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发展信用评级机构”。谁掌握了信用评级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和制高点。规范发展信用评级首次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已经突显信用评级机构在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地位。抓紧落实这一战略部署迫切需要全面认识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相应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张志亮 《新财经》2012,(9):78-81
“一言兴邦、一言损邦”。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发挥的作用淋漓尽致,但其垄断地位也激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除了已经起步的中国评级机构,欧盟、俄罗斯也正在组建自己的评级机构。  相似文献   

3.
认可制度推动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早在1930年,美联储就开始利用评级结果检查下属银行的资产组合质量,随后颁布的《1935年银行法》和《联邦储备法》规定国家银行和州银行只能购买达到评级标准的证券。1933年《证券法》规定证券承销商不能对有价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在实质上赋予了信用评级机构“独立第三方”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7个OECD国家1999~2012年378个面板数据,对主权信用评级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均GDP、GDP增长率和经常账户余额的增加会令国际评级机构调高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政府债务负担的累积、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令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而政府出现的财政盈余或是赤字并不会显著地令评级机构上调或是下调评级结果。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能够体现一定的公允性和公信力,在对欧债危机爆发最严重的5个国家进行评级时并不存在恶意下调的举动。  相似文献   

5.
南君 《沪港经济》2013,(4):56-57
2012年底,著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宣布,把日本电子巨头松下和索尼的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惠誉认为,松下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不佳,同时认定其在全球电子市场地位已下降;对索尼,惠誉则认为这家电子巨头发展前景黯淡,已失去关键产品的技术领导力。  相似文献   

6.
如何分析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评估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时,重点分析三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的外部环境;第二,金融机构在国内金融界的地位;第三,金融机构管理和财务的基本情况。1、金融机构的外部环境首先,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分析国内金融业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主要代表的金砖五国,近年来对联合筹建金砖国家独立评级机构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愿。本文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论述了主权信用评级的含义与影响,介绍了金砖国家本土评级机构发展历程与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对建立金砖国家独立评级机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给予讨论,认为建立金砖国家独立评级机构需要从核心竞争力、公正性、公信力、协调性和国际监管五个方面做出相应努力。  相似文献   

8.
汪巍 《环球财经》2012,(1):82-83
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过去10多年是次级贷款的垃圾债券最积极的推动者。在次贷危机前夕对“两房”次级债券给予了一致的3A评级,目的就是引诱全球的债券购买者跳进陷阱。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对日益发展的欧债危机火上加油和推波助澜,一再调低希腊国家主权债务的信用评级,导致了这些问题国家的融资成本急剧上升,直到完全失去市场的融资能力,从而又一次帮助美国对冲基金完成了“做空”欧元牟取暴利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9.
刘美 《环球财经》2012,(1):79-82
2011年对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建中而言是硕果累累的一年,继2010年7月大公一次性发布50个典型国家的主权俏用评级,引发全球热议之后,这家异军突起的中国评级机构在2011年再度做出了精准的判断:2011年8月3日,大公宣布将美国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展望为负面,此举比标准普尔公司调低美国信用评级还要早两天。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运行对评级信息的依赖愈发强烈,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等三家评级公司依靠特许权和美国霸权,长期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中占据垄断地位,阻碍技术进步,成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推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减少监管依赖,加强监管,还应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独立自主的信用评级体系,并支持其争取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个行业,发展已20多年,但仍被形容为"摸不着头脑"。 这就是中国的评级业。 近日,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吴红牵头调研的《信用评级与国家金融安全》报告在金融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报告显示,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对国外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亦无明确限制。  相似文献   

12.
谢征 《中国经贸》2010,(22):151-151
认可制度推动了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在1930年,美联储就开始利用评级结果检查下属银行的资产组合质量了。1933年《证券法》规定证券承销商不能对有价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在实质上赋予了信用评级机构“独立第三方”的地位。目前,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比较成功的主要机构是美国和欧洲。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信用评级意识、信用机构的体系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级指标和评级方法等问题。因此,我国的信用评级借鉴了欧美等国先进的科学经验,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强社会各方面的对信用评级的意识,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工作的组织体系,尽快地完善信用评级覆盖面,提高了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全力做好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使信用评级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三大评级公司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对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信用评级不仅没有起到危机预警作用,反而在一次次地调低这些国家的信用评级过程中使债务危机不断扩散和升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给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破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实现国际和国内评级机构对国际评级市场的相互渗透与结合。  相似文献   

14.
《天津经济》2011,(9):82-82
一、主权信用评级概念 主权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主权信用评级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评级。根据国际惯例.国家主权等级列为该国境内单位发行外币债券的评级上限.不得超过国家主权等级。  相似文献   

15.
《新财经》2004,(3)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月18日将中国长期和短期外币评级调升一级,分别至“BBB ”和“A-2”,评级展望为正面。这是该评级机构五年来首次上调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标准普尔认为,该评级的调升得益于中国持续的结构改革已有成效,使国家经济具有更强的韧力,而且政府税基扩大,使政府开支压力得以舒缓,并令国家更有能力继续进行长远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潘亮 《环球财经》2011,(5):61-62
日前,美国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表示,美国政府评级展望被下调至负面。虽然尚未实际降级,但标准普尔这一“大义灭亲”的举动不啻是往国际金融市场中投了一枚重磅炸弹。联想到当前愈演愈烈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是由美国评级机构下调了一些国家的信用评级而引起的,我们可能更加难以理解,为什么作为一家美国公司的标准普尔居然敢明目张胆地往本国政府背后“捅刀子”,这也太不“讲政治”了。  相似文献   

17.
张盈 《新财经》2011,(9):28-29
标准普尔这次充当了戳破"皇帝的新装"的小孩。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失去3A主权信用评级地位。8月5日,美股收盘后,国际第二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  相似文献   

18.
“美国被降级了”;“美国永远不会失去顶级信用级别的神话破灭了”;“中国的信用等级首次高于美国”;“世界上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首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评级机构险信息”…… 2010年7月11日,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全球50个典型国家的主权信用等级被重新改写;而改写者不是一向独霸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而是来自中国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  相似文献   

19.
“美国被降级了”;“美国永远不会失去顶级信用级别的神话破灭了”;“中国的信用等级首次高于美国”;“世界上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首次向全球发布的国家信用风评级机构险信息”…… 2010年7月11日,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全球50个典型国家的主权信用等级被重新改写;而改写者不是一向独霸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而是来自中国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评级关系到一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重塑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建立我国自主信用评级体系已刻不容缓。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平息,"高盛欺诈门"又浮出了水面。与此同时,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虽然导致金融危机不断延续的内在原因复杂,但其中一只幕后推手不容忽略——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扮演了十分不光彩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