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今年将有699万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比去年增加19万,再创历史新高。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地方积极行动,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效果不可谓不著,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稳定在了90%左右这样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2.
自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教育改革政策以来,一方面确实达到了当时"带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扩招目标,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政策也由"包分配"方式转向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俨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关系经济发展之大问题。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仅为159万人,而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49万人。16年的时间内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了近5倍,随之带来的则是越来越高的大学生失业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形成,大学生就业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到市场调节方式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以及比较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提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  相似文献   

4.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据人事部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长了22.2%.毕业生供需比例从2005年的1:0.93下降到2006年的1:0.83。  相似文献   

5.
进入2006年以来,我们不断看到“就业形势及其严峻”、“大学生预期薪酬降至1000”等相关新闻见诸报端。中科院专家此前表示,2006年中国就业压力达到峰值,据人事部《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15,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愈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和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2006比较之2005年又增加了22%。  相似文献   

6.
张磊 《中国就业》2014,(6):54-56
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先进经验,对加速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迈向大众化,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数快速增加,到2010年,全国普通本科、专科及研究生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385万人,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7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699万人,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人,占到当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数的40%以上。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新成长劳动力的重要主体。尽管如  相似文献   

8.
金久仁 《中国就业》2007,(10):23-26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大扩招,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由原来的国家包分配逐渐走向市场、自主择业;另一方面,由高校扩招而带来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人,年均增长率高达34.5%,2006年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就业季来临,面对699万新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5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津考察,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指示。5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工作。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就业公平等。5月17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形成,大学生就业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到市场调节方式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以及比较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  相似文献   

11.
8月,高校毕业生们结束校园生活,进入就业市场。今年680万的数量意味着就业压力空前。如果根据201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8%匡算的话,意味着仍有150万人没有实现就业。帮助这些人员的就业重担就落在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肩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就业》2013,(10):28-29
广东是高校毕业生生源大省、就业大省。近年来,该省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从2006年的21万人到2013年的44.2万人,年均增加11%。2013年在该省求职就业毕业生达70多万人(包含入粤求职和往年未就业毕业生),占全国近1/10。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其作为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着力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省人大出台《广东省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30.5万人.加上历年来未就业的毕业生8万多人.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近4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凸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河北省委捧公斤、熔政府办公厅近日就进一步做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出通知.明确提出十大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就业》2013,(5):59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去年多19万,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3月,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不足三成,而放弃就业转而考研的人数也达到历年最。"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毕业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他们的就业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5.
699万人是什么概念?比总人口数为630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要多出69万人,这一群人正共同面对号称"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今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高校学科设置缺乏特色、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共同促成了"最难就业年"的诞生。(5月19日《现代快报》——699万毕业生冲击最难就业年北京签约率不足3成)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到8月底尚有180多万人没有实现就业。如何让他们离校不断线,就业见习是一个很好的平台。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随后,人社部会同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在全国部署实施了"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几年来,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建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就业》2013,(7):1-1
青年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球失业青年目前已达2.9亿,占青年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并警示新的"迷惘一代"正在产生,青年就业状况的恶化会成为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中国,青年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群体,高校毕业生是这一群体的代表。我国年度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扩招时的不足100万增加到今年的近700万,13年增加6倍,使得人力资源市场难以消化。  相似文献   

18.
柯健 《中国就业》2006,(3):24-27
目前,我国面临劳动力市场的严重压力,随着扩招后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非常尖锐。2005年大专院校毕业生比2004年增加了20%,其中相当多人加入到待业人员的行列。前景似乎并不光明,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迭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他们面临的将是竞争更加激烈的劳动力市场:270万职业学校毕业生和210万高中毕业生也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另外。还有很多转业和复员军人、  相似文献   

19.
许勇 《民营科技》2011,(12):100-1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引起了教育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韦懿 《中国就业》2009,(11):19-20
2009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烟台市紧紧围绕服务“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返乡农民工”三大就业重点群体,积极开拓创新,坚持职业指导为解决就业重要途径,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导向作用,以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针对性地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全力促进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就业7.6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2.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3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1.5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