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四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让我们享受到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大餐.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若烟海,如三千弱水,我能取一瓢饮吗?我不禁自问.可惜,恐怕穷其一生,我也难消化吸收那一瓢水的营养. 余绍龙会长、李学容院长的讲座我已经是第二次聆听了.只是这次他们讲的主题内容不同.李代文书记、黄明超会长、鲜于煌教授、石怀湘校长和叶贵本书记的讲座,都还是第一次聆听.  相似文献   

2.
通过几天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它不仅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就氤氲在我们身边,润泽着我们的心灵。聆听各位专家教授的讲座,感叹自己是多么地幸运,感叹自己是多么地无知,同时又庆幸自己那如沙漠的心田遇到如春风细雨的传统文化的滋润。余绍龙的《文化自信,忘本来》让我见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地博大精深,了解到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让我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并不过时,而且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3.
2017年11月23日-11月26日,我参加了云阳县教委在云阳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识培训,聆听了余绍龙、黄明超等县内外专家的讲座,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自己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所担负的历史重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它是新时期教育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突出问题的理性选择。我们要加强学习,吸收丰富的营养,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教学技能,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11月23-26日,我在云师参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培训,认真聆听了黄明超、李学容、李代文、鲜于煌、余绍龙、石怀湘等专家学者的精彩而接地气的报告。这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学习,让我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智慧。这对于纠正目前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的社会乱象,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云阳教育学会会长余绍龙作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演讲,让我懂得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包含了我们自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认可,从而避免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5.
有幸参加此次传统文化培训,虽然短暂培训已经结束,但当时的欣喜、感动、礼敬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四天中,专家教授从《大学》《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等国学典籍中截取摘要,创新地多角度地阐述了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过去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虚无飘渺,离我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瑰宝,更可以解释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的举止行为、生活方式、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的体会具体有以下几点: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胡静 《魅力中国》2009,(1):88-89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法律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从而成为区别于其他法律传统并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法律系统,即“中华法系”。因此,概括地总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式特征和价值取向,考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急剧变革的近现代中国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命运,进而揭示传统中国法文化的转型与发展趋势,应当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基本任务。20世纪是中国试图重建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的世纪。自晚清“新政”改革传统法制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以来,近百年的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可谓艰难曲折。本文从文化入手,通过对文化、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递进式的分析,进而揭示了中国传统法文化对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下具有一定的优劣两重性.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基础,但是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给其造成了一定的困境.那么如何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结合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好的助力作用,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8.
赵虎群 《魅力中国》2013,(17):111-111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优秀文化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十足。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厦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导致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逐渐没落。尤其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更难发现我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踪影。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让“中国风”吹遍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概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的几点建议,希望给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周我有幸在云阳教师进修学院参加了为期4天的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学习了《大学》《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等优秀传统文化。各位专家、教授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黄熙 《乡镇经济》2001,(7):30-30,40
本文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入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乡镇企业的影响,并试图找到乡镇企业三次创业成功的卓越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1.
《重庆与世界》2012,(11):8-8
10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主持"重庆学习论坛"第四期学习讲座。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为把重庆建设成为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以《高举旗帜、改革创新,迈上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为题,全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文化强国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几天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它不仅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就氤氲在我们身边,润泽着我们的心灵. 聆听各位专家教授的讲座,感叹自己是多么地幸运,感叹自己是多么地无知,同时又庆幸自己那如沙漠的心田遇到如春风细雨的传统文化的滋润. 余绍龙的《文化自信,忘本来》让我见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地博大精深,了解到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让我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并不过时,而且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新时期创造性转化必须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外来文化的侵蚀渗透、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等困境及原因,应充分认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文化的关系,大胆创新儒家思想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2017年11月23日-11月26日,我参加了云阳县教委在云阳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识培训,聆听了余绍龙、黄明超等县内外专家的讲座,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自己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它是新时期教育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突出问题的理性选择.我们要加强学习,吸收丰富的营养,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教学技能,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的出现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撞的同时也为其带来的契机,在弥补了传统文化不足的同时,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挺进网络文化阵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赛 《魅力中国》2013,(16):112-112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G理和民族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各民族的植物文化不尽相同。在中国。各种植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融入了道教信仰、复交精神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因此,中国植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同与其他国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的出现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撞的同时也为其带来的契机,在弥补了传统文化不足的同时,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挺进网络文化阵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条件下,文章尝试从旅游学角度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性传统文化和精神性传承文化,并分别以静态展示、动态体验模式和自然保护区三大区域模式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国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同仁堂的企业文化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指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仍然有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