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重庆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即期需求不足的情况也日益突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而最近几年来重庆市最终消费率一直在60%左右徘徊。如何启动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成为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将使居民住房租赁消费成为居民收入与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本文分析深圳的居民住宅租赁调查案例,进而对京沪穗深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全国城镇居民住房租赁消费规模及时国民经济和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居民住房租赁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经济活动,并对居民消费率产生了显著影响.从全国范围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住房租赁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被普遍认为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在动力,而体现消费水平的居民消费率水平却不高。文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我国消费率持续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汤清  何月冰 《改革与战略》2011,27(5):25-27,49
文章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发,得出我国GDP增加额主要流向企业和政府,居民的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造成我国投资过剩,内需不足;而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降低了我国的消费率,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对居民在城乡、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得出农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女性的边际消费率较高,年龄介于35-44岁的居民具有高收入高学历的特征。文章认为,为拉动内需而转变发展方式应从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抑制高房价、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女性就业率和加大社保与教育投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非线性平滑转换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趋势,实证结果如下: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民居均具有稳定的消费习惯,且稳定性随着收入水平递增;人均收入与居民消费率负相关;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率的挤入效应随着收入水平增加逐渐变小;城市老年抚养比和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均为正相关,农村少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负相关;利率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随收入水平增加呈倒U型形状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市场产品普遍供过于求,同时国内的居民消费率在不断上升,但居民消费率变动趋势是下降的,内需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足.因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今后十五年我国居民 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预测 我国的轻工业是主要生产消费品的产业,因此对国内市场的预测研究必须要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作为基本依据。根据对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率消费率等因素的测算和相关分析,2000年我国居民的年消费水平将达1441元左右(其中城填居民约达2459元,农村居民约达1004元),比1990年的723元翻了一番,平均年递增7.1%;比80年代的6.1%的增长率高出一个百分点。届时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将与1990年城市中等收入户相当。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可以达到目前城市中的高收入户的水平,部分消费阶层  相似文献   

8.
关于现阶段扩大内需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中央银行的数据统计:截至2005年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比上年新增两万亿以上,再创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为59.5%,比世界平均水平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扩大内需仍是我国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从今年出炉的统计数据看,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关系有所调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减缓,消费增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新增投资数量较大、基数较高,因而今年投资增速比去年仅仅降低7.7%,不会大幅改变投资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消费率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较低的问题仍将存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投资、消费和出口一直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11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1.9%,预计2012年将超过55%。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不过,我国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居民消费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1  相似文献   

11.
提高总需求水平刺激经济发展是应对宏观经济在一定时期波动的有力武器,内部消费需求扩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最终动力.改革开放后近30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经济增长率达到10%,消费增长率就会占六个百分点,甚至更多;如果消费增长水平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随之下降.如何使我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驱动型发展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该文详细分析了内需驱动型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特征,通过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扩大内需增强消费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和城市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消费主体分,总消费可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是总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总消费增长、消费率的变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居民消费又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因此,居民消费的增长、居民消费率的变动,不仅取决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倾向,还取决于城乡人口的比例关系,即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朱庆芳 《科学决策》2006,(10):27-28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需求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乏力,消费率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一、居民消费率已降到最低点 据国家统计部门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额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1979年-2004年的26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消费额年均递增7.0%,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4%的2.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例为消费率,由1978年~1990年13年平均50.8%降为1991年~2004年15年平均46.2%,下降了4.6个百分点,其中1981年为最高年达53.6%,2004年为最低年达43.1%,高低相差1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程惠 《珠江经济》2007,192(8):4-9
居民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居民消费率的变动不仅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参考依据,也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本文考察了1990年以来广东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对影响居民消费率变化的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率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提高居民消费率所应采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个人收入占GNP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改革初期,国民收入最终分配中个人收入占64.4%,1988年为77.5%,1994年则高达78%。居民在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之后,仍有很大剩余。表现为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改革18年来年均增长33.8%,目前居民储蓄存款总  相似文献   

16.
李丽莎 《改革与战略》2011,27(10):37-40
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我国消费率一直偏低并且持续下降,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提高消费率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基本的经济结构,影响着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文章从总量数据与人均数据两个层次分析消费率的影响因素,并且特别分析了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率的影响,探寻提高消费率的有效途径。实证结果表明: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提高消费率的最重要的有放徐绳.  相似文献   

17.
最终消费率及结构变化的中外比较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山东经济》2011,(5):27-32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不同发展阶段的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呈现不同的趋势和特征。我国的消费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的消费率呈现出复杂化趋势,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是其主要特征。因此,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逐步提高消费率,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从1998年我国政府针对通货紧缩提出刺激国内需求开始,投资需求被大大地刺激起来,但消费需求却一直萎靡不振.从统计数据看,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情况十分不妙.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只能依靠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相似文献   

19.
欧盟:多措并举 刺激消费 欧盟是全球三大消费市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作为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地区和成熟的经济体,欧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70%左右,其中居民消费保持在50%左右,消费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投资、消费、出口”一向被经 济界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而我国近两年在投资稳定、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内需不足、消费不振,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因素。于是,刺激消费、启动内需的政策频频出台。在国庆和“五一”节放长假,让人们既有空闲时间充分调整身体状况,又有充足的时间去旅游、购物,这是刺激消费,推动假日经济发展的一项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