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技术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我们应当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原则、制定激励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机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工业文明的长处,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上,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实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共同进化,是人类世界继续下去所必须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以实现人、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科学社会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营造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自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每个人都积极响应和努力作为,才能加快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人类对未来的密切关注,自然而然进入了生态文明的视野,它在与生态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后,塑造了重视和强调生态可持续、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对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审视也就成了当前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由此,我们必须要从生态价值取向、生态文化、生态伦理道德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去把握好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深刻内涵,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生态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是以“经济人”理性为基础,以生态理性为最终目标的“生态经济人”理性。“生态经济人”理性是生态理性的初级阶段。在新全球化时代,过分张扬“经济人”理性必会加剧生态危机,而过分主张生态理性却又曲高和寡,所以,我们需要一条在“经济人”理性的基础上,将生态理性从应然转变为实然的途径,这条途径就是倡导“生态经济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外在的生态道德要求转变为公民内在自律、自觉的生态道德需要,更好地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难以回避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且必须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才能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整个社会甚至世界牢固树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介绍了宝鸡地区城乡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建设,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经过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要着重解决认识问题、系统性问题和资金问题。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它的起始阶段,我们可以从简至繁,从易到难,着重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建设绿色林业、创建生态农业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生态伦理学逐渐受到了重视,与此同时人们更加追求生态文明和基于正确生态伦理观的生态文明理论。以生态伦理为指导,加之人们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能真正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利益认识、利益实现、利益协调三个维度,均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作用关联性。生态文明倡导形成的意识情感整合功能,从观念和行动上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创造了条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能够整合情感意识、协调多元利益,在社会治理领域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另一方面能够反过来整合认同意识、增加归属感,激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和动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相辅相成,两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把握"生"与"态"的关系,"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建设"的关系,才能建成既符合生态系统自身规律,又能够满足我国发展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从社会和政治等维度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否定,说明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高一级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