施的强劲东风,克服宏观经济不景气等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厦门火炬高新区不断实施产业扩张,以光电、电子信息、电力电器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带动项目引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力度,全面建设创新型园区;加速领军人才的引进和扶持力度,实现由“火炬制造”向“火炬智造”、“火炬创造”跨越。这“三大引擎”推动厦门火炬高新区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郭伟 《中国高新区》2009,(12):78-81
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原国家科委和地方政府共同创办的三个冠以“火炬”的国家高新区之一,是第一个达到科技部提出的每平方公里实现百亿元产值目标的国家级高新区。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厦门火炬高新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以“弹丸之地”谱写“国家火炬计划”的巨大成效。  相似文献   

4.
郭伟 《中国高新区》2007,(12):51-54
全国开发面积最小、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国家级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已初具规模,构成了一个孵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个综合园区—火炬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同集园和三个专业园区—软件园、信息光电园、北大生物园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开放潮》2007,(Z2)
厦门星光豪泰科技有限公司属中外合资企业,是2004年由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的三大“光电巨人”企业之一.厂区坐落在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同集园.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总投资达一亿五千万港币,注册资本八千八百万港币。  相似文献   

6.
一个又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长大成人”,行走于科技创新的前沿,并邀游于资本市场。今年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已经孵化培育出5家高科技企业上市,成为厦门市乃至福建省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和“2004年海外科技人才与中国企业合作交流大会”(简称“华科会”)重要活动之一的“厦门科技创业投资论坛”,9月7日下午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和深圳大鹏证券的6位演讲者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引起了到场听众的浓厚兴趣,获得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8.
厦门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厦门火炬高新区),1990年12月由国家科委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四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建区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旗帜,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开发园区土地面积占全市不到3%,实现了全市约43%的工业产值,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7%以上……”这是厦门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厦门火炬高新区”)亮丽的一份成绩单。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建区32年来,该区已成为厦门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创新创业主平台、“三高”(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集聚地及厦门产业链(群)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位居鹭岛东北一隅的火炬园,是寄寓着特区人无尽遐想与期待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现代工业文明的“种子”在这里探索性试种,十八年春风吹拂,昔日厦门岛小东山一片贫瘠的荒地,已被“火炬”照耀得繁花似锦,这个被厦门市民视为点石成金的火炬园,又在岛内岛外相继派生出了六个园区:  相似文献   

11.
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厦门火炬高新区园区企业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成就。而就在前一天,200多位中外专家及嘉宾聚集厦门,参加友达光电举办的“领航视觉新世界——2010友达技术趋势论坛”,他们就“低碳时代友达光电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3D立体显示技术与LED背光源未来趋势展望”等主题进行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郭伟  陈智明 《中国高新区》2013,(11):118-121
近期,由厦门火炬高新区下辖的厦门创业中心投资建设的厦门市首个科技企业加速器正式启用,首批8家“瞪羚企业”正式签约入驻.至此,厦门火炬高新区已经构建起“初创在孵化器,跃升在加速器,壮大在高新区”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形成了一整条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将引进和培育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完善厦门火炬高新区主导产业链,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产业升级行动.  相似文献   

13.
位居鹭岛东北一隅的火炬园,是寄寓着特区人无尽遐想与期待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现代工业文明的“种子”在这里探索性试种,十八年春风吹拂,昔日厦门岛小东山一片贫瘠的荒地,已被“火炬”照耀得繁花似锦,这个被厦门市民视为点石成金的火炬园,又在岛内岛外相继派生出了六个园区:  相似文献   

14.
郭伟 《中国高新区》2008,(11):10-11
“未来一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将通过高新区来实施,一些国家重大科技平台也将依托高新区未建设,厦门火炬高新区将更有作为。”10月2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兴致勃勃地参观考察了厦门火炬高新区,并鼓励高新区科技工作者把厦门火炬高新区做得更好。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统战部部长张燮飞、厦门市市长刘赐贵、省科技厅厅长庄荣文、省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翁卡、厦门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欧阳建、厦门市副市长叶重耕陪同参观视察。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厦门火炬高新区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了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35%以上,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6.
郭伟 《中国高新区》2010,(11):88-91
1990年12月30日,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小东山破土动工。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经过福厦铁路进出厦门,都能看见一片荒地上矗立着一栋5层厂房——“光厦楼”。钟情于厦门高科技事业的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希望大厦”。当时的厦门,科技力量极为薄弱,亟须引进海内外科研成果带动科技产业发展,“希望大厦”正是这种希望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厦门火炬高新区创建之初,就被寄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殷切厚望、二十年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二十年园区建设众人瞩目,二十年自主创新成果斐然,二十年产业集聚日月可鉴“十二五”号角已经吹响,新起点、新目标、新征程,厦门火炬人将一如既往、一丝不苟,精益求猫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突出“五个主线”,即突出“品牌、质量、定位”主线、突出“研发、资本带动产业”主线、突出“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主线、突出“提升服务水平”丰线、支出“打造和谐园区”主线,倾力打造“四个高地”,即“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化高地、战略性新型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和“2004年海外科技人才与中国企业合作交流大会”(简称“华科会”)重要活动之一的“厦门科技创业投资论坛”,9月7日下午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和深圳大鹏证券的6位演讲者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引起了到场听众的浓厚兴趣,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厦门火炬高新区共有6位演讲者登台。两位来自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企业家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来自深圳大鹏证券的两位资深专家关于创投与中小企业的关系的演讲则以其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使所有与会者受…  相似文献   

19.
郭伟  陈智明 《中国高新区》2013,(12):114-119
火炬之光点燃鹭岛,火炬之光照耀海峡。自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已经走过了22个不平凡的年头。22年辛勤耕耘,22年勇立潮头,厦门火炬高新区这片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同区开发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与我国台湾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成为厦门市经济发展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引领区和承载区。  相似文献   

20.
理事名片     
《中国高新区》2009,(1):128-128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全国三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先后荣获“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科技兴贸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先进管理单位”、“国家火炬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先进高新区”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