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的方案。并且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代表会上,从而建设生态文明正式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加强对生态文明基本含义和特征的理解,可以更加有效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生态文明范畴学界流行的四种主要观点:生态系统文明、自然与人和谐论、三大文明统一论、时代特征论.提出目前生态文明价值伦观的两种对立倾向.人类中心主义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分析了在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生态文明发展伦理.最后指出科学发展观中生态文明的确切内涵,解释二者关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生产力的理解存在着多维向度,通常人们只强调生产力中人的能动性,忽略了人对自然的受动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即生产力的生态之维,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生态文明转向,多维地理解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建立在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理解上,并从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又基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得以实现的事实,用物质变换概念来描述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马克思还认为消灭私有制是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唯一途径。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应坚持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转变传统的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认识,通过社会制度的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的文明范式。生态文明也是人类在后工业化时代应对工业与自然环境危机四伏的博弈中所产生的新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生态文明存在两个基本维度:一是自然的维度,另一是人的维度。生态文明是两个维度的和谐与统一。生态工业正是整合两个维度,促进生态产业化,通向生态文明的路径之一。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是产业生态化的微观途径与具体举措。生态文明中"人的维度"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伦理观,积极实施企业生态工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商》2015,(23)
<正>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遵循的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总和[1]。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后产生的一种新文明形态,相对比而言,生态文明更为有机和系统,将人类的新起点进一步提高,视野进一步开拓,关键点是将人的产生与生活放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标尺下加以衡量和判断[2]。它是对以往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建立在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理解上,并从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又基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得以实现的事实,用物质变换概念采描述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马克思还认为消灭私有制是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唯一途径。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应坚持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转变传统的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认识,通过社会制度的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颜澄  谈晓 《消费导刊》2009,(10):20-21
良好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以杭州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切入点,从市民对生态文明现有建设的认识、评价、参与等角度进行相关研究,最后提出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建议,以期对杭州市早日建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尽早实现"绿色环保"的宜居型城市提供相应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岑岑  崔建忠 《商》2013,(6):234-234
理论界一直将人类的文明历经界定为"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对此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笔者从此角度出发,分析了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的本质,在进一步的论证中得出了生态文明是一种新文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遵循生态客观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促进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发展与保护中找到平衡点,剖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划、利用效率等方面内容,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因素分析,为建成生态文明城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明沛 《市场论坛》2014,(4):127-127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融入经济建设而言,发展幸福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有效载体。这是因为,幸福农业是让人类安全和谐、健康长寿、心身愉悦的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发展幸福农业,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3.
戚颖群 《新晋商》2020,(2):0169-0170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自然博物馆作为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场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传播承载机构。自然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文明也在不断地进步,从最原始的原始文明不断过渡,不断迈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体现,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区域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的生成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它要求以新的发展途径去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这就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导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  相似文献   

15.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党的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生态文明观念,产生于现代环境运动以及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没有生态文明的生态环境基础和生态文化基础,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生态文学从产生之初就以生态监督为己任,作品中所蕴涵的生态思想既有对人类掠夺自然的揭露,也有对人类不断膨胀的贪婪本性的批判。这些作品,不仅能培养民众的生态意识,而且能为政府了解生态现状、处理生态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亚春 《商业时代》2012,(34):12-13
生态文明是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的文明,它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近年来,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无不体现生态化的要求。从总体上讲,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生态文明发展的根本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生态文明观念,产生于现代环境运动以及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探索。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生态运动产生了如下共识:生态危机成为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环境问  相似文献   

20.
熊晖 《商》2014,(15):29-29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位置,还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连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路是从哲学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反思整个世界,反思人类本身,突出了互相尊敬和谐共生的道德观以及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树立了正确的生态思想,因此生态伦理学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