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法律作为政府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实现政府对农民(农民工)、农村有效的社会整合.契约环境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客观上需要农民工的信任机制由特殊信任向普遍信任转型,而良好的法律素质有助于实现农民工在陌生人社会里的权益保护与冲突化解.机械团结向有机整合的转型客观上需要回应型法律进行社会分工协作的规范与协调,而农民工社会失范行为的依法规正,有助于其实现自身市民化、现代化.但无论是在政府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农民工自身层面,农民工社会整合的法律实现都存在现实的难题,因而农民工社会整合的法律实现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制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不高,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非法的侵害,影响了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本文从法律层面从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法律原因及如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林久章 《当代经济》2007,(15):34-36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制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不高,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非法的侵害,影响了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本文从法律层面从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法律原因及如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框架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农民工的规模、成因和养老保险缺失的情况及影响,研究了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新老两代农民工在社会诉求方面存在的差异,并选取了工作生活、社会保险、培训等两代农民工存在差异方面的指标。利用统计方法构筑了农民工代际差异影响因素的因子模型,探究两代农民工差异的成因。实证研究表明,两代农民工在工作生活、培训诉求、主观诉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文化程度的高低在两代农民工社会诉求差异上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各个主体认识上的误区、农民工群体的无序性、农民工自身素质四个方面来分析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提出要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权益、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精神支持、重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及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和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将面临城镇化"陷阱"——缘于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严重障碍而生成的多重经济社会风险与危机,主要表现在城市社会"二元"化、农民工群体边缘化和人口转移泡沫化、短期化。农民工社会融合困境有着经济社会成因,其中,制度障碍、文化障碍和农民工自身主观障碍是主要根源。跨越城镇化"陷阱"的有效路径主要有:推动农民工的社区参与和文化融合,培育农民工新型社会资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实现教育的城乡一体化;扫除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治理,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目标有机植入社会治理之中。  相似文献   

8.
当前,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以及各种侵害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成为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如何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是值得思考并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近年来我国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试图从法律角度研究农民工进城打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劳动权益被侵害的问题,进而提出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及政策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中国农民工工资拖欠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析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成因,这既与政府相关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还与用工单位法人资质、恶意作为有关,当然还有农民工自身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等三个方面进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城中村迅速发展。处于城市边缘的这些外来农民工往往既以农民的眼光看待城市,同时又以“市民”的眼光看待农村,让他们身处城乡这两种相互摩擦和相互冲突的文化环境之中,成为典型的“边缘人”。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农民工在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方面的问题及成因,以及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有关制度设计、政府公共服务、文化融合、社会公平、自我意识、社工服务等对策,以便更好地解决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