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尖峰论辩     
《中国经济快讯》2012,(1):66-67
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缺什么? 陈悦才:要在国家层面尽快制定保证资源收支平衡的“再生法”;将资源再生产业列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建立为循环经济服务的管理体制——国家再生资源管理机构;建立一批进口再生资源的示范区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敦促国际社会,成立再生资源的协调组织;中国缺乏再生资源的积存和先进的环保技术。  相似文献   

2.
物资再生是指含有用物质成分的再生资源──排泄物(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的再生利用,它是保障社会生产所需资源的永续和保护环境的系统工程,更是人们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着重探析: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国民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源结构主体将逐步转移到再生资源的利用上来,搞好再生资源的管理、回收和利用,必将成为保护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文中阐述了发展物资再生产业的迫切性及其性质和任务;提出了搞好我国物资再生产业的主要出路;企盼社会全体成员树立为改善社会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共同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很高兴应邀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再生资源论坛”,与各位嘉宾共同探讨发展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4.
题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资源主体必将是再生资源;用法律手段保护和利用再生资源实乃保护人类自身。人们在研究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对策时,往往忽视保护和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的重要作用,以致我国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的管理工作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问题拟从再生资源与原生资源的关系、我国再生资源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再生资源法》势在必行等方面提出研究,以期完善我国的再生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5.
再生资源行业现状及其管理职能杨曙宏一、再生资源的产生量.取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国民经济投人多发展速度快.相应再生资源产出多。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小是产废多少的关键;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是产废多少的重要因素。二、再生...  相似文献   

6.
同志们:再生利用是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它对于保证资源永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全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全国内贸系统再生资源工作暨表彰先进企业(单位)会议召开之际,我向全国内贸系统再生利用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慰问。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再生行业大有可为,但目前我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废旧物资流通体…  相似文献   

7.
正导读:随着国内回收交易市场的不断规范和发展,电力、建筑、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国内再生铜回收、利用量逐渐增加,产贸融结合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再生铜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再生铜资源不断增多,我国再生铜资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区域性集散市场初步形成,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再生铜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着差距。在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包含范围极广,甚至连尾矿都属于再生资源,而我国再生资源行  相似文献   

8.
一、减少资源浪费搞好综合利用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也面临着人口逐年增加、资源逐渐减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巨大压力。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不多,资源分布亦不均匀,资源综合利用亦不尽合理,致使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有限的资源将承载着超负荷的人口和环境负担。因此,强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推进废旧、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是经济建设的物质…  相似文献   

9.
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当大力抓好的工作,重点要抓好5个环节: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相似文献   

10.
我国“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指出:“在未来三四十年中,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人口己达13亿的中国,每年仍以1000万左右的新生人口在未来20多年中增加。劳动就业人口总量以及老年人口总量一步一步地逼近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台阶”。而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还在延续。由此,我们对各种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一定要有清醒认识,构建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电子废弃物有着资源性和危害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对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给予正确的政策引导就格外重要。对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产业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电子废弃物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对电子废弃物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由江苏省物资再生协会承办,苏州市物资再生有限公司协办的华东地区再生资源行业第三届经济信息交流会于2008年4月16至1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 浙江省物资再生协会吕成高会长、浙江元通物资再生拆船有限公司丁宏总经理、龚旭华总经理助理;上海市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协会颜玉歧副会长、章坚会秘书长;安徽省物资再生协会李顺清秘书长;  相似文献   

13.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尽快使目前属于第三产业的金属回收行业成为第二产业的新兴金属再生工业体系,制订相应的新政策,才能使我国的废金属再生资源,在充分回收、再生利用、净化环境、资源永续等方面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包括矿藏、森林、动植物和水生资源等;一类是再生资源,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各种废弃物。把废弃物回收加工成可用产品的过程,就是资源再生或资源再循环。我国的资源再生事业,一向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最近,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把“注意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的伟大任务载入了“两会”通过的历史性文献,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对物资再生事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周刊》2012,(1):66-67
陈悦才:要在国家层面尽快制定保证资源收支平衡的"再生法";将资源再生产业列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建立为循环经济服务的管理体制——国家再生资源管理机构;建立一批进口再生资源的示范区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敦促国际社会,成立再生资源的协调组织;中国缺乏再生资源的积存和先进的环保技术。刘向群:把脉世界经济,一个健康的地球不仅需要强大的动脉系统,还需要一个强大的静脉系统。只有形成生生不息的国际大循环,地球有限的资源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不堪垃圾重负的地球才能吐故纳新重新焕发生机。与利用任何资源一样,再生资源也存在  相似文献   

16.
资源、能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再生资源又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用科学技术开发再生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领域。一我国在70年代以前,金属再生行业基本是商业性废金属资源的购销活动,只起了废物搬家的“中转站”的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已成为可再生资源进口大国,中国再生资源贸易不仅受到各国同行的关注,也成为中国政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近期,记者在采访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刘坚民会长时,他指出:“中国物资再生行业就是要变废为宝、造福人民、造福社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对于节约原生资源,改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资源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进口再生资源工作委员会于2008年9月19日组织召开了《进口再生资源是弥补我国资源短缺的一项战略措施》征求意见会。环保部评价司、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工业信息部节约与综合利用司、中国废钢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中国废旧电子电器再生利用分会、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再生塑料专业委员会、中国造纸工业协会、中国轮胎翻修和循环利用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部再生资源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区管理处: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意见的通知》(国发[1996]36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部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各地区管理处的工作,特对有关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积极宣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监督、检查本地区再生行业法坝的贯彻执行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及时反映本地区再生资源的有关情况和问题。二、根据国家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政策,组织编报本地区再生资源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网点建设及相关科研计划,加强本地区再生资源信息统计工作。三、…  相似文献   

20.
加快废金属再生利用开发的刍见王怀真,金培林,林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均资源较少的大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的矛盾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资源的再生利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废金属是重要的再生资源,自建国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