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我国信用缺失严重,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认为我国要提高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从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着手来使其提高信用等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使我国成为征信国家。  相似文献   

2.
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前提。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近几年来,我国信用秩序混乱,不讲信用、无视信用、破坏信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信用体系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面对加入WTO后的全新国际经济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当务之急。一、我国目前的信用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信用问题逐渐引起了人…  相似文献   

3.
傅秋叶 《时代经贸》2010,(18):40-41
信用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集中论述了这一理论。马克思信用理论主要基于经济角度,动态分析了信用的内涵及特点、信用的演进与表现形式,并对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双重作用进行剖析。通过分析马克思信用理论,对照我国信用体系现存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有益启示,并用其指导我国信用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构建我国信用体系的多方位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邱伟 《财经科学》2002,(6):27-30
当前,信用缺失、信用制度、信用风险模型、信用法律体系、征信等问题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同国外150多年信用经济历史相比,我国6年的经历太短暂;同国外进入信用经济时人均GDP2000美元相比,我国849美元的经济基础非常脆弱。在此状况下,换位思考,强调我国转轨经济条件下建立信用体系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作撰写此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信用经济是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从谈论经济生活中的种种失信现象,如假冒伪劣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到今天提出构建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标志着人们对信用经济的认识已在逐步深化。何谓信用经济?通俗的讲,信用经济是一种新的以信用为前提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面临的危机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将无法运行。在《当前我国社会信用面临的危机透视》一文中,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王珏对信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整信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信用经济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地发展。分析我国目前信用经济的现状,就建设信用经济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信用消费是信用经济条件下市场中重要的交易形式,在发达国家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开展信用消费具有必然性,也初步具备了可行性。正确认识信用消费,探讨信用消费的规律和难点,有助于推动我国信用消费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市场经济中信用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信用机制出现断层,逐渐与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信用机制缺失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作在对信用的内涵和信用产生的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出现信用危机的原因,并从政府和市场角度给出建立信用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法制、竞争和信用的有机结合体。一个有序的市场经济必然是在法制与信用结合基础上的竞争体系,市场经济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就是信用经济形成的过程。规范市场秩序应当把培育信用观念,完善信用制度,健全社会化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管理作为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领域不讲信用、不讲诚信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造假卖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三角债等。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已超过 20%,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和流失,社会的信用水平已到了信用危机的程度。难怪有人说,信用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源。信用危机不仅从经…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秩序需要法律“有形之手”和信用“无形之手”共同维护。税收信用包括税收立法、守法、执法、司法信用和用税信用,涉及人大、税务、法院、财政等多个主体,涵盖经济信用和政治信用。发展我国税收信用,必须从法律保障、文化基础、信用机制和信息渠道等多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论当前我国企业的信用危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信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探讨了当今市场经济下 ,我国企业面临信用危机的现状、原因 ,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冯兆蕙 《经济论坛》2007,(3):133-134
信用消费主要是指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已从卖方市场过渡为买方市场,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信用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个人信用消费全面、实质性启动。但是,目前就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信用消费发展速度还十分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信用消费的推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信用消费环境差,主要体现在信用秩序混乱,消费观念需要转变,居民的承贷能力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其次.信用消费风险大.缺乏分散风险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简论企业信用的缺失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军 《经济前沿》2003,(11):53-54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或信用经济。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而我国企业目前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不守信、不讲信誉的行为时有发生,企业信用的缺失远远超出了一般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失信范围,已经达到了信用危机或失信泛滥的程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正  相似文献   

15.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企业信用管理和社会征信系统建设都是保持信用经济稳定运行所必要的重要架构。因此,人们又把现代市场经济称为信用经济。在市场化国家,信用已成为社会上普遍认可的媒介。但是随着我国顺差逐年的加大,信用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经理唐若昕最近提出了一个“信用逆差”的概念,并揭示了外贸顺差掩盖下的信用逆差现状。本文主要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从商业信用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的结算方式下所导致的商业信用逆差。  相似文献   

16.
建立规范的金融信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双英 《经济论坛》2002,(22):12-12,5
一、社会信用缺失的主要危害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金融信用体系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基础。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信用体系,以适应世界经济与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看,现代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国民信用体系在我国还不够完善,全社会信用意识仍很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种种失信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社会信用的缺失对金融业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信用经济、开展信用交易,是扩大内需、改善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现状出发,具体分析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焦点及国外相对成熟的个人信用体系并对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美信用制度建设的比较和建议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契约产生预期效果的基础是信用,信用产品是维系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特效商品。我国现在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还存在信用的缺失。本文通过对中国和美国信用体系的比较,并借鉴美国信用体系的优点,得出了如何加快我国建立信用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光宇 《经济师》1997,(3):79-80
市场经济呼唤建立新型银企关系●陈光宇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银企信用关系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企业发展、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银企信用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市场经济信用关...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市场信用状况令人担忧,不仅不适合转型的需要,而且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毒瘤”。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信誉,也影响了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形象。中国必须尽快建立和积累良好的信用资源,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