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渔业致富指南》2005,(21):35-35
“肝、肾炎”病于一般7月~9月份在海区网箱中较流行,主要危害150g~250g的大黄鱼鱼种。病鱼离群浮游水面,游动无力,侧游打转。病轻时稍一惊动即下沉,过后又上浮,持续1d~2d下沉死亡。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整,解剖内脏可见肝、肾充血、肿大。曾使用抗菌类药物治疗,收效甚微,有的  相似文献   

2.
<正> 一、肉眼诊断。(1)看状态:病鱼消瘦,头大尾小,离群独游或成群打转,常分布塘边;病鱼运动迟缓,反应痴呆,有的在水面挣扎乱跳或肚腹朝天或尾巴上翘露出水  相似文献   

3.
鱼病十诊法     
<正> 一、根据鱼的活动情况诊断。健壮的鱼一般是成群集游,行动灵活,反应敏捷,受惊即潜。病鱼则离群独游,行动呆滞,反应迟钝或受惊后略向水底下潜,后缓慢游出水面。当鱼息有粘孢子虫病或鲺病等寄生虫病时,会在水面发狂打转或在水面作断续的跳跃。 二、根据鱼的摄食状况诊断。正常的鱼摄食时,拖食能力强,而且食量比较稳定。如果鱼的食量突然减少,甚至“绝食”,应迅速检查发病原因。 三、根据鱼的体色变化诊断。各种鱼都有  相似文献   

4.
<正> 一、赤皮病 赤皮病又叫皮瘟、擦皮瘟此病常发生于春末夏初,大多是因泥鳅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细菌侵入皮肤所引起的鳅体表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尢其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治疗方法:①每平方米水面用0.2—0.4克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也可用挂篓方法治  相似文献   

5.
<正>1.鲤鱼出血病外观病鱼腹部鳞下、鳍条、尾柄充血发红;融冰时,病鱼上浮贴近冰层或浮于水面,成群集结于池边,游动缓慢而逐渐死亡。患病鱼运输成活率低。根据病原病因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出血性败血病。病鱼外观正常或腹部鳞下  相似文献   

6.
<正> 淡水白鲳简称白鲳鱼,是池塘养殖的优良品种。水霉病俗称白毛病,因鱼体受伤后被水霉菌感染而引起。 症状:病鱼不吃食,在水面无力缓慢游动,鱼体背侧及尾部体色变淡,并有霉菌感染症状。取病鱼检查。肉眼可见体表上呈分块状的霉丝丛,有些病鱼还有鳞片脱落,鳍条被蛀断,严重的病鱼可见肌肉腐烂等症状。 流行与危害:此病常见于鱼种或成鱼进入温室越冬期2—3天,初夏鱼种从温室越冬池进入池塘饲养2—3天,该病感染快,死亡率极高。发病原因是网伤,因与罗非鱼混养在捕捞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 1.赤皮病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特别是鱼的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茎充血,鳍条末端腐烂,病鱼还伴有肠道发炎及烂鳃症状。 防治方法:在鱼的放养及捕捞过程中应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也可在鱼种放养前用10g/米~3的漂白粉浸洗鱼体20分钟左右,或用10—20g/m~3的土霉素浸洗20—30分钟,还可内服暴平药饵,外用10g/米~3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相似文献   

8.
<正> 四、甲壳动物病 1、中华鳋病 症状识别 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则病鱼呼吸困难,焦燥不安,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群众称之为“翘尾巴病”,最后消瘦、窒息而死。病鱼鳃上粘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成棒槌状,苍白而无血色,膨大处上面则淤血或有出血点。  相似文献   

9.
<正> 病毒性神经坏死症是牙鲆、鲈鱼、石斑鱼、石鲷等海水鱼类种苗生产中流行的疾病。 一、症状及病理 病鱼无力地漂浮水面,不愿索饵,旋转或盘旋后下沉死亡。出现这种异常状况后1—2周内全部死亡。从表面上看不出明显病变,但从组织学上看,中枢神经组织或网膜组织神经细胞坏死。在这些细胞的  相似文献   

10.
读者信箱     
<正> 广西容县窖厢乡养殖户韦令明来信:“近来我家池塘中暴发鱼病.病鱼腹部膨大,食欲不振.常侧游于水面,剖开鱼体可见白色带状虫体在肠内蠕动或与其它内脏缠绕在一起,不久即大批死亡。特来信向贵刊请教病因及疗法,急盼回音。” 答:根据所述病症,可断定此病是由“白色带状虫体”即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寄生引起的舌状绦虫病,其危害较重,须尽早防治。可采取晒塘、药物杀虫、驱赶鸥乌等方法截断其繁殖蔓延途径。治疗可用90%晶体敌百虫1—2kg与50kg饲料混合作成药饵,一天二次,连续投喂3—6天,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 此病多发生于5—6月间,发病水温为24℃—28℃,病鱼最初表现为独游水面,头上尾下,嘴部张开,游动缓慢,稍受惊吓即窜游于水下,不久又上浮,发病中期常于流水  相似文献   

12.
《江苏农村经济》2011,(1):50-50
鲤鱼出血病 症状病鱼腹部的鳞片下、鳍条、尾柄充血发红。病鱼上浮贴近冰层或浮于水面,成群集结、缓慢游动于池边并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13.
<正>4、赤皮病【病原】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科。【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体表局部或大面积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充血,尾部烂掉,形成"蛀鳍"。  相似文献   

14.
<正>一看鱼的活动情况。健康的鱼活动比较灵活,常群游于水的中上层。生病的鱼通常离群独游或时游时停,有的尾巴翘出水面,急窜狂游;有的成群停滞水面,长期不下沉,或绕池狂游。  相似文献   

15.
<正> 去年,山东省沂水县跋山水库网箱养鱼出现严重的寄生虫病,病原体为中华鳋。其病势之凶猛,传染速度之快,流行范围之广属多年少见,给养殖单位和个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一、主要病症病鱼外表观察,体色变黑,食欲减退或不摄食,常在水中跳跃不安,狂游打转,鱼的尾鳍上叶往往露出水面,故又称其为“翘尾巴病”。发病后期,病鱼离群独游,呼吸困难。掀开鳃盖观察,肉眼可见许多带卵囊的雌鳋用  相似文献   

16.
<正> 4、日本鳗鲡红点病 症状识别 病鱼体表各处点状出血,尤以下颌、鳃盖、胸鳍基部及躯干腹部为严重。病鱼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后,一般1—2天内就死亡。如将这些病鱼放入容器内,鱼就激烈游动,在接触容器的部位急速出现出血点,含血的粘液甚至可弄脏容器。剖开病鱼腹部,可见腹膜点状出血;肝肿大,瘀血严重,呈网状或斑纹状暗红色;肾脏也肿大软化,可瘀血或出血引起的暗红色斑纹;脾脏肿大,呈暗红色,也有的呈贫血、萎缩;肠壁充血,胃松弛。在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皮肤病: 1、赤皮病:5—9月发病,体表局部或大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以腹部最为明显。表皮或鳍条蛀断。 2、打印病:5-9月发病,尾柄或腹部两侧出现圆形、卵形或椭圆形红斑,严重者肌肉腐烂成小坑,可见骨骼或内脏。此病由外部烂入。  相似文献   

18.
<正>症状特征:病鱼体表肿胀粗糙,部分或全部鳞片张开似松果状,鳞片基部水肿充血,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用手轻压鳞片,鳞囊中有液体渗出,随之鳞片脱落,后期腹部肿大,失去平衡,不久死亡。有的病鱼伴有鳍基充血,眼球外突;有的表现为腹部膨胀,腹腔积水,反应迟钝,浮于水面。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赤皮病 此病多是因拉网或运输中操作不慎使皮肤受伤,细菌侵入鱼体引起的。以春末秋初较为常见,常与烂鳃、肠炎并发。全国养鱼区均有发生,危害草鱼较普遍。症状: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以鱼种两侧和腹部最明显。重者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看鱼的活动情况 健康的鱼活动比较灵活,常群游于水的中、上层。生病的鱼通常离群独游或时游时停,甚至停滞水面不游;有的尾巴翘出水面,急窜狂游;有的成群停滞水面,长期不下沉,或绕池狂游。 二看鱼的体色 健康的鱼体色鲜艳。生病的鱼体色暗淡,有的皮肤出现斑点;有的头部和背部乌黑;有的尾鳍发白。 三看鱼的吃食情况 健康的鱼食欲旺盛,投食后很快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