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柯盛 《开放潮》2006,(11):84-85
暗访,在学术界习惯称之为隐性采访、秘密采访,是新闻记者不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或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前提下而进行的采访。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新闻采访方式,近年来多家媒体的新闻记者都在不断运用,其捕捉新闻的真实性、现场性、鲜活性,深受公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刘宏扬 《理论观察》2011,(3):174-175
电视隐性采访也叫暗访、密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也是电视采访中一种特殊的方式。通常在采写负面的民生新闻、揭露社会弊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电视隐性采访,可以避开不必要的干预与阻挠.可以更真实更客观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目前各电视媒体大都青睐这种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3.
巩雪 《发展》2010,(9):98-99
隐性采访也即是偷拍或暗访,它是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隐性采访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大众的质疑,不论是从方式方法上抑或是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上,都在考验着媒体的责任担当,考验着传媒伦理对于隐性采访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4.
陈春丽 《发展》2008,(7):80-80
无论在电视还是网络上,总会看见一些用微型摄像机或者照相机拍摄的影像和图片,表现的情景都是在平常不容易见到的,或者根本想象不到的。连最普通的老百姓也知道这种新闻手法叫“偷拍”,新闻专用语即为“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秘密采访”,是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或隐藏真正的采访意图而进行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隐性采访引发的有争议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SecretiveInterviewins)是相对于公开采访(OPenInterviewing)而言的,又叫“微服私访”、“暗察暗访”。它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①这一方式一般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和特定的采访环境。“如果运用得好,往往会采访到显性采访得不到的较有价值的新闻。”②近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新闻界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为适应新闻改革、新闻竞争的需要,隐性采访以其对社会生活强有力的监督制约的优势,使得它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然而,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同时存在着利…  相似文献   

6.
王心 《理论观察》2009,(1):169-170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向采访对象提问事关采访能否成功,也是记者的职业修养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因为电视采访最突出的标志就是镜前采访,电视报道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谈全盘托出,直接展现给观众。在现代电子传媒条件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更加丰富,他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和传播者,记者的现场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活动也参与了新闻制作,其过程很可能充满丰富的信息含量,对观众具有极强吸引力,已经成为新闻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修养,不断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相似文献   

7.
徐嘉若 《新西部(上)》2010,(6):120-120,118
目前,媒体与司法机关在新闻采访、报道上的冲突日趋明显.一边是媒体遭受着司法部门对其采访活动的不当干涉,一边是司法部门承受着媒体对其的过度干预.由此,新闻记者在采访司法部门时必须遵守有关的法律规章,严格依法行事.  相似文献   

8.
提问是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方式。提问能否获得良好效果 ,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采访的成败、优劣。为此 ,电视新闻记者必须重视提问 ,把提问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在现场采访设问中体现得更为充分,提问是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个重要环节、主要方式.提问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采访的成败、优劣.为此,电视新闻记者必须重视提问,把提问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代军 《魅力中国》2014,(12):296-296
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采访作为电视新闻的基础,决定着新闻的质量。电视新闻离不开“文字、声音、画面”三点因素的相得益彰,所以电视新闻报道更具事实张力和社会影响力。电视新闻要“厚重”于其他媒体新闻,这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要求也更高。笔者结合十年来电视新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谈谈个人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鹿存强  李雪 《理论观察》2005,(6):139-140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所广泛运用。然而,隐性采访如果在采访活动中运用不当,将会引起新闻侵权和新闻官司。因此,要严格隐性采访务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把好制作播出关;加快相关立法等,使隐性采访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更好地为新闻报道服务。  相似文献   

12.
宋德华 《魅力中国》2010,(22):126-126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功。电视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当然具有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律,即共性。但由于媒介特性,电视采访又具有自身的媒介采访。电视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形式,其定义可概括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电视技术手段,为进行电视报道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  相似文献   

13.
李明  孙秀海 《理论观察》2006,(3):195-195
在信息爆炸、媒体纵横的当代社会,对新闻提出了求短求新的现实要求。无论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新兴的媒体网络,都需要顺应这种要求才能将新闻办好办活。作为新闻记者,一定要在新闻的短新化上下功夫,深入理解短新化的必要性,在新闻写作中不断提高短新化的能力。首先,从新  相似文献   

14.
姬娜 《魅力中国》2014,(4):319-319
大家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所以说,新闻记者就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信息的传播者。面对广播电视媒体竞争日益加剧化,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具备专业化水平。新闻记者应明确分工,每一个记者要细分一个报道范围,把新闻采访工作做细做精。  相似文献   

15.
具有广泛传播作用的电视媒体的繁荣,使电视文化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景观.其以独特的个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只有走一条属于人民的符合民族、历史、国情的健康发展道路。中国电视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新闻传媒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体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出现了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不同程度地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和现象,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当前,新闻记者工作中,对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和原因,问题等方面,对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整个新闻领域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广播、电视、报纸都在不断地推出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以扩大其传播的影响力.这其中电视的崛起和其所拥有的强大优势,使广播在压力中改革的意识更加强烈、更加迫切.主持人节目的普及、直播形式的尝试、听众参与的实践,都是广播改革所进行的可贵探索.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笔者以为要使广播在这种竞争的劣势中,稳定和吸引更多的听众,迫切需要的是俄化新闻记者自身的素质,保证广播节目的质量.只有把优化新闻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才能保证广播在新闻领域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王兆霞 《发展》2011,(2):86-86
什么是隐性新闻?其内涵和外延新闻学理论尚未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可以明显观察到随着新闻媒体相互竞争的加剧,当媒体一窝蜂报道新闻的动态信息时,有的新闻记者却能运用独特的视角,独树一帜地发现新闻背后的隐陛信息,而且往往会有不同凡响的收获。这就涉及到隐性新闻采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蓓 《发展》2012,(4):130-131
新闻信源是新闻记者采写新闻的必要保障,同时也是核定新闻是否准确的主要基础。针对近年来一些媒体忽略信源而出现的新闻造假、新闻失实等问题,有必要在这个方面提出一些有关核实与保护的措施,同时借鉴国内外有效的做法,让新闻信源的真实性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暗访对象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可以拒绝向媒体提供任何情况。要突破调查障碍,采访到记者所需的材料,就全看记者的采访功夫和调查技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