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9月10日,MATT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飞往香港,然后来到宁波。虽然前几年他因为出差来过中国几次,但时间加起来不过60天,这次他想住下来,决心在这儿至少呆五年。他想仅仅一两年的时间是不足以让人对一个国家产生印象的,他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放眼看这个国家。  相似文献   

2.
香港是个逼着你去适应的世界90年代,不少上海人迈开了闯荡香港的踏实脚步。于是,便有了本文中几个上海人闯荡香港的小故事。原在上海某锅炉厂烧大炉的广东人阿强,1949年他5岁的时候,父亲便离开家乡,在法国人的一条轮船上找到一个厨师的活,去了香港。直到1987年,阿强除了收到过两封父亲托人捎来的信外音讯全无。1987年春节,年迈的父亲从香港归来探亲,在简陋的板壁阁楼上住了十天,留下了一些金银首饰和他去香港后的三十几年经历:1949年到香港后,在一家饭店掌勺。1954年同一位香港女  相似文献   

3.
史济权,现任宁波市东钱湖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这位铁骨硬汉,在青川,是个响当当的大名人。作为宁波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和他的团队,肩抗着党的重托,背负着宁波人民的大爱和期待,把两年多的日日夜夜留在青川。援建结束后,他还是每年去青川走走看看。2013年牵线宁波市东钱湖商会,发起青川中学助学圆梦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4月27日,随同宁波通讯杂志社重回青川,在青川中学,举行了"宁波援建情‘爱涌校园,福满青川’青川中学助学圆梦计划"捐赠签约仪式。他在致辞中动情地说:"宁波与青川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地域不同、文化观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但两地却结下了不解之缘,宁波青川就是一家人!"  相似文献   

4.
决不轻易言输。65岁创办港龙航空 1984年12月19日,对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光彪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他坐在办公室里阅读刚刚签订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当看到附件第  相似文献   

5.
宁高宁其人     
我是1988年到香港华润集团的,记得在集团企发部上班的第一天,见到了个子不高、腰板挺直、说话急促并带着山东腔的30岁的宁高宁。当时华润集团企发部人很少,宁高宁几乎是唯一的兵,他是1986年从美国留学同来加入华涸集团的.  相似文献   

6.
王帆 《宁波通讯》2012,(3):42-43
在香港的宁波籍精英人物中,有一位企业家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他既非出身名门,又非毕业于名校;既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又没有尊贵的社会人脉;他既不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香港去创业的老一代,又不是十年浩劫中去香港淘金的“大陆仔”。他从宁波的一个小镇走向世界,终于成为被世界著名的迪士尼公司认可的供应商。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就是宁波旅港同乡会副会长、香港永正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长,人称“公仔”玩具大王的忻元甫。  相似文献   

7.
削冰 《中国高新区》2003,(11):18-22
刚参加完在深圳举办的“高交会”,又率团马不停蹄地来武汉参加“光博会”。香港光电学会会长刘杰告诉记者,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推销香港的光电子企业,同时也想为正在建设的香港科技园拉点“生意”。他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上,香港已确定光电产业、集成电路设计、IT业以及生物工程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他强调,香港科技园已落成的光电中心、IC设计中心正虚位以待大陆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8.
宁高宁其人     
我是1988年到香港华润集团的,记得在集团企发部上班的第一天,见到了个子不高、腰板挺直、说话急促并带着山东腔的30岁的宁高宁。当时华润集团企发部人很少,宁高宁几乎是唯一的兵,他是1986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加入华润集团的,而我来了之后,成了宁高宁的兵。后来,高宁成了总经理,我成了副  相似文献   

9.
出国学习深造,留在繁华城市,大学毕业前他曾有两种选择机会。而他在反复的思索之后,选择了另外属于自己的路———继承父业,回乡植棉。为了更好地让会员户掌握基本的植棉技术,从回到家乡的第二天起,他  相似文献   

10.
鲍杰 《宁波通讯》2008,(10):46-47
1984年,卢绪章以73岁高龄受党中央和小平同志委派,来宁波帮助开展对外开放工作,并被浙江省、宁波市政府聘为特邀顾问。对于阔别多年的故乡,这位长期在外漂泊的游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与省、市领导一见面就说:“我是给家乡来跑腿的,小平同志给我的任务是把全世界的‘宁波帮’发动起来建设宁波,我自感任务不轻,一定尽力帮家乡做事”。  相似文献   

11.
随着香港回归日子的临近,全国上下掀起了"香港热",人们庆贺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更感到应充分利用香港回归所带来的契机来发展经济。同为港城的宁波、香港,关系素来密切。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同胞不仅为我市捐建了一批公益设施,如学校、医院等,还在宁波开办了一千八百多家企业,直接参与宁波的经济建设,为宁波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宁波开放后,是香港率先到宁波投资办厂。1980年成立的我市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宁波东方眼镜制造厂有限公司,就是由香港发达眼镜制造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维善先生与鄞县合资兴办的。到今年四月底,港商已在我市开办企业1803家,占我市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数的49.4%,项目总投资55.6亿美元,到位资金11.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适值香港宁波同乡会成立50周年,亦值台北市宁波同乡会成立70周年。数十年来,同乡会和众多乡贤发扬热爱祖国、情怀当地、心系宁波的优良传统,敦睦乡谊,服务家乡发展,谱写出了一篇篇动人的乐章。甬人"团结自治之力,素著闻于寰宇",凡有宁波人活动的地方,都会有同乡组织的萌生。他们以宗亲乡谊为纽带,亲邻提携、同乡扶持、风雨共济,共享成功与发展。此风披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笔者慕名拜访了湖南省政协委员、香港新之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岳先生.看上去,张先生显得十分稳重、练达,宽阔的前额刻记着岁月的沧桑.他用夹杂着益阳方言和粤语腔调的普通话给我讲起了他的身世和经历:他祖籍在湖南省沅江市,1941年1月出生在广州,在益阳市长大并念完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课程,高中和大学时代都是广州度过的.他的父亲张农是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1949年开国大典时应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与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一同经历了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按道理,他从华南农学院毕业之后,完全可以子承父志,在事业上平步青云,大有作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父亲因为直言犯忌被打成右派,于是株连到他,他被发配到原籍湖南工作.但是,家乡人民并没有嫌弃他,而是以宽厚慈爱的胸怀接纳了他,他被安排在省农业厅从事技术工作.后来,他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艰苦的体力劳动锻炼了他的品格,磨砺了他的意志,使得他从思想感情上更接近家乡的人民.所以,直到今天,他回忆起在家乡工作的这一段经历时,丝豪没有怨言,而是充满感激之情.1979年,他父亲的问题得到平反纠正.过后三年,因为他母亲有一至亲在香港无人照顾,他就申  相似文献   

14.
王静 《宁波通讯》2011,(4):37-39
寻根、连根,一次次返回宁波,走进慈城,冯骥才老师对家乡慈城的情感已从昔日爷爷、父亲对故乡的感情,逐渐成为自己对家乡的感情,用他的自诩“是一种深深埋在我们血液的感情。”因为这种感情,  相似文献   

15.
孔伟 《宁波经济》2010,(7):43-47
宁波帮人士在异地取得经营上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时刻关注家乡宁波的发展。他们不仅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献言献策,还积极投资家乡的工业、商业以及慈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宁波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从现存的宁波地方文献资料入手,对宁波帮人士在近代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熊怡 《今日重庆》2013,(9):34-35
今年刚满40岁的农民企业家喻世文有不少头衔:2012中国优秀杰出创新企业家、巫溪县人大代表,宜昌泰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北诺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时光回到993年,21岁的喻世文还只是重庆巫溪县田坝乡天池村的农民,也是一个不甘心像父辈那样靠天吃饭的青年,从巫溪老家走了出来。经历年少离家打工被骗后,他绝地逢生白手起家。在有能力回馈家乡和社会的时候,他终于圆了农民的绿色光明梦。  相似文献   

17.
《开放潮》2002,(8)
吴灿坤,灿坤集团总裁。1951年10月14日生于台湾省高雄县。凭借他独特的领导魄力和卓越的管理才能,灿坤从台南地区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型代工企业,发展为产品行销国内外,年营业额逾50亿元,分支机构遍布美国、日本、香港、厦门、上海等地的大型跨国集团,更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在大陆、台湾和美国NASDAQ先后上市的台资企业。  相似文献   

18.
董建华最爱吃他做的菜肉包 董兆忠师傅在香港上海吃客中,谁人不知?董建华最爱吃他做的菜肉包,陈方安生的母亲方召麐,总要点他的葱油饼…… 笔者认识他,就是在香港上海人最喜欢去的中环宁波同乡会餐馆。 宁波同乡会会所,在中环一所大厦的楼上,装璜虽普通,却是香港上  相似文献   

19.
在香港亿万富豪中,支盈章属“上海帮”。“上海人在香港做生意,大都做工业做实业,炒地皮炒股票是少数,作风比较稳健。”他说。为讨欠债来香港从一开始,支盈章就脚踏实地。四十三年前,他从上海来到香港。受哥哥重托,追讨一笔欠债,价值是几条“大黄鱼”。说来像笑话,大海捞针寻到欠债人,非但不还钱而且伸手向他借。他居然照借不误,只因初出江湖脸皮嫩。一个宁波乡下人,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他连字也识得不多,只在乡村祠堂的小学里读了几年书,十几岁跑到上海,在哥哥、姐夫合开的染料铺里做帮手。来到  相似文献   

20.
林伟江先生,香港人,1997年10月31日来到西安。其时,恰好是香港回归3个月后,林伟江对10年前初来西安的心情没有过多的描述,只解释了自己留在西安的原因。他说,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而自己又恰好姓林,他认为自己这棵树适合生长在这块风水宝地。[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