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基本情况 长三角主要指以上海为龙头的苏南和浙东北地区。2005年总面积10.9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200多万人,实现生产总值32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9700元。根据2005年的统计,长三角以全国1%的土地,6.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5%的国内生产总值。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到全国的27.8%和53.8%。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其巨大的经济功能,当之不愧地成为引领我国融入全球化经济的最先进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林永廷 《上海国资》2006,(10):52-54
除上海作为国资重镇名声在外以外,一提起长三角地区的另两个重要省份江苏及浙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南的集体经济和浙江的民营企业,事实上,经过十数年发展演进,江浙地区的经济基本上已经形成国有、民营及外资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的新局面。当然,在江浙境内的不同城市,国资国企又各有千秋,故《上海国资》自本期开始在“专题报道”栏目另谱“长三角国资”新篇,以反映长三角各城市国资国企改革特色及动态,也作为《上海国资》杂志走出上海迈向全国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区域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明显增强,在我国经济快速前行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先行军角色。2007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共实现GDP46672.07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9%。作为我国首批开放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与上海产业发展战略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迅速,经济 实力大幅增加,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之一。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为长三角经济发展作 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目前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上海在长三 角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个是长三角地区产业 结构趋同。第一个问题具体表现为长三角其它城市与 上海经济水平的迅速接近。改革发放之初的1978年, 南京市的人均GDP与上海最接近,但也只有上海的34%  相似文献   

5.
若想沿着长三角的边界画一个“圆”,那么,如今要找准“圆心”越来越难了。但“圆心”模糊并不代表上海在长三角地区“领头羊”地位的弱化。相反,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发展与上海之间的依存度正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贸》2010,(7):4-4
3月28日,沪、苏、浙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各方一致同意,将推进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工作与上海“两个中,“’建设、世博金融环境建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创新力度,通过金融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整合和协调发展:以举办上海世博会为契机,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早已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更多地已成为一种经济势力。作为地理意义的长三角,其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仅为全国面积的1%,而作为经济意义的长三角,2004年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突破20%,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成中国经济昂扬之龙头。长三角的经济扩张日新月异并形成了完整的都市群,汇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追踪长三角经济发展脉络,揭示长三角勃兴的内在规律,本刊特与新华社长三角新闻采编中心合作,倾力推出“长三角专栏”,与读者一道分享长三角发展的脉动。  相似文献   

8.
就长三角两省一市,江苏、浙江和上海各自的经济发展表现而言,将之称为中国经济的三条龙并不为过。2002年,陆地面积只有全国的2.2%、人口数量只占全国10.6%的长三角地区,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出口占全国的30%。与此同时,这里还是跨国公司投资首选之地。 正因为如此,我们热切地关注浙江省供销社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战略规划,关注其在此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一举一动,我们相信,这也就是在关注供销社经济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重庆经济》2005,(10):18-22
一、“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发展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浦东的开发、开放带动了上海为首的“长三角”经济圈(上海、江苏、浙江)的崛起。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圈,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也是发展最快的城市群和经济区,2004年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中国GDP的21.6%,外贸出口总额的34.9%,利用外资总额的48%。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影响力的扩大,泛“长三角”经济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也基本形成。这是中国经济中未来最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的经济圈。  相似文献   

10.
李浙 《宁波经济》2004,(1):35-36
在高速前行的中国经济列车中,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正以其强劲的“动力”引起世人的瞩目。  相似文献   

11.
宁立苗 《特区经济》2010,(11):45-46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域,其发展成功与否决定着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本文通过对欧洲莱茵河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若干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都市圈旅游产业的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发展相对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要想真正成为中国旅游经济的"第三极",必须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整合,必然要进行集聚研究。本文采用了经济联系强度、区位商系数以及聚类分析法三种集聚研究方法,对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发展进行了集聚分析,为优势旅游要素优化,增强集聚区旅游竞争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体育经济小循环与长三角冰雪消费升级的理论逻辑关系切入,在探究长三角的冰雪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该区域冰雪消费升级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冰雪消费升级有利于拓展长三角经济空间、优化长三角产业结构,从供需两端改革可以促进长三角冰雪消费的升级,进而畅通长三角体育经济小循环.结合长三角冰雪消费市场存在的堵点,提出以内循环为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分工与合作协同,扩大有效投融资;借高质量发展外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玉琳 《特区经济》2011,(12):262-264
本文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最新扩展和修正进行了剖析;然后以此为工具,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生产率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人均资本存量的提高、未具体化的技术进步是推动三大经济圈生产率提高的最基本因素,而已具体化的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本优势更明显,而珠三角地区的制度环境优势更为突出。据此,本文对三大经济圈、乃至全国如何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娜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1):22-2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将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焦点.长三角海洋经济区作为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之一,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达.但海洋经济作为陆域经济的延伸,行政区经济仍较为明显,各地区协调性较差.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以长三角沿海城市为地域研究单元,进行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并从产业结构和行业优势等方面分析长三角各地区海洋产业发展态势.基于此,提出长三角海洋经济整合格局,即“三角两翼一带”,加快海陆统筹、区域协调、江海湾联动发展,促进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冯淑静 《特区经济》2010,(10):54-55
环渤海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的三大经济支撑区域之一。廊坊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廊坊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地位及京津廊一体化进程、问题,提出了实现廊坊全面对接京津廊一体化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与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服务业发展及集聚速度处于全国前列。本文在对服务业发展及集聚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和集聚进行了实证研究,涉及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内部结构和集聚状况,并据此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的趋势进行了判断,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未来将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任伟  李强 《特区经济》2009,(12):62-64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再向环渤海地区逐次由南向北推进的过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深入发展,中央也把加快环渤海地区崛起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环渤海"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对于我国东部地区继续快速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的崛起和西部大开发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分析,针对各地实际特点和内外部条件环境,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经济现代化视角的长三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在向二次经济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长三角应当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科学选择一种有利于促进突破发展瓶颈,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文章在对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长三角经济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将新的发展方式落脚在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上。接着,文章又对新的发展方式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红贤 《特区经济》2008,235(8):49-50
为了将长三角旅游区打造成国际上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长三角旅游圈是我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一,区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空间分布优势互补,客流关联互动性强,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本文从旅游经济和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长三角旅游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并对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模式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