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李丽 《理论观察》2013,(11):32-33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社会情绪总体基调以正向为主,但也存在诸多负面情绪.增强公权力的信任度是重建社会信任的核心环节,而政府官员在面对媒体及民众时的群体性感染力量对公权力的信任度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本人从政府官员的情商培养和积极的思维习惯两个角度阐述了应如何利用好群体性感染力量,以重建官民互信的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任是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政府信任与否影响着政府施政的能力和效果,而政府如何作为,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则是能否赢得民众信任与支持的关键。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政府信任缺失的问题。现从政府信任的内涵出发,研究讨论政府信任赤字表现形式,并在政府信任重构方面提出对策措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析制度环境与地方政府行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蓉 《改革与战略》2007,23(11):7-8,11
文章从地方政府"经济人"假设出发,阐述了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影响.分析认为,在侧重于经济增长的官员考核制度、"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和形式化的监督体制等制度的激励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地方政府会将地区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并可能采取一系列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4.
寿宏奕 《魅力中国》2014,(12):13-14
PX项目的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带来了负的社会影响,折射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一定程度的下降。本文通过对宁波、大连PX项目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民众对中国政府的信任情况出发,从民众对政府的决策不信任、对政府的安全监管不信任、政府公布的信息的不信任这三方面的原因进行剖析,然后通过普及科学知识、优化政府决策过程、界定产权机制、提高监督力度这些方面探索在研究社会转型期政府信任再造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5.
美国校园枪击案发生后,美国民众更关心的是发掘事件的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的诱因,关注政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而我们仅仅热衷于问责官员。近日,北京地铁划脸案、河南光山学生被砍案、美国康州校园枪击案三个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关注。向来,每每出现此类事件,居于主流的声音热衷于问责官员、追究刑事责任方面的讨论。官员代表地方政府履行相应的职责。当出现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件时,问责官员甚至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充分表明了政府对事件的态度和决心,很有必要。但我认为,合理处  相似文献   

6.
论信任、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信任的关键变量--源于机会主义的脆弱性,将信任分为弱式、半强式和强式三种类型,并分析了它们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结论是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信任才可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源泉.  相似文献   

7.
政府官员因工作不力或失职而公开向公众道歉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通过媒体神态凝重地向公众公开道歉,成为官场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8.
说来奇怪,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具有了公司的许多特征:政府官员像董事会成员;政府作为一个“公司”,只以追求经济增长为最高目标,以GDP为营业额、财政收入为做事标准。似乎只要经济指标攀升了,政府也就成为一个成功的政府了。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长期以来,许多政府只以经济为唯一主导目标,忽略了其维护社会公平的公共职能,隐藏了经济增长所牺牲的环境代价,虽然二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民众的幸福感并未随之与日俱增。公司型政府:追逐谁的利益政府,作为由纳税人的税收支撑起来的公共机构,应该将谁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似乎是个不言…  相似文献   

9.
由于改革的钥匙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而政绩标准对政府官员的改革取向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当前完善政绩标准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除了政绩标准本身科学化以外,关键是让民众作为考核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收集和整理了中国县级政府政务微博的运营信息,匹配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2012-2018四轮调查数据,探讨了政务微博如何影响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研究发现,县级政府开通政务微博后,当地居民对县级官员信任程度较均值水平提高11.63%。县级政府发布的政务微博数量越多,居民对县级官员信任程度越高。异质性检验、移动份额工具变量和平行趋势检验等均支持这一结果。本文从“技术赋能”角度丰富了数字政府运用影响政府信任的相关机制研究。县级政府可以通过发布政务微博缓解政务信息不对称,提升政府信任水平,并可以通过转发上级政府微博提升政府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民众要求公开政府财政状况与官员财产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始终不见相关部门的回应。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小小乡政府的大胆裸露,犹如一阵甘霖洒在民众心田,迅速在国内千万网民中口口相传,终于形成一股强有力的舆论。  相似文献   

12.
沈小平 《宁波通讯》2005,(11):60-60
近一个时期以来,政府官员因为工作不力或失职而公开向公众道歉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通过媒体神态凝重地向公众公开道歉、成为官场生态中一大热点。一声道歉、表明了政府官员们已经从思想和态度上充分认知了公仆的服务意识,确立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13.
徐文华 《发展》2003,(8):7-7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德,也是各界各业办事的准则。商场要有诚信,官场更要有诚信。诚信是树立机关形象、改进工作作风的基石,没有诚信,就会失掉民心,群众不信任你,你将寸步难行,什么事都办不成。所以政府机关每个工作人员,都应成为恪守诚信的楷模。有年高考作文题就是谈诚信,考生都作了较好的回答,有的还得了满分,政府官员要答好“诚信”这个题,必须做到以下几条。 力践承诺。对公民承诺的事,必须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民众最关心最盼望的国计民生事;一是经过努力可以办到  相似文献   

14.
符加林  王炳志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24-27
声誉本质是一种隐性契约,它传递了行为主体的行为偏好的信息,这种信息对博弈参与人的策略选择有导向作用,产生声誉效应.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不能确定地方政府行为的真实动机,地方政府就有违规圈占耕地等机会主义倾向.基于声誉效应理论,文章认为中央政府声誉影响着地方政府行为选择,中央政府声誉越高,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越少,从而土地监控的效果就会越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威胁民众安全和社会稳定,也给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突发性事件处理是一项非常规化的情景性管理,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的随机决策和执行能力,对政府的行政伦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从行政伦理的角度分析政府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行政伦理困境,进而提出破解突发性事件中的政府行政伦理困境之道,这将有助于政府自身形象的塑造,也有利于提升政府自身存在的价值——服务社会或服务公民。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政府是农村公共事业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中央及各级政府政策在农村的解释者、推行者.农村基层政府信用缺失,将会严重影响农村基层政府的施政效率,严重影响上级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必须正确定位政府的职能,转变地方政府官员的工作观念,建立新型的基层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机制,逐步化解基层政府的债务,提高农村基层政府官员的素质,加强人民对基层政府的监督制约,从而建立起高效率、高信用的农村基层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7.
自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来,印尼多家民营银行因经营不善,不是被政府勒令合并、停业,就是被国有化,使得印尼民众对本国银行失去信心而纷纷将存款转移至外国银行。即使明知外国银行存款利率远低于本国银行,民众依然认为外国银行比本国银行安全得多。因此,外国银行不需要特别宣传就有大量资金存入,使得外商银行金融业务操作的能动性更强了。此外,按印尼政府规定,所有本国国营、民营银行若被政府勒令停业,民众的存款都由政府担保支付,而外资银行却不享有这种保护。除得不到政府担保外,也不得参加银行资本重组计划,风险完全由外资或债…  相似文献   

18.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到政府合法性、社会稳定性和法制有效性。近年来,很多国家面临公众信任政府程度日益下降的窘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一些国家意图通过建设电子政务来改善公共服务、提高政府透明度,进而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然而,这种举措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吗?本文首先剖析公共服务、政府透明度影响公众信任政府程度的机理,然后根据中国2010年300个地级市电子政务评估数据,采取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公共服务正相关,公共服务越好,公众越信任政府;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政府透明度正相关,政府透明度越高,公众越信任政府。研究还发现,公共服务还通过影响政府透明度而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本研究对公共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家、媒体或普通大众,在论及企业与社会问题时,均认为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2008年上半年的南方雪灾、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下半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更是将"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的关注度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仅仅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企业势必难以成就长青基业,也必将会被消费者和整个社会所抛弃.  相似文献   

20.
郑娟  邢孟军 《宁波经济》2013,(4):36-38,43
各地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暴露出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尤其是事件结束后政府公信力重建问题。建立政府公信力,当前已成为世界性命题。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会导致政府缺乏社会公众的信任,各种政府行为包括经济社会管理行为也不易被公众理解和支持。建设和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要注重宣传政策,让民众达成共识;发展民主,扩大民众参与;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形成良性互动;重视信息公开,提升媒体公关能力;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