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以往的经济增长理论往往更重视资本、劳动、技术实体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忽视了虚拟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借鉴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虚拟因子,得出虚拟因子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贡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基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并基于社会信用这种社会资本,运用面板数据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私人生产性的教育消费支出和公共教育支出总体上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但前者作用大于后者;相对于政府培育社会资本的公共支出,人力资本积累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社会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现在许多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体系中的虚拟资本,本文试图拓宽研究视野,认为虚拟经济的虚拟性不仅表现在虚拟资本中,而且表现在传统经济增长因素中。在虚拟经济条件下传统增长因素劳动也相应发生了新变异,本文将劳动分为普通劳动和虚拟劳动,虚拟劳动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和劳动的定价方式都已经虚拟化,这种虚拟化的劳动是虚拟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通过动态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江苏省人力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因果关系,得出在短期内,物质资本存量对GDP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从长期来说,江苏省的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逐渐增大,最终将超过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体现了人力资本的滞后效应。接着应用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来分析人力资本对江苏省经济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物质资本的投入,而在人力资本方面,劳动力投入数量对经济的影响远比劳动力投入质量来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经济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开放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究竟作用如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为我国合理开放政策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基于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从外贸和外资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国1985-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现阶段国内资本投入仍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相比之下,外贸和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6.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是发展市场经济二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主要从解析虚拟资本、虚拟经济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经济的虚拟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虚拟经济背景下 ,影响房地产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也出现了虚拟化的倾向 ,并通过资本符号化、劳动预期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的方式 ,提高了房地产经济的资本效率、劳动效率和技术效率 ,进而推动了房地产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依据江西省2001~201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计量方法论证人力资本在推动江西省经济增长方面起主要作用,而其投入相对物质资本较小。分别分析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论为基础教育的作用最大,高等教育次之。并针对实证结果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方面提出关于促进江西省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经济增长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D生产函数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化和产业结构两个制度因素,建立了贵州省经济增长的因素模型。通过Eviews3.0作出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贵州省的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是资本的投入,其次是劳动力的投入,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显著的结论,并提出了几点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C-D生产函数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化和产业结构两个制度因素,建立了贵州省经济增长的因素模型。通过Eviews3.0作出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贵州省的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是资本的投入,其次是劳动力的投入,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显著的结论,并提出了几点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吸收FDI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民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通过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两个指标测算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和冲击反应模型对中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进一步的动态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开放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作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30个省(市区)为横截单元,以1985-2008年的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研究我国开放经济体系的区域差异,并研究经济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经济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入增长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2)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贸易开放度对中西部地区影响甚微,同时贸易与资本和劳动要素使用效率之间关系不显著,这与我国加工贸易型经济体系的区域分布是一致的;(3)政府过度参与经济牵制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比较而言,开放度较高时这一效应会减弱。  相似文献   

13.
全面分析与科学把握我国税收政策方向与节奏不仅事关政府宏观调控与驾驭经济能力的提升,更是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文章首先基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型构建税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采用MS-VAR模型与利用中国季度数据,从总量与结构双重视角实证考察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一是当处于区制1时,无论是税收的总量抑或结构效应,均表现出非凯恩斯主义特征,但并不显著;二是当位于区制2时,税收对经济增长的总量影响表现为凯恩斯效应,而商品税与所得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商品税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所得税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另外无论是税收的总量效应抑或结构效应,在继续维持各自区制内的稳定性方面表现都非常强,从一个区制向另一个区制发生转换的概率非常小。文章研究结论对于创新政府宏观调控方式与增强税收政策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TVP-SV-SVAR模型,分析六个不同金融子市场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实时冲击效应,结合时变脉冲响应方法构建了动态权重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并区分高低风险状态探讨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部门、股票市场和外部金融市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较大;基于对实体经济冲击视角的动态权重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与样本期内实际金融经济事件的发展趋势一致;不同状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不同:短期来看,高风险点系统性金融风险抑制经济增长,低风险点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高低状态下对经济增长均有负向冲击效应。研究结论对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石盛林 《财贸研究》2011,22(2):107-112
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但经济如何反作用于金融的研究鲜有所见。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利用中国县域经济金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金融生态以及金融集聚程度等是影响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域的哑元变量分析则进一步表明,地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效应和区域发展政策安排对金融发展的传导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微观金融主体也受自身经营规模、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测量了浙江省1978-2004年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基于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不同视角,建立包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不同类型生产函数模型,探讨各种生产要素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对浙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三种类型生产函数的回归分析,及其各支撑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比较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水平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7.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ccounted for a rapid growth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after 1989. The growth in value added outpaced growth in employment, which indicated increasing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is sector. Studies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s found that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servic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services in advanced EU member countries. The input–output analysis did not confirm this relation for Slovakia and the Czech Republic and found a medium to strong level of correlation for Hungary.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was likely to be a major factor behind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services. This assumption was tested on empirical data.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and business services could be a proxy for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production functions. The functions indicated that these industrie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both in advanced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 Output elasticity coefficients were quite similar in the Czech Republic, Hungary and Slovakia and the EU memb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a model similar to the one developed in Leif Johansen's Multi-sectoral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 (1964) to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general equilibrium responses of the economy to changes in commercial policy. This method amounts essentially to specifying a log-linear approximation to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solution for the economy, and solving the resulting linear equations for changes in endogenous variables as functions of exogenous variable changes. For a 35-sector model of the Chilean economy with labor as the only variable factor of production (to avoid the problem of overdetermination of many commodity price and output shifts when only two factors are considered in constant returns production functions), it is found that (i)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way in which intermediate inputs enter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s numerically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output responses to tariff changes, detracting from the credibility of fixed coefficient 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calculations if variable intermediate input coefficients are the rule (as appears likely empirically); (ii) exchange rate elasticities with respect to individual tariff changes are fairly large, so that the usual partial equilibrium assumption of exchange rate insensitivity to ‘small’ tariff revisions is not valid; (iii) employment effects of different tariff revisions are highly variable and in some cases substantial.  相似文献   

19.
外商投资企业对广东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给出外商投资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对广东省工业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对广东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具有重要影响,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技术进步、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