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金庸小说研究热闹非凡,而其散文研究却冷冷清清。金庸散文有独到的艺术特色:语言浅白而富于变化,构思简练却又暗藏机锋,重民族形式又加以创新,于博古通今中熔铸情思。金庸散文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对“金庸研究”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谈金庸研究的学术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建构金庸学术研究框架进行了理性分析,概述了金庸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应该尊重约定俗成的理论,克服“偏爱价值”,将金庸评论真正上程式为以金庸为对象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8年浙江海宁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海宁——金庸故里隆重召开,金庸先生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讲话。与会专家学者主要从金庸小说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化情趣,作品内蕴、人物形象及其渊源与其他名著的比较,金庸小说的价值评定、传播和修订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比武招亲母题有巨大开创性.除了渊源于佛经文学和明清小说,也离不开民国武侠小说的影响.武侠小说突出女性的主体地位与性别文化坐标的微妙变化,也表现复杂地方势力的背景揭示与招亲的曲折.金庸小说中穆念慈、完颜康的比武是一条明线,而黄蓉、郭靖的初识与友好,可以作为“招亲”的另一种形式.两相相较,后者没有张扬的明确目的,却有如影随形无法预测的危险性.这又较民国早期小说家更增加了现代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5.
金庸论     
方伯荣 《嘉兴学院学报》2003,15(2):45-49,125
文章从“初露才华年少时,身无分文闯香江,文坛侠圣数金庸,金庸家事变幻多,奇才天下说金庸”等方面论述了金庸的生平,思想,成就。  相似文献   

6.
中国内地接受金庸小说经历了从大众阅读到经典命名的过程,是民间狂欢式的阅读促使学术界的部分精英以审美的眼光定位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最初的评议赏析到审美研究,到最后的“经典化”命名,充分体现了这些知识分子在自己的阅读中领悟到了金庸小说所蕴含的某些审美意义,体会到了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鲁迅金庸初步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试图从“鲁迅现象”与“金庸现象”、“鲁迅精神”与“金庸精神”、鲁迅的《铸剑》与金庸的武侠小说、鲁迅的阿Q与金庸的韦小宝、鲁迅的杂文与金庸的政论、鲁迅的写实手法与金庸的虚幻写法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两位世界级大作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不朽,金庸不倒。  相似文献   

8.
"经典化"是金庸小说研究中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学院派的推进以及金庸自身的主观努力是当前两种最具效力的"经典化"途径,然而这两种途径显著的文化诉求使金庸小说显现出"被经典化"的人为痕迹。在这两种途径之外,金庸小说的经典化还存在第三种途径——民间途径,即通过民间代代相传的广泛阅读使金庸武侠文化沉淀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前两者显著的主观建构性质,金庸小说经典化的民间途径以"自在自为"的方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的散文创作充满着爱和特有的中国文化质感。和谐的家庭和幸福的童年奠定了冰心散文“爱的哲学”的根基,她用“爱”作为总主题去表达“心中要说的话”,并用对家庭伦理的叙写贯穿她一生的创作。与此同时,冰心对于我国古代文学有很深的造诣,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使她的散文语言既富有典雅的中华文化气质而又飘洒着汉语乐感诗学的芬芳,她的语言风格,总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净化,更有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金庸小说的悲剧艺术相通于世界,又极具民族与个性特色。其类型大致有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小人物悲剧和命运悲剧四种。悲剧成因多数来自于人的自身,悲剧主角不存在好坏的截然分野,悲剧冲突各有合理性与片面性,悲剧结局具备民族与文体特征。对于最后一点,文章从“大团圆”“庄与谐”“意象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一书,从多种母题、主题、意象来探讨金庸小说的民族文学特征、民族文化内蕴生成以及外来佛经故事影响。注意在一个武侠文学传统的传承性链条上,发掘金庸小说的多重文化价值。在具体母题、意象的实证探究中,非常重视主题学理论方法的运用,拓展了主题学研究的视阈与空间,进一步验证和提升了主题学研究方法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庸为处于现代文化虚根危机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认同模式,从传播学视角而言,金庸现象的出现与传播环境息息相关,是特定的传播时代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香港特殊的文化际遇孕育并形成了金庸热;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内地,由于社会转型的变化,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而出现了金庸现象;金庸满足了20世纪全球华人对中国文化根基极其强烈的反思意识和认同渴望,为我们审视自己民族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视点。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走近文学家金庸”,“走进金庸世界”,“金庸小说风行天下”三个方面,深入地阐释了金庸作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述了金庸及其作品在汉文化圈和世界范围的影响;金庸度其作品正以经久不衰的魅力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4.
金庸武侠剧之所以备受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于它和观众的接受心理实现了有效沟通。通过宣泄、代入、补偿等心理效应,体现了它作为通俗文化产品应有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对金庸小说热进行了剖析,首先分析了金庸小说传播的信息魅力在于,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融于一体;其次,满足了受众复杂多样的心理需求,能够与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高度契合;再次,充分利甩大众传媒,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齐兴并举,获得了令他人难以企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表“处所”的“许”的地域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中“许”之“处所”义用得最多,而在同时期的“北魏三书”中却使用很少。通过探究“许”语源,观其在魏晋六朝以后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许”其他用法的大语言背景,认为袁“处所”的“许”有可能是南方的一个方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