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LMDI分解方法,文章定量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5个因素对湖南省1995-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影响因素,其对湖南省16年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1.15%、37.84%、12.86%和9.46%;能源结构效应是负向影响因素,其贡献率仅为-1.3%.湖南省减少碳排放的重点是加快推广碳减排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2.
将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人口效应和人均能耗效应等,对2000年以来天津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进行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变化并没有没有带来预期的减量效应,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驱动生活领域能耗上升,而技术进步成为抑制能源过快增长的唯一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天津市"十二五"节能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LMDI分解方法研究了1991-2011年山东省工业结构演变对水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参照世界银行认定的水污染密集型产业选取了山东省水污染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结构变动的水环境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经济总量增长引起了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技术效率的提高则抑制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但技术效率的减排效应在不断减弱,因此,工业结构的调整是污染物减排的重要内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左右,但其污染物排放量却占到整个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85%以上;污染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对应的工业废水、COD、石油类、挥发酚和氰化物排放量将上升或下降0.8亿t、17.1万t、61.0t、80.2t和5.9t。研究表明,未来工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将有助于山东省水环境的治理与优化。  相似文献   

4.
全过程污染减排,是以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前提,构建从资源能源消费,污染物产生以及到污染排放的全过程减排机制.文章以省城二氧化硫减排为例,根据全过程减排内涵,选择减排率作为全过程减排评价指标,选择节能降耗、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治污、监管激励等环节指标,对中国全过程减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过程污染减排已在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效应.作为“中端”减排的三产比重效应较小,而技术进步效应更小,这应该是今后减排工作的重点.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碳的减排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浙江省也为此作出众多努力。文章运用投入产出及结构分解方法对浙江省2002—200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各年生产排放量都大于消费排放量;最终需求、调入及进口是导致消费排放增加的三个主要因素;出口规模是影响出口排放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此期间,中间投入效应有一定的改善;单位产值能耗效应也有较大改善;单位能源碳排放效应非常小,改善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广东省2010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6.13万吨,同比下降5.4%;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1.64万吨,下降2%。至此,该省二氧化硫累计减排23.40万吨,比2005年的排放量(129.4万吨)下降18.1%;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17.31万吨,比2005年的排放量(105.8万吨)下降16.4%,均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15%的减排任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佳木斯市"十二五"期间废气污染源、废水污染源排放状况,废气污染源中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废水的总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在2015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污染治理的成效已经显现。笔者结合数据分析了污染源的排放特征,对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全市污染源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正逐步减少,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驱动效应各异。基于完美迪氏指数分解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1960年以来,日本电力和热力生产业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经济因素呈正向驱动效应,能源结构因素在1973—1990年、2003—2010年阶段则呈负向驱动效应;制造业和建筑业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主要增碳因素为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在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能源结构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技术因素,因素驱动效应各异;运输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由快速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因素主导逐步转变为后工业化阶段的能源结构因素主导;商业和公共服务业在快速工业化阶段的主要增碳因素为经济因素,而到后工业化阶段,能源结构因素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稳定经济发展速度、推进低碳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能源结构改善,是区域碳减排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励效杰 《港口经济》2014,(12):21-23
节能减排目标是"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宁波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具有较强代表性,对其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宁波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三个指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因素分解方法,将影响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的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风险控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状况,构建了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无残差因素完全分解模型,对长江流域2000—2015年的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呈不断下降趋势,年变化值为-117起,其中经济规模、风险控制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贡献分别为123、-259、4和15起。(2)经济规模的增量效应和风险控制技术的减量效应是流域环境污染事故频数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未来流域应进一步发挥风险控制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事故的遏制作用,同时要切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使其发挥应有的环境风险控制作用,降低环境风险向环境污染事故转化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关于如何协同实现“十二五”规划设定的外贸增长目标和碳排放减排目标,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采用因素分解分析法,以北京市各主要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时间点的数据进行分析,定量测算“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出口贸易通过三种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市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规模效应为正,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为负,由于规模效应大大超过了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之和,因此总效应为正,出口贸易的扩大会对北京市碳减排产生不利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北京市实现“十二五”碳减排目标和外贸发展目标相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企业污染减排激励为什么缺乏"这一问题,本文在一个双重任务的共同代理框架下,研究了企业污染减排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环境,并收集了2001-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理论模型表明,在污染减排与短期经济行为之间,存在投入成本替代的情形,经济产出带给地方政府的边际收益上升会弱化企业的减排激励;此外,来自各级政府的共同代理问题,也会损害企业的减排激励.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短期利益导向的行政干预越多,地区人均财政赤字水平越高,地方政府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越多,地区工业增长越快,经济产出带给地方政府的边际收益就越大,该地区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越难以控制;此外,地方政府规模越大,该辖区内企业所面临的委托人就越多,来自各级政府的共同代理问题就越严重,该地区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就越大,从而实证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参考浙江省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计算了2005-2015年浙江新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O2排放量,应用LMDI方法和DPSIR框架构建的脱钩努力指数模型分析各因素如何影响新昌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O2排放变化及脱钩状态。研究表明2005-2015年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O2排放量逐年增加,影响其排放的促进因素主要是产业规模效应,排放因子效应较小;而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主要起到阻碍作用;导致新昌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O2排放趋于脱钩的关键因素是能源强度脱钩效应。  相似文献   

14.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火电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都提出相应的目标,本文基于此,在2011-2015年的发电水平上测算出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下的节能潜力和碳减排潜力。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的节能目标和能源目标都提早实现,实际节约标准煤20.3亿t,CO2总减排量达44.5亿t。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995~2008年制造业的污染排放和国际贸易数据,从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在某些污染密集型行业上中国具有出口优势,但随着新型国际分工的深化,进出口贸易结构越来越偏向于具有典型全球生产网络特征的"清洁"行业,使得国际贸易在结构效应上利于中国的环境,而环保技术上的大幅进步(技术效应),却是制造业在进出口贸易量激增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污染物大规模排放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全球价值链嵌入(GVC)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但也造成污染转移,使发展中国家成为隐含能源净出口国。文章利用中国1995~2009年行业数据、GVC参与指数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和技术进步作用对行业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全球价值链嵌入小于门槛值时,技术进步会增加污染排放,当全球价值链嵌入超过门槛值时,技术进步会降低污染排放,其中,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门槛值显著高于服务业。  相似文献   

17.
《天津经济》2012,(1):33-40
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天津市将把结构性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坚定不移抓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坚持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天津市节能减排工作在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节能减排工作将面临各方面的挑战。本文以天津市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现状为基础,分析天津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挑战和优势,借鉴国内外节能减排先进经验,从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减工业化、调整能源消费方式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从而促进天津市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18.
将1996—2011年中国工业部门36个子行业的能源消耗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将能源消耗增长量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这一阶段我国能源消耗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出口大国的状况符合;技术效应是降低能源消耗量的主导因素,贡献率为131.52%;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耗量的下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与采用行业细分的价格指数对36个子行业的增加值数据进行调整有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污染减排是动态减排不仅要削减已有污染排放量,又削减新增的污染排放量,因此要从源头控制污染产生,加大落后产业淘汰力度,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工程减排。通过对制革电镀行业进行剖析,探讨了制革行业的污染治理,尝试建立基于结构减排、布局减排、管理减排和工程减排的多元污染减排机制,并选取鹿城区污染减排工作进行案例分析,实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中国招标》2013,(33):31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继续把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继续减少。为确保实现今年节能减排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并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奠定良好基础,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