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讨论始终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不能仅局限于国际货币联盟中,它们同样适用于单个国家内部,特别是发展差异较大的大国地区内部。但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地区特别是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还没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因此,本文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相关的成果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2.
国内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和区域非对称性两个层次,对国内学者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内成果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中国2000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1季度数据,分别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构建货币政策冲击变量和产出模型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是否有非对称性影响。实证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有非对称性,并且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信贷配给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必须面对的问题,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的存在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整体效应。本文以安徽省和江苏省为例,分析了两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了两个省份对统一货币政策存在的不同反映。建议在统一货币政策前提下,结合不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制定适度差别的货币政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一种扮演者无可替代的角色,是我国对经济展开宏观调控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它的作用非对称性特征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识别与检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与惰性,对加强我国货币政策机制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述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的基础上,已线性指数损失函数为依托,并增加通胀与产出缺口两项指数项参数,基本构建了一种货币政策的反应模型,并对这一模型参数进行了约束,进而对货币政策的惰性行为以及非线性规则性进行识别,以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一种扮演者无可替代的角色,是我国对经济展开宏观调控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它的作用非对称性特征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识别与检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与惰性,对加强我国货币政策机制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述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的基础上,已线性指数损失函数为依托,并增加通胀与产出缺口两项指数项参数,基本构建了一种货币政策的反应模型,并对这一模型参数进行了约束,进而对货币政策的惰性行为以及非线性规则性进行识别,以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对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差异。从贷款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来看,中部、东北和东部地区省份的效果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的效果较差。对于资本投入相对不足的西部地区,要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移;对于资本积累充足的东部地区,要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8.
9.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政策来看,主要采用的是总量控制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忽略了金融结构的差异性因素。本文主要从金融差异为基点,来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以及对造成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政策来看,主要采用的是总量控制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忽略了金融结构的差异性因素。本文主要从金融差异为基点,来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以及对造成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及“阀值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1992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数据,运用LM检验和t检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以及“阀值效应”,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阀值”在-0.08~-0.05之间。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和“阀值”的存在是由于微观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导致的,“阀值”和“阀值效应”的存在反映了信贷配给的强弱程度,“阀值”可以用作度量信贷配给程度的指标,它间接地反映了信贷市场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主要包括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和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在考虑了主要相关变量后,本文分别对两种非对称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即经济扩张时效应要大于紧缩时期的效应;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存在政策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即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要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力,同时前者的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和考验了各国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也引发了各国对现有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反恩,大多数国家就现行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对比危机前后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不同,找出我国现有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存在的缺陷,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改进对策,以期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造含有资产价格泡沫的经济系统,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对资产泡沫的影响和资产价格泡沫与其它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效应显著存在,但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效应对于不同资产类型具有非对称性,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资产价格泡沫的正向冲击对通货膨胀呈现出倒U型影响,并且不同资产类型对通货膨胀具有非对称性,股票市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泡沫对产出具有正向效应,但不同资产价格类型对于产出冲击也存在非对称性,股票资产价格对产出的影响要小于房地产对产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估计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利率期限结构是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保值和风险管理、套利以及投资等的基础。因此 ,对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是金融工程领域一个十分基础的工作。本文则是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尝试性研究工作。对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可以有许多方法 ,其中包括息票剥离法(bootstrapmethod)和样条估计法(splineapproximation)。本文则同时利用这两种方法对中国2001-2002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一个静态的估计 ,比较两种估计方法的静态估计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金融工程对货币供求的影响以及金融工程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两个层面探讨了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的互动关系,指出尽管金融工程对货币政策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 ,但从根本上讲 ,金融工程与货币政策效率的良性互动循环是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利率政策对货币市场的“非对称性”传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2007~2010年在通胀和危机背景下中国10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率调整对市场利率存在非对称性传导效应,主要表现在,降息会使市场利率下降,加息却对短期市场利率产生显著的负向效应。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和货币超经济发行导致银行体系内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动态时间序列指数体系的理论.利用动态时间序列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动态指数模型能较好地对我同货币政策效应进行度量的结论.检验证明,由于中国人民银行逐渐通过各种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正在逐年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各种理论进行了综述,又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四大途径,并得出信贷途径是最重要途径的结论;并应用了最近几年的数位研究人员的实证研究结果来支持本的定性分析结论,对改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际比较显示,一些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时期,均出现过与当前中国类似的结构性失衡,失衡应该看作是快速成长时期的阶段性现象.横向比较显示,分权式改革尤其是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是加剧结构失衡的重要制度根源.在金融层面上,普遍存在的金融压抑阻碍了储蓄一投资在内部达到平衡,银行部门只得购买国外资产输出过多的储蓄资金,由此引致外部失衡.在经济失衡及其逐步调整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应特别关注相关的财政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