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合力攻坚,探索创新,构建新模式、优化新体系、发挥新效益,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通过治"水"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清三河,形成河道水环境治理新机制。一是标本兼治"清三河"。综合运用截污纳管、清淤疏浚、换水活水、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方式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1062公里,各县(市)区一大批黑臭河实现美丽蜕变。二是常态长效清淤泥。连续三年将河道清淤  相似文献   

2.
正近三年来,宁波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铁腕攻坚,标本兼治,协同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有力推动了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民生福祉全面提升。经过艰苦努力,我市"五水共治"部分指标已经提前实现"三年计划,两年完成",包括全面完成"清三河"任务,清理"三河"1062公里,清淤河道2000多公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达到10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推进1280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畜类养殖场全面完  相似文献   

3.
<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2014年开始,宁波市以治污水为中心,打出了一套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组合拳,三年间累计清淤河道3000多公里,完成1280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不少市民感慨小时候游过泳的河又回来了。"黑臭河、垃圾河等感官污染的消除百姓看得见、闻得着。但水质类别的提升,需要借助仪器设备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浙江省党委、政府据此做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个方案共同进行的"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要求各级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限时整治臭河、黑河、垃圾河,保护好绿水青山。因此,治水就自然地  相似文献   

5.
徐畅成 《宁波通讯》2014,(11):27-28
<正>"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此次我市实施的新一轮治污水行动将紧紧围绕"清三河、两覆盖、两转型"为要求,以建立覆盖全市各级河道"河长制"为切入点,重点突出,重拳出击,确保到2016年底,全市各级主要河道基本解决河道垃圾和黑臭问题,河道环境面貌显著改观,打造一批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到2020年,全市河道功能全面恢复,河道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5月25日上午,慈溪市长河镇三塘横江断面旁,身穿红马甲的治水志愿者们组成水陆空三支突击队,进行联动志愿巡河、河面清护,开展排水口检查、河道及两岸垃圾清理,并利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动态监控巡河。这些扎堆出现的"红马甲",正是认领治水"百米志愿岗"的志愿者们。3月下旬,慈溪团市委围绕"五水共治"、助力剿灭劣V类水,在慈溪市正式推出上千个治水"百米志愿岗",截至目前,已  相似文献   

7.
黄明朗 《宁波通讯》2014,(11):35-35
<正>"五水共治"正以雷霆万钧之力在浙江大地全面推进,其规划之全面、工程之宏伟、投入之巨额、发动之广泛、声势之浩大、组织之严密、措施之扎实、追责之严厉,史无前例。然而,近期媒体披露的"黑河、臭河、垃圾河"久治不愈、前治后污、边治边污等现象,所有县(市)区都"榜上有名",一些昔日水质清澈的河流,变成得"触目  相似文献   

8.
《宁波通讯》2015,(5):92-93
东郊街道辖区共有13条内河纳入区"五水共治"工作任务范围,其中列入"清三河"范围8条,占全区的53.3%。自3月份启动全区首起沿河拆违以来,街道全速推进"清三河"整治工作。截止年底,共完成河道排污口封堵60余个,沿河垃圾清运8万余吨,涉水违法建筑拆除3万多平方米,并被评为2014年度全市"五水共治"工作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9.
正8月15日上午,宁波市被授予2019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大禹鼎"。这也是宁波市市级层面继前两年之后,第三次夺得全省治水领域的最高荣誉。回望"五水共治"六年,宁波全民治水,破难攻坚,不仅治出了绿水青山、治出了金山银山,更为全省治水贡献了宝贵的"宁波经验"。2019年底全省"五水共治"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宁波全省排名第四,进步幅度全省最大。根据计划,宁波将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控源、截污、生态提升三项行动,确保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10.
<正>5月13日,在杭州举行的全省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暨高水平推进"五水共治"大会上,宁波市被授予2018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大禹鼎"。这也是宁波市市级层面第二次夺得全省治水领域的最高荣誉。当天,北仑区、奉化区被授予2018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银鼎",海曙区、镇海区被授予2018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  相似文献   

11.
<正>12月4日,宁波沃特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赶制发往嘉兴的玻璃钢化粪池。随着"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北仑企业乘着"五水共治"的东风抓住商机,通过开发新产品、资源整合等方式抢占"五水共治"市场。据统计,目前北仑已有上百家企业涉足"五水共治"市场,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近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海曙区以统筹谋划、标本兼治、长效管理为理念,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坚决杜绝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换来南塘河、月湖等美丽河湖常年碧水悠悠;完善的河长制推进水环境管护深入细致末梢,助力海曙区"五水共治"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5月13日,海曙区夺得2018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这是对海曙区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的最好褒奖。  相似文献   

13.
正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部署,全面深化"五水共治"和河长制工作,慈溪市以"河小二"百米志愿岗为载体,以人口密集区、工业集聚区周边河流为重点,以"百米"为单位,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行"河小二"百米志愿岗全域全覆盖,通过河流区域全覆盖、"河小二"志愿服务全覆盖,全面协助参与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百米志愿岗5600余个,"河小二"4万余名。  相似文献   

14.
<正>"五水共治"开展前,西店镇五市溪沿线畜禽养殖污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直排严重,是有名的"劣Ⅴ类"垃圾河。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省、市委剿灭劣Ⅴ类水的号召,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沿溪5个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抓干部压责任,抓党员聚合力,切实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经过两年多的整治,五市溪水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是"三改一拆"行动的深化之年,是开展治危拆违专项行动的攻坚之年,也是以全面推进"无违建"创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关键之年。今年来,慈溪市已共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30.70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8.17%,拆违总量居宁波市第一;"三改"累计改造332.97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66.38%,"三改"总量居宁波市第二。  相似文献   

16.
《宁波通讯》2014,(17):60-61
<正>为贯彻落实省市区对于"五水共治"工作的决策部署,东钱湖镇大力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和抓节水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明确任务完善机构结合实际,制定了区镇一体的"五水共治"3年行动计划,成立了"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并在其下设置了"五水共治"办公室和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个专业小组。建立完善"河长制",全镇所有河道都纳入河长制管理范畴,分别由管委会、镇、村干部担任河长,制作了"河长制"公示牌,并落实了"一河一策"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是宁海的最大优势。历年来,宁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工作,治水满意度连续两年全市第一,"五水共治"工作考核连续三年优秀,荣获2016年度全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并通过"清三河"达标县命名。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剿灭劣Ⅴ类水重要部署,宁海县自我加压、  相似文献   

18.
《宁波通讯》2015,(6):64-65
浒山街道地处慈溪城区,辖区内共有27条河道,其中纳入“清三河”范围的4条。自“五水共治”以来,着力打好“治水强基”硬仗。截至年底,共整治沿河污染源180多处,清理河道及两岸垃圾10万余吨,拆除沿河违章建筑166处,计2.65万平方米,2014年度街道被评为宁波市“五水共治”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19.
《宁波通讯》2015,(3):2-3
推进"五水共治",为民惠民办实事,是余姚市住建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抓手。该局将"五水共治"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集全局之力,攻艰克难,努力破解各类要素制约,积极推进"排涝水"和"治污水"的重点工作。在推进"排涝水"工作中,投资5.17亿元实施了排水管网检测及疏通、城区排涝泵站及低洼地段排水管网疏通及改造工程等三大工程,工程均已在7月汛期前完成主体工程,并发挥了排涝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宁海坚决有力地贯彻落实省市治水决定,共投入40亿元将总长200公里的五大溪流全流域基本整治到位,三年铺设污水配套管网30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治水满意度连续两年全市第一,"五水共治"工作考核连续三年优秀,荣获2016年度全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并通过"清三河"达标县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