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厘清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缓解农业碳减排压力,文章基于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农业碳排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并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度、协调度以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文章研究发现:碳排放水平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碳排放水平和经济增长两个子系统长期处于高级耦合阶段;由于区域差异,二者之间并非呈绝对的正向关系,需因地制宜完善农业碳排放管理机制,从而加快我国农业碳减排,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樊姗娜  彭鹏 《科技和产业》2022,22(5):307-313
数字经济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98个城市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数字经济水平增速大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均存在空间差异性,下游城市的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均相对较高,上、中游则与之相反。②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实现了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整体趋势。③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但随时间推移,空间自相关性减弱;耦合协调度的“高-高”集聚区域整体变动不大,“高-低”集聚区域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分布状态,“低-低”集聚区域保持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及协调度发展模型,对2004-2013年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综合协调发展度呈"U"型特征,先下降,后上升;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度整体呈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东部的上海、浙江、江苏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的云南、贵州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低,且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此外,还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等进行时空分析,指出了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逐渐提高,但由于长江经济带所辖城市较多、区域差异较大、产业同构等现象的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行政壁垒,实现长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而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仍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大多数省市徘徊在勉强协调状态;全局空间自相关为正自相关关系,绝大部分省市属于"高高(HH)"、"低低(LL)"的空间集聚类型。  相似文献   

5.
刘晓慧 《科技和产业》2023,23(7):210-217
选取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16个指标,采用熵值法对统计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赋权,测度文旅融合协调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的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协调等级上,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呈逐步增强趋势,而协调等级不佳;空间格局上,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水平的局部集聚特征明显;重心迁移上,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的耦合协调度重心均向西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都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江经济带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转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下游地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游和上游地区长江经济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上海和贵州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超前于新型城镇化水平,其余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昊冉  周金城 《科技和产业》2023,23(24):245-254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地区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动态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两系统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耦合协调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沿海下游省市>中心省市>上游省市。3)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且绝对差异缩小,梯度效应减弱。4)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程度、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河南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选取三个系统的多维度指标数据,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河南省2004—2020年三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状况,然后将河南省与另30个省份2020年三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生态环境保护落后普遍存在于中国各省份,相较于其他各省份,河南省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非常落后;河南省2004—2020年三个系统耦合协调度上升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这两个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带动。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宁川川 《科技和产业》2022,22(12):154-158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Tboit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文旅产业协调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均值由0.446增至0.627,中上游协调发展较为迟缓,下游处于领先水平,梯度差异较为明显;文旅产业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差异性较大,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城镇化均是文旅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长江航道建设和流域经济两个子系统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协调度模型研究近10年来它们之间的协调状态:2004年处于基本不协调状态,2005-2009年处于协调状态,2010年处于基本协调状态,2011-2013年处于协调状态,还未出现明显的不协调状态。但随着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对于统筹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经济布局,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关键性发展轴线,在我国"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核心位置。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体系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急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城镇体系,进一步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文章多层次客观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岳阳区域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根据2005—2019年岳阳的相关数据,以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为研究背景,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研究岳阳区域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空间和产业双重分解。结果表明,岳阳市四大区域内产业发展不平衡是岳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而四大区域间产业发展差异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干流经过的甘肃省4个市(州)为例,构建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文化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2011—2019年各市(州)经济、生态、文化三极的发展水平。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各市(州)三大系统协调演化关系。研究发现,甘肃黄河生态经济带基本形成了兰州领先带动,白银市、临夏州和甘南州追赶超越的“一强三弱”发展格局。兰州市经济、生态、文化三极之间呈现高度协调的关系,其他3个市(州)处于基本协调状态,有小幅上升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不能很好地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坚持生态优先、树立文化品牌和发挥经济带联动优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流域在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国家治理发挥作用的重要空间场域。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把握国家治理推动流域发展的理论机制,从而为新时代长江经济带流域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学理支撑。基于国家治理视域可知,党的领导作用弱化、宏观微观互动不足、"党政—市场—社会"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力量协调不畅,使得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域凸显。应紧扣国家治理视域下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两重矛盾关系,加强党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宏观调节与微观引导的良性互动格局,促进三方力量有机结合,不断实现党的坚强领导、宏观微观良性互动、三方协同共治,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童淑囡  吴忠才 《科技和产业》2023,23(14):111-122
城乡收入差距是制约长江经济带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地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其是否显著缩减了城乡收入差距得到了较多关注。运用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构建空间滞后模型,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旅游业发展是否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非线性效应。得出结论,经过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存在空间相关性的前提下,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二,选用旅游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作为门槛变量,检验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都表现为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三个门槛变量均对城乡收入差距起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规律。提出应不断挖掘旅游产业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的发展潜力,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6—2019年中国 30 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系统和吸引外资能力系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耦合协调度和 PVAR模型实证分析两系统间的耦合与互动发展特征。研究发现:2006—2019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吸引外资能力均有明显改善,各省区市的系统耦合协调度为 0.11—0.61,呈平稳上升的态势;在空间上,耦合协调度的局部莫兰散点主要分布在一、三象限,说明大部分地区呈现“高?高”或“低?低”聚集的空间特征;在互动关系上,吸引外资能力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较大,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吸引外资能力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梳理长江经济带全方位协同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构建SFTREC复合系统指标体系,研究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SFTREC复合系统存在关联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水平,使其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极化现象依然存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水平存在空间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了收敛速度,资本存量、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规制、人力资本对不同地区收敛的作用不同,导致各省份的稳态水平也不同。研究结论为政府规划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路径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远景目标任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2005-2016年的建设进程进行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指数处于0.053-0.934之间,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第二,生态环境、综合立体交通、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发展五个维度指数均呈现稳定上升的态势,且对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但贡献率依次降低;第三,从区域层面看,样本期内,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建设进程指数均值分别为0.173,0.201和0.573,下游地区建设进程最快。  相似文献   

19.
赵爽  刘文亮 《科技和产业》2023,23(2):128-136
发挥城市现代化作用,高质量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问题。以河北省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进行分析与测度;利用ArcGIS10.8对测度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基于Robust模型探究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整体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增-降-增”式趋势,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到优质耦合协调;(2)各地市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协调特征变化较大,至2019年仅有6个城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型发展;(3)城市化水平要素、经济发展要素、城市文明要素、环境治理要素、人口就业要素会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产业结构要素,社会发展要素会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20.
罗清 《科技和产业》2024,24(5):17-25
基于2014—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测算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再结合基准回归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物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流域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值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差异特征;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能源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当地物流业能源效率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周边地区物流业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尚不显著;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物流业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下游-上游-中游逐渐递减的趋势;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物流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物流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渠道促进物流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和物流业能源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