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纪念陈春先     
王宏甲 《中关村》2010,(11):24-25
1980年,陈春先下海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由此衍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虽然他的公司最终倒闭了,但你能说他是个失败者吗?  相似文献   

2.
董新廷 《中关村》2004,(4):67-69
“中国硅谷”第一声历史有自己的声音,“中关村”说的第一句话,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经济要发展,就要搞技术扩散。应该把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从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扩散,像把墨水滴入水杯一样,扩散开,把水染蓝!”发言者是46岁的陈春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室主任、核聚变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时间是1980年。陈春先的声音雄浑而急促。1978年,他与陈景润等10人被中科院破格提拔为正研究员。因此,他有机会作为中国科学家参与了中美互访。先后三次地赴美访问,不但令陈春先的眼界豁然开朗,心底更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忧虑。美国加…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2009,(8):24-25
2004年8月9日凌晨,北京中关村。有“中关村第一人”之称的陈春先辞世。这一天,他70岁的生日刚刚过去三天。1980年10月,中国最顶尖的核聚变专家、46岁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从美国考察回来,这已经是他两年里第三次访问美国了,这几次出国让他印象最深的倒还不是美国同行的学术进步,而是那个国家在技术产业化上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08,(10):22-25
历史不会遗忘,中关村的第—缕曙光照射在陈春先、纪世瀛弱不禁风的服务部身上,接着晨曦照耀到段永基、柳传志、陈庆振、王洪德等人身上,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指日可待;从1980年陈春先、纪世瀛创办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华夏所开始,中关村历史开始从白颐路书写。作为这一阶段历史的见证者,一批最早在中关村创办的企业,京海、科海、四通、联想、方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从小到大,从产品到市场,尝试在一条“前无古人”的路上艰难跋涉。以于维栋、张福森、胡昭广为代表的中央调查组和海淀区领导的支持和庇护,中关村旭日东升,普照大地,自此奠定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独霸江湖的威名。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广角     
《中关村》2004,(9):84-85
中关村人评述伟人丰功伟业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作为北京科研人员下海第一批人中的闯将,当了十四年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的纪世瀛,回忆起自己当初的创业历程说:“邓小平对我们真有救命之恩,尤其是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他说,“这三个有利于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仿佛一下子我们就有了解放了的感觉,有了救命的感觉。”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说:“没有小平,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可能就一直窝在…  相似文献   

6.
曹鲁湘 《中关村》2004,(4):70-71
在世人的印象中,中关村最大的优势就是“高科技”——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企业、高科技研究单位等等。在21世纪,中关村的这些高科技优势将会不断增强,中关村以高科技的全新面貌出现,全力发挥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纪世瀛 《中关村》2009,(2):56-58
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关村园区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了中关村创业的伟大的历程,追溯了创新之源,展示了二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关村人充满了骄傲和信心。  相似文献   

8.
孙飞  才力 《中关村》2004,(11):48-49
今年夏秋以来,中关村可谓是多事之秋。先是佳企天创技术有限公司倒闭,总经理梁戎不知去向,涉及被骗公司不下十几家,被中关村人称为“第二起仪科惠光案”;然后是中关村品牌电脑恒生和超群两大公司董事长先后失踪,这两家公司已经营了近十年,并被多次评选为“中关村10大知名品牌电脑”,这两家公司拖欠了经销商货款、员工工资、广告费等巨额钱款;最近的一个则是北京中怡阳光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高层人员也突然间去向不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在中关村颇具影响的4家公司先后解体,对中关村的振荡不可不谓大,据了解,4家公司涉及的负债金…  相似文献   

9.
关村 《中关村》2004,(7):37-37
质量,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也是民族素质的体现,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关村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祥地,是21世纪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引起全球的注目,享誉“中国硅谷”的美名,所以才有“21世纪看中关村”的说法。周良洛区长说得好,“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质量立区的战略和牢固树立质量是经济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水活鱼才肥     
郑胜利 《中关村》2004,(9):40-40
就像养鱼,你得给它足够的水,让它能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鱼儿才能成活成长.中关村也是这样,中关村想要发展壮大,就要有资金流进来支持其科技创新,中关村才会真正活起来,流动起来。因为中关村是高科技的代名词,而不是简单的倒买倒卖。而直到现在,中关村是死的,因为其科技创新没有吸进流动资金,中关村的科技创新还没能真正引入风险投资。资金进不来,大批的企业缺乏推动科技转化的后续资金,很多科技项目就中途流产了。资金进不来,不是没有资金,而是资金没有进来。那是因为资金与高新技术之间没有牵线搭桥的红娘,没有一些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1.
曹朋来 《中关村》2004,(9):18-19
2004年度中国北京一场盛大的演出正进入高潮。9月8日,第七届中关村电脑节拉开大幕。满7岁了,现在他再次临盆。从呀呀学语,到放眼世界,他虽属新生,事实上已经成年。天涯海内,四面八方,商贾名流,竞相顶礼。他与梦想有关,他与追逐有关,更与中关村有关。当此之时,古老而年轻的国度,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这场变革是积极的,是向上的,是充满激情而又富于理性的,是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现实之路漫长而不乏迂回,所以,数十个年头了,改革尚在攻坚。这需要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智慧与耐性。因为,“主流”和“高端”一旦流于口号,即使顾盼自雄,亦终致“变革…  相似文献   

12.
关邨 《中关村》2008,(7):100-105
近几年来,我读过关于中关村的著作不下10部,每次读完,掩卷沉思,都生发出无限的感慨。柳传志先生在推荐凌志军《中国的新革命》一书时,有一段深情的感言:“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关村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试验田,更是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摇篮与发源地。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中关村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经历了无数沟沟坎坎、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13.
李政 《中关村》2004,(7):56-58
三年来,“金融走廊”空间与概念上的存在并未在中关村突破资本瓶颈的探索中发挥作用。这也许是当初的设计者们想象不到的。以中关村的速度,2002年第五届电脑节上就提出的“金融走廊”应当演变成美国硅谷的“沙岭路”了。“沙岭路”上集中了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总部中的一半,成为硅谷前进的“资本发动机”。“沙岭路”事实上蕴涵、包有并支撑着创业者的激情。但,“金融走廊”却不具备“沙岭路”的功能,连最起码的都没有。  相似文献   

14.
《中关村》2008,(4)
10年来,我一直在中关村办企业,对身边的中关村的巨大变化看得尤为真切。柳传志作为人大代表谈感悟时如是说。20年前中关村初创时,曾被骂为骗子一条街,如今已经成为历史的笑料。20年后中关村的发展成果,誉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5.
习牧歌 《中关村》2012,(7):17-17
1 说到高科技,说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说到未来中国的产业转型、产业革新,可能媒体上有一半的新闻都是中关村的。  相似文献   

16.
《中关村》2011,(11):13-13
在党中央发出“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的号令声中,“中关村第一村民”纪世瀛先生倍受鼓舞,深感“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华高科技创业历史的写照”。“中关村人”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战斗洗礼,让身处其间的民营企业家甘苦自知,百感交集,凝聚为一句话,那就是“中关村精神万岁”!纪世瀛先生30年来有多次进“万言书”的壮举,  相似文献   

17.
大海  赵塑 《中关村》2004,(3):84-85
2004年2月29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成就展”在北京农展馆隆重开幕,全国各地的“海归”精英济济一堂,展示了他们几年以来的创业成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8.
《中关村》2010,(3):122-123
小编,爱生活,爱美食,爱新奇,奋斗在北京的高科技核心——中关村,整日穿插于南来北往IT精英丛中,难得半日清闲。忙忙碌碌,不知不觉,这又一个春天来临了,活动活动身子骨,甩开冬日的不振,小编决定给自己放一个大假,享受小憩片刻的惬意人生。  相似文献   

19.
刘文俊 《中关村》2005,(9):104-104
最近两年的中关村似乎异常的热闹, 英特尔、汤姆逊、NTT、甲骨文、IBM、仁科、SUN、宝洁等全球最知名的高科技巨头的研发中心纷纷到来。联想、华为、大唐、神州数码等一大批中国科技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人员也都多达数千人。除了这些巨头以外,还有一大批数目众多的中大型科技企业也在蓬勃发展!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最近两年为知识产权和专  相似文献   

20.
《中关村》2012,(11):96-97
中国高新科技产业近些年来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成为拉动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区域的升级转换,从中关村到上地再到北清路就是二十年来发展的典型。20年巨变后的科技新篇从民间的自发行为到政府的积极干预,从日渐饱和的中关村一直往北,从白颐路到信息大道,上地欢迎你的硕大字体耀目在面前。20多年前,上地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而现在这里已成为我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