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港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结构和具体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港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港口物流电子信息商务平台业务模式,港口物流业务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和港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通过港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给出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的港口物流信息数据集成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探讨港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供应链上,供应商(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和顾客(包括顾客的顾客)结成一体共同完成产品的生产,把影响产品成本和顾客满意度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追求供应链整体的效率,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供应链上各成员共赢的局面。但是在供应链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对企业生产运营有着严重影响的“牛鞭效应”,最终导致供应链上游成员维持较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发生较高的成本。“牛鞭效应”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信息的不通畅,因而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相关信息的实时性和可得性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要实现信息获取的实时性,首先要使物流信息能够实时、跨信息系统、跨区域传输和有效共享。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Internet的B/S系统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功能。此外,XML技术能出色地解决异构数据的传输,搭建一个无缝信息交换平台。  相似文献   

3.
铁路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目前铁路信息系统的现状,分别从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人才队伍的建设、信息系统硬件的维护、信息系统软件的维护等4个方面,阐述了铁路信息系统维护的重要性及维护方法。  相似文献   

4.
网络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基础信息系统,可以连接企业各类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企业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使企业人员快速获取有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为确保铁路企业网络的正常运行,对站段局域网的常见故障进行分类,提出判断解决硬、软件故障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速铁路网的不断完善,高速铁路运营模式向公交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为给旅客提供多样化的运输服务,改善旅客运输的服务质量,设计一个系统互联、信息实时共享、数据及时准确的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已经迫在眉睫。对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技术方案,并构建了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依据系统功能特点,将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分为调度中心子系统、车站子系统和宣传信息子系统,最后对其核心功能设计进行分析,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实时共享、数据及时准确的高速铁路旅客信息系统,不断提升我国高速铁路旅客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综合客运枢纽具有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而信息系统是其业务运营的核心支撑。以开发的客运枢纽信息化项目为基础,对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在分析信息系统范围和总体技术框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信息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即枢纽内部和枢纽对外的信息通信、枢纽内公共技术设施/服务和枢纽内业务系统,分析枢纽信息化发展趋势,为枢纽信息系统的研制和技术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是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硬环境”和运营管理“软环境”不平衡发展问题,有效提升各运输方式协同运转能力、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梳理各种交通方式围绕枢纽、站场的信息系统发展基础及现状,结合先进典型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调研,总结分析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发展模式及发展层次阶段,提出推进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四个系统融合,并分析可供选择的总体架构方案,以期为我国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日本铁路特别是新干线的运营管理特点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并从日本铁路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与中国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比较中,对中国铁路客运专线的信息系统建设,在运营管理模式、调度指挥系统的设置、运营调度信息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储铮宇  郝亮  仰勇 《中国储运》2013,(11):114-116
加快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油料保障能力建设,应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对油料保障的基本要求入手,坚持信息主导,更新油料保障能力建设观念,完善油料保障信息系统,整合优化油料保障力量,抓实油料保障训练,不断提高体系作战油料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加快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综合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是企业级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对于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应用方面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