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务周刊》2010,(7):16-17
3月21日,中信泰富(00267.HK)公告称和河北钢铁集团签订框架协议,以15.77亿元人民币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石家庄钢铁65%的权益;此外,中信泰富还将出售其代理的众富投资公司所持的15%股权,如此,河钢将共收购石钢80%的股权,其总价格为19亿元。  相似文献   

2.
综合     
《新财富》2007,(5):78-90
中信泰富 受益于钢铁、矿业和房地产三大主营业务增长,中信泰富2006年收入达470.49亿港元。同比上升77%。其业绩增长的最大亮点为特钢制造业,公司旗下目前拥有江阴特钢、湖北新冶钢及大冶特钢等企业。特钢产能超过700万吨。2006年初,公司出售香港又一城项目50%股份。套现61.8亿港元。荣智健个人2007年3月斥资4.53亿港元入股保利香港(00119.HK),成为第二大股东。  相似文献   

3.
品牌新闻     
中信泰富19亿出让石钢80%股权3月21日,中信泰富(00267.HK)公告称和河北钢铁集团签订框架协议,以15.77亿元人民币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石家庄钢铁65%的权益;此外,中信泰富还将出售其代理的众富投资公司所持的15%股权,如此,河钢将共收购石钢80%的股权,其总价格为19亿元。  相似文献   

4.
中信泰富爆出巨亏,引来无数媒体关注,但真正的焦点不是中信泰富本身,而是荣氏家族的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5.
在香港,荣智健掌管的中信泰富被戏称为“紫筹股”! 因为中信泰富持续业绩优良,1992年就已经成为蓝筹股,又因为中信泰富依傍背景深厚的中信集团,又被视为红筹公司。蓝色配上红色,自然就是紫色。当然,“紫气东来”,贵不可言之相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6.
中信泰富——香港红筹股龙头之一,并已晋身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列。由于具有强大和超然的背景,90年代以来,中信泰富在香港资本市场非常活跃,1997年以前,更是因为兼备红筹与蓝筹身份,被香港股民戏称为"紫筹股",掌门人荣智健,在香港人气旺盛,风头正劲,人称"荣公子"。1986底,中信香港收购泰富,取得上市地位,开国内企业境外买壳上市先河。尔后,中信通过中信香港6次向泰富注人资产和业务,于1992年更名为中信泰富。1996年,中信泰富总市值近1000亿港元,名列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第10位。第一大股东为中信北京,第二大股东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子荣智健。2000年年初,中信泰富在国内上演了一出收购好戏:向母公司北京中信收购资产,或反过来说,北京中信向中信泰富注资。经过1年多的波折,收购工作虽说只达到了部分或阶段性的效果,却触到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十分敏感的领域一外资入注限制行业。余波还在扩展,众多的投资者展开了极具启发意义的畅想。  相似文献   

7.
《财经界》2001,(2)
中信泰富——香港红筹股龙头之一,并已晋身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列。由于具有强大和超然的背景,90年代以来,中信泰富在香港资本市场非常活跃,1997年以前,更是因为兼备红筹与蓝筹身份,被香港股民戏称为"紫筹股",掌门人荣智健,在香港人气旺盛,风头正劲,人称"荣公子"。1986底,中信香港收购泰富,取得上市地位,开国内企业境外买壳上市先河。尔后,中信通过中信香港6次向泰富注人资产和业务,于1992年更名为中信泰富。1996年,中信泰富总市值近1000亿港元,名列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第10位。第一大股东为中信北京,第二大股东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子荣智健。2000年年初,中信泰富在国内上演了一出收购好戏:向母公司北京中信收购资产,或反过来说,北京中信向中信泰富注资。经过1年多的波折,收购工作虽说只达到了部分或阶段性的效果,却触到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十分敏感的领域一外资入注限制行业。余波还在扩展,众多的投资者展开了极具启发意义的畅想。  相似文献   

8.
《北京商业》2005,(3):22-22
中信泰富集团此前在中国内地的房地产项目基本都集中在上海,分别包括老西门新苑、中信泰富广场购物中心以及华山公寓等,此外还有位于青浦区一幅14万平方米左右的低密度建筑用地。  相似文献   

9.
2009年,荣智健因投资外汇衍生品交易发生155亿港元的巨亏,被迫从他一手缔造并掌控的中信泰富退位,中信集团派大员全面接管公司。荣智健没有辉煌地全身而退,更没有能够将他呕心沥血22年打造的事业平台传承给同在中信泰富的一儿一女。  相似文献   

10.
孙忠 《市场周刊》2005,(16):10-10
经历涨停的大冶特钢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出现重大会计差错,经调整后,2004年初累计亏损7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在中信泰富派出的高管人员还没有进入大冶特钢之前,将这些隐亏暴露出来,是为中信泰富正式入主铺路,可谓四川长虹的翻版。  相似文献   

11.
李凌 《新财富》2005,(1):64-66
2004年12月13日,中信21世纪(0241.HK)公告称其2004/05年上半年(截至2004年9月30日)盈利1164.2万港元。这是该公司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盈利,而这个巨变与中信集团在2000年成为其策略股东、并在2003年11月成为其单一第一大股东密不可分。在一年多时间里,中信21世纪两次获得母公司低价转让的优质资产,市值从约4。89亿港元猛增15倍到约75亿港元,继中信泰富之后再演“香港股市神话”。  相似文献   

12.
《三联竞争力》2010,94(1):17-17
中信泰富炒汇巨亏100多亿港币,当家人荣智健晚节不保,被黜出局。  相似文献   

13.
《商务周刊》2009,(2):18-18
1月5日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称,公司董事会全体董事正接受香港证券监管部门调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正在调查中信泰富的外汇违规交易。此前,中信泰富将此事件归咎于两名管理人士未经授权开展交易,这两名管理人士因此辞职。  相似文献   

14.
因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已引致亏损共8.08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称,公司将协调15亿美元的大规模拨备,今年业绩将转为亏损。中信泰富公司在澳大利亚兴建的铁矿项目,由于该集团财务董事没有遵守风险政策,在未事先取得主席批准前签订合同,导致亏损。目前,中信泰富全资持有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未来会将一半股权售予内地企业。这次外汇事件将使集团全年业绩出现亏损。截至今年6月底半年中信泰富的净利为43.8亿港元,而2007年度全年净利为108.43亿港元。  相似文献   

15.
张锐 《大经贸》2009,(5):76-77
由于参与澳元期权的对赌,荣智健主政的中信泰富发生了155亿港元的巨额亏损。这位以斐然经营业绩颠覆了“富不过三代”商业定律的“红色资本家”后代不仅因此丢失了中信泰富的最高管理权杖,而且可能面临着长达14年的牢狱之灾。从30余年商场风雨中走过来的荣智健为何如此惨败,扼腕叹息之余,人们更多的是诘问与思索。  相似文献   

16.
继三年前的"中航油"丑闻之后,2008年9月中信泰富在外汇市场上因为赌错澳元走势而损失155亿港元,12月2日又爆出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在燃油市场的巨亏。本文从中信泰富进行的交易、交易分析以及亏损的原因三个方面分析"中信泰富"事件,并对中国利用外汇衍生工具的方式提出建议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岭 《商界领袖》2004,(2):121-123
在去年10月公布的胡润制造《2003中国大陆百富榜》上,我们可以看到,前十位富翁中有四位正涉足网络游戏。身价75亿的网易创始人丁磊,其网易运营的《大话西游2》目前是国产网络游戏中的佼佼。身价70亿的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其母公司中信集团所投资的广州光通通信正在运营《传奇3》,而光通的法人代表毕玉璞即为中信泰富  相似文献   

18.
《三联竞争力》2009,(8):32-34
荣智健的出身和背景,注定他不可能以一个普通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加入中信泰富。但是,荣智健仅凭出身和背景,而不依托中信泰富这一红色资本的庞大资源平台,他也就只能创下一段财富传奇,而不可能成为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9.
李彤 《商界》2009,(5):148-150
作为业绩卓著的金融国手,常振明入主中信泰富,其实只是把自己当作了一枚不得不临时充当的棋子,全盘的重心依然在中信集团。  相似文献   

20.
荣智健谢幕     
《浙商》2009,(9):22-26
4月8日下午6时20分,荣智健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20多年的香港中信大厦。自此,中信泰富告别荣智健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