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校对非英语专业的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视角下对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本质属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茶与咖啡文化在高校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以促进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成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立足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偏低的现状,揭示了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芳萍 《企业导报》2014,(5):183-184
市民是文化传播和建设的主体,在大庆市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培养市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最后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建立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培养市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应尽可能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融入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与洞察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合理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使跨文化交际融入到其中,是目前每个外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英语教学的实际,从英语语言学习和跨文化融入的视角入手,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融入的必要性、实施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分框架:态度层面、知识层面和行为层面为理论依据,调查皖北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运用SPSS20.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上在三个层面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针对调查结果,文章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司莉巍 《活力》2013,(14):121-121
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无论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需要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外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廖茂珍 《价值工程》2010,29(10):207-208
本文从探讨文化导入以及跨文化交际技能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为出发点,阐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3,(6):244-245
本文以某学院09、10级各班196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调查为依据,发现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态度和技能方面都存在问题。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需注意应用与知识并重。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营销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会对有效营销产生重要影响,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则有助于消除语言、审美观、行为方式的差异,有利于文化的融合。因此应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研究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并积极地实践和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永杰 《价值工程》2011,30(17):310-311
通过对1994年到2009年国内主要外语期刊发表的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文章的检索统计,发现: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大学生和混合学生群。2.研究方法以思辨性研究为主。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以针对英语的研究为主。4.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对象不均衡、实证性研究匮乏、研究语种单一以及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等问题,并展望了今后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屈俊玲 《价值工程》2011,30(12):229-230
语言是文化的裁体,文化支配着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交流双方很容易产生文化障碍。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更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通过一些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姚玉玲 《价值工程》2011,30(23):298-299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实际上是语言的交融及文化整合过程。而不同文化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文化冲突,这大多是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本文阐述了如何克服跨文化障碍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周晓星 《价值工程》2010,29(30):142-142
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重要的不仅在语言,而且还在语言之外的非言语要素。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商务交流,那些伴随着语言行为的所有非言语的要素都在向交际对方传达着交流信息。本论文简单介绍日本人生活中的非言语交际,强调在生活与学习中,掌握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美英语报纸社论话语标记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韶亮  张莉 《价值工程》2011,30(25):307-308
本文对比研究了中美两份英语报纸的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以揭示跨文化视角下的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异同。为此目的,本研究自建了一个包含中美两份报纸社论的语料库共计246,771词。研究结果表明英语的话语标记语在两种文化下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付小达  刘莉  袁月红 《价值工程》2011,30(13):192-19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语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引入文化因素,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知是语言和社会文化习得的重要体验,直接关系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本文以建构主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学习理论为依托,探讨了通过英语电影鉴赏建构英语文化认知的有效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理解力。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和人员交往国际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面对不同文化理念和文化行为方式,由此所致的文化误解和跨文化交际问题影响着不同文化成员间的交流和合作。鉴于这一新时代带来的新问题,提高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行动能力已成为人们应对全球化时代挑战的前提。为之。跨文化能力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文化审视方式,从他我文化视角感知不同文化,审视文化所致的特定行为方式和交际模式。基于这一跨文化理解认知性,本文以中德文化行为为论述对象,从文化认知和跨文化理解视角,探析中德文化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跨文化理解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While expatriates often face language barriers in host countries,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influence of host country language proficiency on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We drew on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conducted an interview-based study with 70 expatriates and their host country national (HCN) colleagues to provide a contextual account of host country language proficiency's effects on work and non-work-related adjustment in China.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expatriate host country language proficiency has multifaceted effects on expatriates' HCN interaction, social support, and network-related work and non-work adjustment.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学中必须贯穿文化意识的培养。如果不注意文化因素的导入,学生在现实交际中就极有倾向不考虑文化因素,从而导致语用失误,引起交际不畅甚至交际关系的破裂。我们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导入要做到循序渐进,讲方法,讲策略地进行,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刘景 《价值工程》2011,30(27):318-319
由于语言特征、宗教文化、神话传说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禁忌数字在中西方文化中并不完全相同。同一个数字在一种文化中得到人们喜欢,却有可能遭到另一种文化的厌恶。对于中西方禁忌数字的了解不仅可以加深不同文化间的理解,而且对于跨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