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沪宁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测量沪宁高铁沿线主要城市2005—2013年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选取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研究沪宁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聚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关行业产生的影响的差异化状况。研究发现: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在2010年沪宁高铁开通后呈显著提升的态势;但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行业集聚水平所受影响差异明显;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在国内相对较高,增长速度较快;同时沪宁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为不均衡。  相似文献   

2.
定量评估区域一体化进程及产业联动强度是提高区域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长三角核心区沪宁高铁沿线的6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结构要素构建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定量评价研究区内产业结构演化及竞争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京、上海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加强,成为沪宁高铁沿线两端的核心;区域内大部分城市各产业部门增长势头较大,空间竞争力较强;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也存在区域产业竞争力下滑、产业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为枢纽的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铁路网络最为密集和发达的区域,同时,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区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水平相近、文化相亲、来往密切等优势。目前,上海铁路局共有京沪、沪宁、沪杭、宁杭、杭甬、合宁、合武、甬合温、温福、合蚌、杭黄、合福等十余条高铁线路,是目前全国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铁路局;随着国家四纵四横的铁路网的建成,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与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将有利于区域性旅游产业的融合并加速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向“八纵八横”拓展,区域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高铁沿线形成多条带状经济,即高铁经济带。文章从高铁经济带的内涵出发,分析高铁经济带的演进规律及引导策略。高铁通过改善区域可达性水平产生要素虹吸与扩散效应,使沿线城市群形成产业集聚的带状经济,这一带状经济通过沿线政府加强协商、共建园区、强化综合枢纽功能、开展特色产业合作等措施得到巩固。同时,文章以即将开通的贵南高铁为切入点,分析贵南高铁经济带的交通基础、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和特色资源基础,提出沿线2省区4市州可从协作机制、陆海联运、数字经济、产业协作、绿色乡村、民族文旅、人才培育等方面推进贵南高铁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5.
高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密切。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铁正在改变我国旅游交通格局,使"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必将推动"散客自由行"较快发展,高铁沿线旅游资源品位高、以前被忽视的区域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高铁沿线旅游合作呈现新的特点。我国旅游业要抓住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高铁沿线地方政府应重视高铁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交通的多网融合,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旅游支柱产业应主动接轨高铁,重视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完善散客出游环境,以实现"高铁时代"我国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高铁以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优势逐渐成为支撑我国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高铁的发展一方面将其运输优势惠及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另一方面也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我国对高铁建设进行了全新的规划。文章从目前我国高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铁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发挥高铁的促进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视角,理论剖析高铁建设作用于制造业生产率的内在机制,进而将空间计量模型与多时点双重差分相结合,从服务供给强度层面实证考察高铁建设如何影响高铁城市之间、高铁城市与非高铁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生产率差距。研究表明,高铁建设能够显著提升高铁城市的制造业生产率,同时能够影响周边城市的制造业生产率,其空间溢出效应在1.5 小时 -2 小时的通勤时间内相对密集;高铁建设能够扩大高铁城市与非高铁城市之间、高铁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生产率差距,且制造业生产率增长中的不平等问题在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和非国有企业中尤为突出;人力资本质量提升是高铁建设实现制造业生产率进步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工资薪酬对高铁建设所引致的企业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哈大高铁的开通对东北地区城市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在于:大大缩短了东北地区时间和空间距离,将加速和放大东北地区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促进高铁沿线产业带形成,推进沿线和城市规划的重新布局,引发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与重组。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兰新高铁的建成通车将打破长期困扰出疆运输的“瓶颈”,使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交流更加紧密便捷,对沿线原有的交通运输体系、城市空间格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明显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兰新高铁建设及运营概况,分析了兰新高铁对沿线经济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哈大高铁的开通对东北地区城市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在于:大大缩短了东北地区时间和空间距离,将加速和放大东北地区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促进高铁沿线产业带形成,推进沿线和城市规划的重新布局,引发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与重组.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准确分析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其产业调整。以2002年及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依据,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计算结果表明纺织服装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强,但所带动的产业范围较窄,并且对出口的最终依赖度最高而对国内消费需求最终依赖度较低。基于结论,建议加强纺织服装业与纺织材料产业的有机融合以及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发展,并大力开发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1997年、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发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滞后对总产出起到了制约作用。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明显拉动金融业的产出,而金融业的发展对房地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直接拉动上。  相似文献   

13.
邵长安  关欣  初玉 《科技和产业》2020,20(12):131-135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技术进步,推进了相关领域生产性服务业、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关键性要素。对于北京而言,高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针对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对策,研究提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及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及制度相统一协调;构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竞争能力;与服务业发展布局相结合,合理规划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升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及自主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北京市高技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研究。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开局良好,但由于创意产业目前仍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积极实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杨萍 《改革与战略》2014,(12):125-127
文章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国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引领、高强度的产业研发投入、积极的商业模式创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根治性的产业选择等有效做法,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二者并非简单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更多地呈现出融合协同发展的需求。文章最后从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协同机制、金融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别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科技事业、信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关联性。结论认为: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科技事业和信息产业则起到基础性作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为倚重科技力量的投入,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偏低,尚且未能有效地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并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嵘  赵婷  李娟 《改革与战略》2010,26(4):112-115
基础产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物质来源和物质基础。文章结合基础产业的属性和特征,详细分析了石油产业的基础产业属性和经济特征,针对中国石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巩固石油产业基础性地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经济结构单一,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山西省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支柱,对于山西省面临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文旅产业耦合发展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程度进行测度,测算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分析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度。结果显示,山西省文化与旅游产业间耦合协调度存在不稳定性,但总体上处于增长状态。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环节上活动的相互渗透、延伸和重组,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反映。价值链高度相关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动力,技术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内在动因,规制放松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外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以及结构性地融合到制造业价值链的辅助活动中。根据价值链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分解和整合的方式和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浙江永康旅游产业培植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从产业链角度研究了浙江省永康市的旅游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构建出永康旅游产业链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构建更为完善更为先进的旅游产业链来培植当地旅游产业的相关措施,最后探讨了优化发展永康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