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乡村振兴是我国为推动农村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推动森林旅游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的发展情况。文章以福建省南平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以森林生态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为依托,突出森林生态、森林文化、森林康养等旅游项目,并针对森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林业产业升级、拓宽旅游开发思路、打造休闲养生产业、加强产品特色宣传等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开发建议,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旅游需求,推动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周佰豪 《西部旅游》2023,(6):23-25+29
<正>近年来,以促进游客身心健康、提升游客幸福感为目标的康养旅游发展迅速,并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新时代社群发展与康养旅游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康养旅游现有的主要发展模式,结合后疫情时代环境变化及康养旅游新适配旅游人群,探究康养旅游的发展趋势,以期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探索出可行的康养旅游发展路径,为后疫情时代康养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环境与养老问题都是人们未来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重点问题。推动森林康养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不仅能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森林资源,还能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窘境。基于此,文章对森林康养旅游协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概述森林康养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然后探讨森林康养旅游疗效和开发原则,最后对森林康养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以及协同发展路径展开研究,以期能找到有效的发展路径,促进森林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旅游时希望置身于大自然中。因此具有抚慰人类身体和心灵作用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森林康养旅游产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鉴于不同游客对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存在感知差异,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利用IPA分析法,研究游客对森林康养旅游产品的感知差异评价,以期促进森林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随着旅游消费需求聚焦美好生活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文旅康养新业态应运而生,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省文化旅游康养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禀赋高,同时区位优势、气候优势明显,但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乏专业人才等原因,产业融合程度不够,优质资源未能转化为优质产品。因此,对山西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文章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在对山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山西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宋立中  谭申 《旅游学刊》2012,27(10):93-101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内外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复合型文化遗产是一种具备多元价值和内涵的遗产类型,其旅游产品开发应根据复合型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特征而定.文章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参与观察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作为复合型文化遗产的船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选择,以此丰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意义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桂华  李鹏 《旅游学刊》2007,22(2):54-58
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新兴的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的生态消耗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态经济学新方法,旅游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旅游生态足迹既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认知理念.在深入研究旅游生态足迹特征、类型的基础上,以"四体旅游系统模式"为基本思路,探讨旅游生态足迹的四大功能意义,即:对旅游主体--旅游者的环境教育功能,对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生态消耗的衡量功能,对旅游媒体--旅游业的生态效益的评价功能以及对旅游载体--旅游环境影响的测度功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旅游生态足迹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下产业各界正步入融合发展时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也逐步深入融合发展,本文就融合的文化康养旅游进行探索,主要就文化康养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和访谈等方法对黔东南森林康养+体育旅游进行调查。能够通过这几种调查方法,全面了解当前黔东南森林康养+体育旅游的基本情况,掌握剑河县和从江县森林康养与民族体育旅游方面的资源概况,为后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可以助推康养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资源、产品、服务、设施、营销等方面入手,对天柱山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森林康养旅游产品缺乏多样性、相关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进而提出要发展新业态、完善景区相关设施、创新宣传模式、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影响和培育下,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高关注度文献、关键词、作者、期刊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结合生态旅游实践发展,将中国生态旅游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探索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和理念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自然保护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深化阶段的研究主题更丰富,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战略的联系更紧密。最后,从基础理论与研究框架构建、生态旅游地健康价值与知识内涵、典型地域系统性研究、市场规律与培育、生态旅游影响及其演化规律、与地域文化互动融合、管理技术与社区参与7个方面对未来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休闲渔业是传统渔业和旅游休闲产业结合的产物,是旅游研究的分支,其在创新旅游发展方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知网数据库核心期刊、CSSCI和CSCD中休闲渔业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计量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中国休闲渔业研究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和上升发展2个阶段,现已形成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局面,研究架构基本建立。发展路径研究在休闲渔业研究内容体系中占较大比重,而休闲渔业概念内涵、资源分类及评价、产品形式、发展效益、营销管理也是学者们涉猎的领域。最后,结合实际背景为中国休闲渔业研究提出5点启示:持续建构理论体系、结合国家战略政策、聚焦“人-渔”关系、关注休闲渔业绿色低碳视角、将发展性议题研究作为主线,以期推动休闲渔业理论体系更新,从而为休闲渔业政策制定和产业现代化提供更好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3.
蒋依依 《旅游学刊》2014,29(11):95-103
生态补偿对象的空间选择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能够有助于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与合理程度。以位于长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玉龙县作为实证研究区,以社区居民为补偿对象,以不同乡镇为空间单元,以单位土地的机会成本、游憩功能价值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为标准载体,构建了旅游地生态补偿空间选择模型,对研究区内各空间单元的补偿标准划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人均补偿标准,可将其划分为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中等补偿区、临界补偿区与潜在补偿区5个等级,如果将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与中等补偿区作为补偿的主要区域,补偿面积覆盖总补偿区面积的51.3%,补偿人口覆盖总人口的49.8%。根据该模型科学确定旅游地区域间生态补偿的空间分配标准,能够充分体现社区居民平等的生存权、环境权和发展权,通过补偿资金的再分配解决部分没有机会或能力直接参与旅游业的社区居民在分配中获益极少的问题,促进社区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中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4.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492篇中英文文献为样本,系统回顾和比较近30年中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与热点演变。研究发现,1992—2020年相关研究成果均呈现增长态势,虽然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起步较早,但中外研究期均经历了时间跨度不一的三个阶段。在中国学者基于国外研究基础构建承载力约束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阶段,国外学者已从理论建构转向研究反思和实践应用。中国研究进入拓展阶段后,研究成果快速增多,初步完成了国外相关理论、方法的借鉴与转化应用;但这一阶段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增速明显放缓,研究热点转向借鉴海洋、管理、心理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第三个阶段,国外研究在新应用实践推动下,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系统化,进入开展新应用研究的转型;同期中国学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断丰富,旅游环境承载力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中国特色”日益突出,中国情境下的国际化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仍然是旅游地理研究的重点议题,应进一步重视理论系统构建、方法融合创新、时空尺度拓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新时期旅游地可持续承载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娴慧  戴光全 《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动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协调共生原则以及农业景观特质性的系统保护模式,并以广东南海西樵旅游开发中西樵山七星村的传统特色农业景观“桑基鱼塘”有机再生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实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始终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旅游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此进程中形成了突出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的支撑下,旅游业是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凭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旅游多维减贫效应的测度和分析,有助于更加精准地识别贫困,进而研究旅游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减贫效应。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要素的变动对旅游发展及多尺度旅游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交通影响下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旅游影响区域的差异、旅游交通空间行为等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作重点,旅游地理研究实践须与国家需求有效结合,来拓展广阔的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17.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了技术进步和不可逆转的环境变化,传统村落转型发展势不可挡。如何在保存和延续自身文化基因的同时,又能重构文化生态以适应新环境变化,避免产生多元化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是新时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核心任务。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研究相关文献,结合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制度与实践,从文化和生态系统耦合的视角,全面梳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概念体系,深化和完善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内涵、文化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文化生态平衡调控和文化生态适应性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提炼传统村落文化特质与文化核心的思路、评价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适应性的方法和优化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区域系统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以期系统地解决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从而推进文化生态学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在地化研究,有助于中国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的落地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随着Web2.0技术和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数据在旅游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应用媒体数据开展旅游学术研究的外文文献为对象,评估媒体数据在西方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发现:媒体数据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经历了起始探索到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媒体数据来源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主,以传统大众媒体为辅;媒体数据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品牌特性、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旅游行为足迹与旅游流、旅游需求/动机/偏好、游客体验与情绪分析等5个方面。已有研究在媒体数据应用上存在结论的普适性、媒体数据来源的代表性、媒体数据的真实有效性等局限,建议从旅游学相关数据库、旅游媒体大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不断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美丽中国等重点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对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研究认为:生态旅游对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实现具有多维促进作用,大众生态旅游在现代化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体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当代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与以往国外后工业化时期生态旅游完全不同的时代特点,外部环境和关联要素正在不断促使生态旅游发展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自然生态、地域功能、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共同勾画出当代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图景,未来研究需要建立以资源环境容量为底线、以生态游憩机会图谱和时空匹配为规律、以空间治理和现代化管控为提升、以强约束低损耗的政策和技术标准为配套的四位一体发展体系,从而为中国实现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元目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西北五省区冰雪资源丰富、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冰雪文化厚重,具备优越的冰雪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本文以2019年西北五省区125个滑雪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滑雪场空间布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呈“双核心、集聚化”的空间格局特性,2个高密度区域分别为陕西中部和新疆北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较明显,冷热点分布呈现“西北和东南热,中部区域较冷”的非随机性分布特点。(2)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供给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冰雪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基础,消费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辐射与消费市场。据此建议西北五省区应以中国冰雪旅游新发展极为战略目标,构建“多点连片”空间发展结构,放大核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造多要素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区域协作与联动发展,塑造国际化冰雪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