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一个重要金融现象是流动性溢出效应.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交易的国债和股票为样本,利用VAR技术分析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问题.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远大于交易所交易债券,我们发现存在显著的股市流向债市的流动性溢出效应,而债市流向股市的流动性溢出效应统计上却不显著.同时我们发现各个市场自身的收益率和波动率对其流动性也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我们还发现两市自身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强的自相关性.证据表明当我国资本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尤其要加强对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和监管.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必要,使股市和债市的流动性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数据,研究了两市间流动性溢出效应的非线性动态特征、两市流动性的相关关系以及宏观变量的冲击对两市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股市与债市的流动性之间存在双向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两市场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具有非线性动态特征;宏观变量的变化显著影响两市的流动性且在市场低迷、流动性不足时期影响程度更大;不同状态下的宏观变量冲击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跨市场投资转移。  相似文献   

3.
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对沪深300指数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正坤  张勇 《宏观经济研究》2014,(3):100-108,135
本文借鉴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研究股票收益率(Rst)、债券收益率(Rbt)和利率收益率(Rct)之间的均值溢出效应,通过建立非对称三元对角BEKK模型研究股市、债市及货币市场指数的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对股票市场存在均值溢出效应;当期三个市场的波动都具有明显的ARCH效应,其波动受自身的前期冲击影响明显;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的联合波动效应显著为正,政府或者监管者在制定政策时可选择适度盯住债券市场,改变股票市场收益率情况,避免股市出现较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4.
刘镜秀  门明 《技术经济》2016,(11):97-104
构建Copula-GARCH模型,并利用2013—2016年中国P2P网络借贷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日收益率数据,实证研究了P2P网络借贷市场对资本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显示:P2P网络借贷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跷跷板"效应,与债券市场之间呈现出较弱的联动效应;P2P网络借贷市场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上、下尾部相关性均很弱,风险溢出效应不显著。结论表明:在确保金融系统稳定的同时,中国可以适度发展P2P网络借贷行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种对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框架:基于利用金融市场间多元GARCH效应所识别出的结构VAR模型和结构GARCH模型,首次构造出均值和波动溢出指数模型,并对我国汇市、债市、股市和货币市场间的均值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市场间的同期关系较为显著,且大部分与金融学基础假说相吻合;股市和债市间的均值溢出效应强于其它市场间的均值溢出;各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明显强于均值溢出效应;并且股市对其它市场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BEKK-MGARCH-VAR和DCC-MGARCH模型分别实证分析了中国、美国、日本及香港等地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收益率均值和波动的溢出效应以及两市相关系数的动态(时变)特征,研究发现:四个国家(地区)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收益率间均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四个国家(地区)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间均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新兴经济体的指数期货与现货市场间的动态相关系数波动较小,而发达国家指数期货与现货市场间的动态相关系数波动较为明显。最后,对当前中国政策当局规范股指期货市场,警惕期现两市之间的波动传导效应,以确保股指期货和现货两市的稳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周义  李梦玄 《经济师》2008,(1):121-122
文章采用标准BEKK模型和两个拓宽模型研究了上证指数与恒生指数的波动性溢出特征、波动相关性的时变特征,实证结果发现两市场之间的波动性溢出并不显著,任一市场的波动对另一市场的波动产生的传导性影响不明显;两股市的联系和联动性并不十分明显,上海股市的波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小波分析法对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DC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序列以及收益率序列进行分解与重构,分析了两个市场的波动周期,并结合VAR和多元GARCH-BEKK模型,从价格溢出和波动溢出两个角度研究了不同尺度下国内外期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国内外大豆各细节层期货价格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价格溢出与波动溢出效应,且主要是CBOT向DCE的价格溢出与波动溢出传导.  相似文献   

9.
陈潇  杨恩 《财经科学》2011,(4):17-24
本文基于极大似然函数值准则和赤池信息准则,从众多非对称GARCH模型中选择最优模型来研究中美股市杠杆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沪市和深市都表现出显著的杠杆效应,与美国股市相比沪市和深市杠杆效应较弱;沪市和深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且沪市对深市的波动溢出效应更显著;美国股市与中国股市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陈迅  吴相俊 《经济前沿》2009,(12):28-34
文中运用二元收益率BEKK—GARCH(1,1)模型,研究了我国在汇改后股市与汇市间的波动溢出。实证结果表明在两市间存在一个双向的波动传递关系,即股市与汇市均对它们相互之间市场“新息”产生反应。股市收益率对于它自身的波动不存在“新息”效应,而汇率自身过去的波动对当前收益率存在“新息”效应。汇市(股市)波动对股市(汇市)的冲击不存在持续性,即过去的波动对于预测未来的波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评估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对金融市场监管和深化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VGARCH模型研究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三个金融市场之间存在风险溢出效应,市场之间存在风险传递。由于风险溢出效应的存在,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相关政策的协调性,以金融市场的全局视角进行政策设计,恰当选择政策实施时机,保证政策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用中证可转换债券指数来反映可转债市场的变动,自编股票指数来反映标的正股市场的变化.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二元VAR-DCC-GARCH模型和二元VAR-BEKK-GARCH模型来研究两市的溢出效应.结果 发现,两市存在双向的收益率均值溢出效应,可转债市场的均值信息传递占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价格发现功能;可转债市场和标的正股市场存在时变的动态相关系数,相关程度在2017年之后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且趋向稳定,说明两市分割程度减小;两市存在双向的收益率波动溢出效应,但是标的正股市场对可转债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把产业组织理论的CMP分析范式应用到债券市场模式选择中,得到了债券市场发展的IMP分析范式。文中回顾了全球债券市场,投资机构化成为了各个国家债券市场不可阻挡的趋势,各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轨迹都表明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由以个人为主导转变为以机构为主导的过程导致了各国债券市场从交易所市场到场外市场的变迁。中国债券市场20年的发展轨迹也印证了这一发展规律。自从2001年以银行间市场为主的债券市场模式确立以来,债券市场运行绩效呈现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债券市场总体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和债市规模发展迅速,流动性不断提高,金融创新不断;二是企业债务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并且呈现结构性差异,交易所企业债和公司债市场发展缓慢,银行间企业融资市场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场所。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路径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以交易所市场为辅,打破监管部门对公司债发行和交易市场的人为割裂,让发行人和投资者自由选择债券市场,提高企业债务融资的规模和效率,推动债券市场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多元GARCH(MGARCH)模型,研究中国、美国和日本大豆期货市场的相关性和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研究期间,大连、芝加哥和东京大豆期货交易市场之间存在正相关,大连大豆期货市场与芝加哥大豆期货的相关性要小于东京谷物交易所大豆期货与芝加哥大豆期货的相关性;大连、芝加哥和东京大豆期货交易所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在三个市场中,大连大豆期货的新息冲击和自身波动溢出值最小,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可能与目前大连期货市场受管制和相对封闭等因素有关;三个大豆期货市场市场均不存在波动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黄文彬  高韵芳 《技术经济》2013,(11):57-64,111
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和MGARCH-BEKK模型,从报酬溢出和波动溢出的角度,研究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主要商品———EUAs和sCERs各自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以及两者的期货价格之间的信息流动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市场的现货市场始终都处于价格信息中心,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弱甚至未体现;信息波动溢出方面,EUA市场中期货市场处于波动信息中心,而CER市场中现货市场处于波动信息中心;EUA的期货市场与CER的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相互的价格溢出效应与波动溢出效应,但EUA市场的期货价格对CER市场具有更大的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国内债券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据债券市场的主手地位,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得到稳步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团加入WTO之后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趋势,债券市场的发展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市场融资体系。在后半部分,本指出了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结合目前的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面向所有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个人投资的、场外债券市场为主,交易所债券市场为补充的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于信息共享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模型对我国大豆和小麦的期、现货市场之间的价格发现进行了多层次的实证研究,定量描述了期、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作用的大小,深入刻画了我国农产品期、现货市场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豆期、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引导关系,小麦仅存在期货对现货的单向引导关系;期、现货市场均扮演着重要的价格发现角色,且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处于主导地位;期、现货市场之间均存在双向波动溢出关系,但现货市场来自期货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均强于期货市场来自现货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并且,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现货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程度均呈逐渐增强态势.  相似文献   

18.
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间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交易5分钟数据,通过建立DCC-MGARCH模型考察我国股票指数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的动态相关性。并通过建立BEKK-MGARCH模型考察两市场波动率之间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波动与现货市场波动之间存在相互溢出效应,而且会在长期产生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2005-2019年数据,基于时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样本期间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同业业务规模越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越高;在货币政策的债券市场传导过程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中介效应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应.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加强,同业业务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货币政策需关注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及其与其他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强化穿透式监管机制,避免较大波动所带来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债券市场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6月组建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构成了中国债券的基本特征。因此,要理解中国的债券市场,有必要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为案例基础,考察中国债券市场的整个制度变迁过程。这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的债券市场为什么首先是以交易所市场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第二,从交易所债券市场为主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的制度变迁为什么会发生,而且建立场外债券市场的推动者为什么是中央银行?第三,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