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运用c2R模型分析了安徽省马鞍山、铜陵、淮南和淮北四大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结果表明:冶金城市铜陵市、马鞍山市的经济发展效率较高,而煤炭城市淮南市、淮北市的经济发展效率较低;安徽省的资源型城市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的作用有限。本文认为要实现安徽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适度扩大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煤炭城市面临着资源衰竭、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形势下,抓住机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对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矿产资源和产业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循环经济理论与煤炭城市建设相结合,并提出黑龙江煤炭城市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确定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策,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对环境的"友好"是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需要我们重新定位和认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城市发展之间矛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本文从一些被忽视的"小问题"引发的思考入手,用一些实例探求怎样能从思想、理念以及理论和实践中体现环境友好的城市规划手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淮南市规划建设的大力发展,不仅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居住环境更加优化,而且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加强,同时带动了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步伐。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增加,城建档案管理对促进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科研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但也相应对城建档案基础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本文结合自身在安徽省淮南市市政管理处的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城建档案基础管理工作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首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淮南市作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依据煤炭产业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重点有所侧重,寻求适合淮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使煤炭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量的逐年增加,矿区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法在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环保法基础理论的欠缺和立法技术的限制。法条笼统、责任不明、可操作性差,法律制度空白点较多、立法层次较低等。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在区域环保法实施过程中,应增加环境押金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增设环保目标责任制度,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制度,国家应完善《环境保护法》中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7.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贵州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促进贵州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本文对贵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及决策体系进行了重点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各地市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登峰  王巍 《财贸研究》2012,23(2):120-126
基于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的内部环境圈(政策、资源、资金、人才等)和外部环境圈(法律环境、征信、中介服务等)两个角度,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提出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各地市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的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表现为"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的态势,可分为良好、较好、一般和落后四类地区。最后,提出优化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是黑龙江省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生态绩效新的增长点,可极大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基于阐述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创新运作模式、优化运营环境、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赵炜 《商场现代化》2012,(17):127-128
长株潭城市群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关键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现代化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长株潭生态现代化现状,并提出了构建长株潭生态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钱丽  肖仁桥 《财贸研究》2012,23(1):43-52
基于创新系统理论,将生态环境效应纳入农业创新系统效率评价框架之中,选取2005—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3个DEA模型测度安徽省各地市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并分析比较了安徽省各地市和皖南、皖北两大地区的效率差异,给出了农业创新系统资源利用的4种模式。采用Tobit模型分析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安徽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整体水平一般,各地区及两大地区之间效率差异较为明显,纯技术效率是农业创新效率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护对创新系统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产业结构并不是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以安徽省为例,分析安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论述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提出利用外资促进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低碳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目标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正成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特殊区位与生态属性,使发展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成为必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的丰富经验与现实基础、以丰富的科教与智力资源作支撑以及各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使实现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可能。未来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农业建设模式应注意突出特色和农业产业体系的生态友好性,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功能,诱发农业的经济功能,同时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通过强化政府的引导与媒体的宣传、强化金融支持与改革以及实施生态农业品牌化战略等,促进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中部地区的生态示范省份,安徽省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省,打造“生态安徽”品牌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推进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5.
在综述国内外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借助绩效指数、绩效差异指数和绩效改善指数等评估工具,对安徽省17个市的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17个市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绩效从"九五"期末到"十五"期末"呈现出"低位爬升"、地区差异性扩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相对滞后性等特点,据此提出健全硬性的公共产品投资分担机制、完善省以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产品供给"塌陷区"扶持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源枯竭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效益下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对资源枯竭地区进行公共政策扶持会产生“催化”效应及资源配置效应。应借鉴国际、国内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以政策支持为推动,以生态改善为条件,以产业持续为抓手,以民生改善为目的,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重视生态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统一,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功能的力度,实现政府协调、服务和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因子分析对安徽各市进行数据整体分析,并建立指标体系得出:安徽区域物流能力综合排名靠前的五个市分别是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蚌埠,他们都是安徽经济发达的区域,这也证明了区域物流能力的强弱与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正相关关系,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安徽省获批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应以此为契机,提高安徽各市的区域物流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省17个主要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安徽省各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按城市现代化综合得分指标,可以将安徽省各城市聚为四大类,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significant growth of problems relating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firms are engaged i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ctivities.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conducted among 153 small‐sized manufacturing units located in Cyprus, focusing on the external drivers and financial outcomes of their eco‐friendly orientation. The findings confirmed the instrumental rol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environmental public concern, competitive intensity, and market dynamism in harnessing an eco‐friendly orientation within the small firm. They also underline the critical role of this orientation in enhancing the firm's financial results, although this link was found to be stronger when the firm possesses adequat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committed to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by putting together, in a theoretically anchored, integrative, and causal fashion, concepts and ideas that touch upon important aspects of small firm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at have been only tangentially studied in the past, namely the role of external forces in stimulating sensitivity to green issues, the dynamics of forming an ecological orientation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he positive link between eco‐friendly thinking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upporting ecological actions with appropriate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capabilities. Critical implications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rs and public policymakers are also derived from the study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