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文兵 《新金融》2006,(Z1):15-17
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其金融中介作用,提高资本管理的效率。金融脱媒短期内将导致资产流动性过剩,降低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从长远看,则有利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短期内不宜大规模对贷款类资产进行证券化,但应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期限结构的功能,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和投资。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数据,从"业务类型"和"底层资产"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影响是降低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消极影响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第二,从"业务类型"来看,以"原始权益人"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承销商"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第三,从"底层资产"来看,以"企业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将资产证券化引入银行存贷收益模型,从数理角度证明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对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并选取2012-2019年我国76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首先,资产证券化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次,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其中资产证券化对上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显著,对非上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不显著;再次,权益风险加权资产比的增加是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即资产证券化行为通过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的金融风险及相应监管建议,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入手,在微观层次上,分析其对单个银行风险水平影响,在宏观层次上,分析其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降低银行信贷监督水平,增强风险承担意愿,给单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流动性扩张机制,当外部冲击使投资者信心下降时,金融市场表现为流动性骤然波动;当外部冲击到来时,次级投资者将先陷入混乱,威胁金融稳定,甚至会传染至整个经济体系。最后,给出相应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8-2015年中国42家上市和非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两步法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及结构特性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业务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向效应,即同业资产扩张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在同业资产业务结构中,传统同业资产业务(存放同业与拆出资金)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负向效应,新兴同业资产业务(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扩张对银行风险承担存在正向效应,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因而总效应为正。具有不同财务特征的商业银行在同业资产业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资产规模较大和经营效率较低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经营行为较为稳健,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慢,而流动性较高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经营行为较为激进,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则该类银行的盈利水平越高;而对于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反而降低。由于资产证券化可以显著提高各类资产规模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在实施资产证券化后,银行在通常情况下将同时减少流动资产的比例,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则银行的流动性资产比率下降越快。但对于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则银行的风险水平会较高,而对于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则可有效降低其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7.
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在信用卡业务竞争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释放资本金、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降低风险来提升资产回报率的问题开始引起关注。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实现信用卡应收账款风险资产的转移,提高有限风险承担下的资产回报率和资产周转率,改变传统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通过提高利息和增大发卡量来实现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方的融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了大型商业银行、上市中小商业银行与非上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风险与融资流动性风险差异.随着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构成趋于复杂化,资产方市场流动性风险有所提高;同业负债的规模由于整体上处于一个增长趋势,导致负债方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加大;大型商业银行整体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相对其他两类商业银行较低.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将流动性较弱的信贷资产转化为可在资本市场交易的高流动性证券化产品,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处置效率。当前,由于受到商业银行谨慎性以及宏观因素的影响,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存在一定阻力。基于Tobit模型,引入资产规模和金融深化度等系列变量,深入分析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因素。结果显示:具有较高不良贷款率和非利息收入、资产规模以及金融深化度较高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小型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经营效益等问题的考虑,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拥有更强的内生需求。有助于加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了解,增强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化产品缓解流动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破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银行风险,并使用中国60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及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有利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会加剧银行的破产风险;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重,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能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倒逼同业业务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会扩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为此,应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度计提存款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应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建立稳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要加强对同业业务资金投向和规模的控制与管理;金融监管部分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监管同业业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美国主要银行资产证券化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和单因素联结模型,研究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个体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银行个体而言,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并不会影响其稳定性,而持有证券化资产则会对其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对于银行系统而言,证券化资产在银行系统内和系统外不同的配置情况将导致不同的风险结果。市场上的过度证券化行为以及由资产证券化引起的银行间收益相关性的上升可能会导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本文基于美国的研究结果对我国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我国启动了第二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同时加快了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创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规模在2006年的基础上快速增加,流动性显著改善,市场成长迅速。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尤其重要。正如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所说,“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推出,既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认为,随着监管部门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商业银行对各种资产进行证券化将是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我国49家商业银行2006~2016年的财务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动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获取短期流动性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获取长期流动性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支持。信贷风险转移和提高经营绩效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因。然而,本文的实证结果并未支持监管资本套利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动因的观点,也没有发现资产规模对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决策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扩张规模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就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继续推进,监管层也达成了一致意见。但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法律法规不健全,投资主体范围较窄,中介服务机构落后,资产支持证券流通性差等问题影响其健康发展。只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扩大市场需求,规范中介服务,才能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继2014年我国首个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成功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至今,我国城商行在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已占半壁江山。但不同于综合实力较强且资产规模较大的北京银行,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商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因自身发展特色造就的问题。以本文通过对中小城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风险特点和中小城商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中小城商行自身特点提出风险防控的建议,以期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中小城商行中的稳步扩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汇管理》2012,(22):32-35
荣蓉:过度的金融创新被视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也使得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尝试一度停滞。本轮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及试点扩大,监管层释放了在审慎控制风险前提下继续鼓励和推动金融创新的明确信号。从近期表现看,银行的反应很踊跃,这会对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中国2011~2018年42家商业银行年度平衡面板数据,通过GMM动态面板回归和DID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短期影响机制和政策变量的中长期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初始阶段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信贷风险未得到真正剥离或转移,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银行可通过提升自身杠杆率水平、更多持有高风险的不良资产、扩大信贷规模等方式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经营呈现出一定的道德风险;中长期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转变、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政策变量对缓解和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8.
《国际融资》2011,(4):32-3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风险官汪建熙这样建议:尽快重新启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证券化的信贷资产通过资本市场出售给机构投资人,减少商业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规模,以缓解银行资本金压力  相似文献   

19.
信贷资产证券化既有利于银行盘活存量、提升资产流动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也有利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历经多轮试点走向常态化发展,但在监管、法律、配套体系建设和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结合通过中外比较分析得到的经验启示,提出商业银行进一步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现实选择和对于优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外部环境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2013年8号文发布以来,监管层面对于商业银行同业和理财业务的监管日趋严厉.其核心目的在于加强信息披露,防止业务过快、无序扩张.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代替同业业务起到节约资本,加强资本周转率的作用.目前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始终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按照目前的监管思路,未来信贷资产证券化或资产流转将会成为监管层面力推的业务,各商业银行有必要提早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