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政府宏观统计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上海居民消费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并利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使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分析了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0年,上海市石油加工炼焦及燃烧加工业、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3个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乘数因子均处于各部门前列,是能源消耗高度密集型部门;上海市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城镇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结构分解结果显示,上海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是影响上海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总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调整居民消费结构、降低部门碳排放强度是现阶段居民消费碳减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2010年上海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分析了上海市能源消费现状,并根据IPCC碳排放系数计算了上海市能源消费及其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各产业的排放情况。采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了2015年和2020年上海市分别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之下的能源消费暨碳排放情况,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之下上海市2015年和2020年的能源消费分别为14031.7742和16133.664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达到3.19和3.88亿吨;低碳情景下上海市2015年和2020年的能源消费分别为10834.2021和10448.79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2.44和2.58亿吨。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别选取GDP、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CO2排放量作为经济、能源和环境子系统指标,利用1995-2012年的数据构建了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1997-2015年系统状况进行动态预测,并运用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到2015年,山东省GDP、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CO2排放量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到碳排放均具有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短期内,能源生产、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碳排放,而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山东省应适当放缓GDP增速,并优化经济结构;发展低碳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继续强化实施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LMDI分解方法,文章定量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5个因素对湖南省1995-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影响因素,其对湖南省16年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1.15%、37.84%、12.86%和9.46%;能源结构效应是负向影响因素,其贡献率仅为-1.3%.湖南省减少碳排放的重点是加快推广碳减排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上海市碳减排工作寻求最佳路径、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参有效参考依据。根据上海市的能源消费数据,运用IPCC法计算出上海市2000—202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采用Lasso方法从12个指标中选择出5个与因变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进而基于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最后,运用情景分析法结合SVR模型,分析上海市未来十年的碳排放趋势并结合全文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节能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奥  黄琨 《科技和产业》2016,(2):139-145
分析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控制碳排放强度,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了我国1953年—2013年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结论得出,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二者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增加是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原因,但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对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巴西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采用多变量分析框架,检验巴西在1977—2006年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是事关环境保护的大问题。能源消费,特别是传统能源的消费会产生较大的碳排放量,从而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本文同时分析了巴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通过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分析,文章最后为巴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的同时分析了巴西经验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温景光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29-32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费。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剧增以及严重倚靠煤炭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基本等式计算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江苏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江苏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对促进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然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且难以抵销由经济发展拉动的江苏省碳排放量增长。2005年以来江苏碳排放增速下降,这说明尽管碳减排目标尚未实现,但江苏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IPCC排放因子法和扩展的LMDI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了上海市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宏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1989—2016年,上海市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呈较快上升趋势,始终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上海市碳排放结构从此前的煤炭、电力、煤气三大主体逐渐转变为电力、汽油、天然气;清洁能源的碳排放占比逐步提升;(3)上海市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收入水平效应和人口增长效应,而抑制因素依次为能源价格效应、能源技术效应、能源支出效应、消费意向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上海发展低碳社会、清洁城市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0.
“金砖四国”的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1-2008年数据,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金砖四国的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各国的碳排放与各种能源消费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中国的碳排放与GDP负相关,而其他三国均是正相关;短期来看,煤炭消费是影响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碳排放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的能源消费因素,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经济增长均是导致石油消费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统计分析2000-2011年上海市能源消耗数据的基础上,以Tapio脱钩弹性指标为手段,研究上海市2001-2011年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联状况的时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1-2011年上海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间总体上处于弱脱钩状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电力在大多数年份都处于弱脱钩状态,天然气则属于扩张负脱钩状态;产业结构中,第一、三产业都未能较好实现脱钩,第二产业以弱脱钩状态为主。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经济发达城市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对节能减排至关重要。能源消费除了总量控制外,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和能源结构的高效低碳演进是节能减排最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MMIA)法对河北省碳排放强度结构进行了数量论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北省碳排放强度的最终使用结构中,投入技术减排在总的碳排变化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或改变投入结构对碳排总强度的减小非常关键。在总产出结构中,单位总产出能耗的下降是碳排下降的主因,而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对减排是不利的,尤其是结构变化的负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既定目标。但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导致CO2排放总量同步增加;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油气资源自给度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困难;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局限,只能作为化石能源有限的补充,这种能源利用现状制约着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国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4.
杨昆  郝玺龙  刘伟  白羽 《科技和产业》2023,23(24):207-213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通过VAR模型分析能源消费与废气排放量关系,进而提出改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的建议。基于山西省2007—2021年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焦炭消费量和废气排放量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约翰逊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做出出脉冲响应图并进行方差分解,得出山西省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焦炭消费量和废气排放量的长短期均衡关系和影响力度。研究表明,煤炭消费使废气排放量呈高排放状态,石油消费未曾大的影响废气排放,焦炭消费使废气排放量先升后降。研究提出山西省能源生产消费的节能减排路径,包括应用先进煤化工和煤电技术、开发石油生产消费低碳技术、促进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开发能源互联网及绿色金融等新兴产业等。  相似文献   

15.
邢红  赵媛 《特区经济》2013,(9):39-42
能源是江苏未来经济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预测江苏未来的能源消费对于能源资源严重缺乏的江苏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章借助趋势外推模型和ARMA模型相结合,对江苏2014~2023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20年能源消费量大约为4.5亿吨标煤;利用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对江苏未来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江苏2014~2023年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未来江苏的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至2020年左右,其碳排放量约为3.7亿吨,这意味着江苏将面临严峻的减排形势。因此江苏未来必须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能源结构朝着清洁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为江苏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测算了2000-2011年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CO2排放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单位面积排放量,从变动趋势、消费结构、相关性三个角度分析了三地区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碳排放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China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total control of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however, regional emission inequalities still exist.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s a public good and indicates a strong positive externality, which is difficult to solve within the market. Such reduction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governmental contributions. Therefore, using the Theil index and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approach, this paper integrates government expenditure into an analysis framework, investigating the driving factors of emission inequality and the status and changes of China's CO2 emission inequality from 2007 to 2015, attributing emission inequality to disparities in governmental expenditure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ther socioeconomic facto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mbala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nergy structure were prerequisites for a regional emission inequality, while disparities in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mong these factors, disparities in the expenditure structure were the main cause for emission inequality.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provide guidelines for the government to set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quota and implement reasonable differentiated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