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2013年,我国经济总体平稳,受需求放缓、产能过剩和效益下滑等因素影响,一、二季度GDP出现下滑,但在"微刺激"政策作用下,下半年GDP回升。相比去年,中国经济有所放缓,政策调控加强、流动性冲击反复发作,但房地产市场"逆市增长"。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投资、销售、房价等方面。首先,受销售增长、投资信心增强、新开工面积增加等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房地产投资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2.
2013年,房地产投资从7万多亿增长到了8.6万亿左右应该问题不大,和整个市场增长相匹配的是房价在2013年也有相应的提高。而对于2014年房地产市场,我有五个方面的基本判断,第一,走出调控误区,重建市场经济。第二,楼市持续发力,形成强劲内需。第三,结束两年低迷,进入上升周期。第四,房价总体走稳,限购城市另议,第五,加快城镇发展,但会纠结流转土地。供不应求不是一年时间可以解决的,房屋产出需要一个过程,思路调整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二线城市房价2014年不会降下来。  相似文献   

3.
“国六条”细则即5月29日九部委发布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房价的意见》.我对“国六条”细则的总体判断是,这个政策是一个十分温和的政策.短期来看,除非还会出台新的政策,它对抑制国内过高的房价、过热的房地产投资影响可能不大;但从中长期来看,“国六条”细则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影响会比较大,因为它的基本宗旨是调整房地产市场的结构,而结构调整是一个中长期问题.“国六条”细则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看.  相似文献   

4.
整体来说,2013年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指标仍然处于高位,土地市场尤其突出。2014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沿着这个态势继续下去,即一线城市的房价仍将处于高位,但涨幅会收窄,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房价差异化将继续扩大。从最近的一系列国家级会议和所透露出来的政策,从国家来讲,已经肯定了经济发展的下一个10年,"十二五"期间肯定是把内需消费放到第一,投资放到第二,出口放到第三这样一个排序。所以内需和消费一定是房地产价值的新方向,机会之所在,因为符合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符合我们政府宏观方面整个经济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调整形势逐渐明朗,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市场供求形势发生变化,住房价格总水平将继续明显回落,如果宏观经济增长不发生大的波动,短期内房价不会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注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6.
短期内,房价还有下行的空间,随着房价的合理回落,将吸引更多的潜在住房消费需求入市,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有望走出低潮。政策应注重房地产市场的新变化,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促进市场销售,刺激房地产投资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2013年房地产市场景气高于2012年,开发和销售指标增幅均有所增加,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逐渐明显,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新建住房价格快速上涨,其他城市住房价格上涨缓慢。预计2014年房地产市场景气继续回落,房价涨幅继续回落,全年房价总体保持基本平稳。  相似文献   

8.
预计2020年房地产发展的政策环境适度放松,房地产市场将逐步企稳,需求保持基本平稳,投资建设指标增幅回落,一二线城市房价稳中有升,三四线城市房价基本平稳。  相似文献   

9.
2011年房地产市场延续了最严厉的调控措施,但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坚挺,房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房地产调控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为限制房价,给房地产市场加压,国务院今年1月发布了“新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措施,要求各地在一季度前公布房价调控目标。各地出台“限”政以来,投资投机需求、房价上涨势头得到明显抑制,房地产调控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此次行政式调控也给楼市带来阵痛:房屋成交下降,土地市场平淡,合理购房需求也被压抑。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在确定房地产调控目标之前要充分考虑当地情况和百姓需求,出台最合理、最有效的调控措施和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房地信息》2007,(3):16-16
“2006年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趋于平稳,但部分城市房价上涨依然较快。”日前,央行在其发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200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如是分析。报告同时指出,随着2006年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开发投资实现平稳增长,住宅开发结构得到一定改善,但部分城市房价上涨依然较快,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1.
何诚 《中国房地信息》2014,(Z1):178-179
2013年是以"变"为主题的一年,无论是整个房地产行业,还是商业地产这个细分领域均面临着诸多变数。而2014年的房地产市场将是"应变"的一年,需要加快适应新的长效机制,应对市场自我调节带来的供求变局。2014年住宅市场或将出现一些调整,有供过于求迹象的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诸如北京、上海等供不应求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或将保持坚挺的发展态势。预计2014年政府对住宅市场政策的收紧将有所延续,但是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在逐步建立,"一  相似文献   

12.
岁末年初,无论房地产企业还是设计营销等行业关联性企业,整个产业链都习惯于研判明年的房价会怎样,量价关系、投资额、开工面积、去化量等市场热词在各种论坛、会议之中出现,而当年的中央政府政策调控中的关键词也会不断重复,近两年的政策热词就是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率达到75%以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价格上涨趋势都无可改变,调控等无非控制增长速度以及因为过快上涨高企的CPI,只会对房价趋势产生阶段性的影响,即使出现下跌,之后只会迎来更迅猛的上涨。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各种政策或改革都不会实质性影响房地产行业的价格运行规律。2014年房地产行业将呈现更加明显的区域特征:在严厉调控的背景下,一线城市将持续活跃,继续上涨,但是涨幅会比2013年大幅度缩减,成交量也会出现盘整状态;二线城市活跃度提升,继  相似文献   

14.
紧随温柔的"新国五条"之后、在全国两会开幕之际,又一记"重拳"让房地产行业"炸了锅"。3月1日,被民间称为"国五条细则"的《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国办17号文)发布,其中明确二手房交易中的个人所得税将会按照个人所得的20%征收,这堪称政府使用税收手段调节房地产的最严厉之举。  相似文献   

15.
李峰 《工业会计》2004,(11):34-35
今年,中国高收入群体对于房地产市场仍然持有较高的热情,这与近几年中国各大城市房价均出现较大涨幅有关,特别是上海、北京几个大的城市的地产发展带动了整个市场投资的热潮。房地产投资是一项长线投资,切忌心血来潮、道听途说。仔细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地段的发展轨迹,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实际考察,方能作出完整的投资计划。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市场更多地向二三线城市集中,从长远看将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对从事房建为主的施工企业当然是利好消息。新机遇机遇之一:建筑市场变得空前巨大。推进城镇化,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住房,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至2011年,全国2.5亿农民工中自有住房拥有率仅为0.7%,如果国家把农民土地产权流转的政策解决了,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土地的供给,缓解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带来价格上涨的压力。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市场更多地向二、三线城市集中,从长远看将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对从事房建为主的施工企业当然是利好消息。  相似文献   

17.
当前各级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调整阶段,市场销售持续低迷,房价总水平涨势回落,部分城市房价开始下跌。首先感觉到压力的是各地方政府,开发商资金紧张,房地产投资减速,影响了这些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商品房销售不畅,开发商利润率下降,土地交易量价齐跌,房地产业创造的税收减少,土地  相似文献   

18.
近期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房地产调控将更侧重于采取市场化措施、侧重于加强供给,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将不断加快,房地产市场供需将逐渐趋于平衡。预计湖南省2014年房地产市场将呈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趋势。当前在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上,各部门、各地区没有统一的政策指引,政策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湖南亟需将抓好顶层设计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根据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尽快出台推进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意见,从宏观战略层面,为城镇化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调子"相对稳定"。政府调控房价的举措接连出台,这让2010年的房地产市场充满了悬念。从"营业税征收2改5","国四条",到"拿地首付不低于50%",从"5年内普通住房转让差额征收营业税"到"督办全国18宗房地产闲置土地",再到二套房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房地产市场逐步筑底企稳回升,投资增幅回落。预计2013年房价总体稳中有升的可能性较大。2012年房地产市场运行特征住房价格下半年企稳回升。2012年1月~5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房价格保持下跌态势,6月~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房价格企稳上涨,11月环比涨幅最高为0.3%。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住房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数量由1月份的45个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