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维系着几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精神支柱,也是当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本文首先按照历史的逻辑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教、佛教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内容和道德教育方法,接着论述了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中如何汲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问题,提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要有扬弃地继承,要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性发展,要全面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建设的丰厚资源,也是其最深沉的价值追求。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多层次的价值目标体系,提升企业道德实践能力,是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灿烂的优秀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积极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模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加速地发展,很多传统文化都被忽视了,甚至陷于流失的境地.因此,在当前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象,以及要怎样抓住机把新媒体技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4.
蔡家彬 《江南论坛》2014,(10):25-27
正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央新一代领导复兴中华文化的治国理念和重振中华道德传统的雄心。2014年,中央文史馆下达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课题。5月,全国政协就"书院与中华传统文化"开展调研。湖南、江西两省书院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近年书院研究活动搞得  相似文献   

5.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坚持从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实际出发,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崔寅 《经济研究导刊》2010,(17):189-19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核心道德思想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和"人际和谐"两方面.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恺 《经济研究导刊》2014,(35):124-1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吸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其中特别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经典《大学》思想结构的同构性。另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党对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文章分别从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思想、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对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借鉴作用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常盛不衰,主要在于它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道德至上的价值标准,与时俱进、整合创新的精神,注重现实、重视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独具魅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养料和来源。  相似文献   

11.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共同富裕以深厚底蕴,共同富裕价值旨趣的人民性、基本内涵的统一性、分配方式的正义性、实现过程的渐进性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义利观中找到原初根柢,共同富裕则赋予中华优秀传统义利观以现代力量。中华优秀传统义利观的现代性转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思想的激活、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阶级的传承、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先进生产方式的催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效贯通起来,既要坚定文化自信,让经由“结合”的共同富裕彰显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也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推进共同富裕中赋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化升格。  相似文献   

12.
宫力平 《经济师》2012,7(2):250+2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价值极为珍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以人为本、道德至上、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加强现代图书馆的建设,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平等对待读者;树立道德至上思想,爱岗敬业;树立自强不息思想,不断开拓创新;树立和而不同思想,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树立天人合一思想,美化工作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5,(11)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享受了30多年的改革红利,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所面临的碰撞和挑战也与日俱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品质来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走向,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充分重视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改进教育方法,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多元文化的渗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信念,尤其是价值观的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9,(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和营造有益的校园文化氛围等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文化,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倡导和谐、崇尚道德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当代,继承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其现代价值,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中国也正遭遇着空前的道德危机。几十年来的文化断层便是造成当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而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学复兴使我国国内重新掀起了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国人高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遏止当今社会频繁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已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和教育问题。而凭借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加强国民道德教育,也许是当代中国人道德重塑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积淀着中华民族对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和心理情感。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辅导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做好本职工作的源头和根本,要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三个方面:树立坚定信心,选择适当内容,建立学习机制.关键是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