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异质网络效应、技术进步及社会福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更新,已有的异质网络效应的技术创新模型仅仅通过对比仅有旧技术及新旧技术并存两种情形来研究技术创新,而尚未包括从新旧技术并存转为仅有新技术这一技术的更新过程.基于异质网络效应的研究思路,本文考察了消费者和厂商在技术创新、技术更新两阶段中的技术选择,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竞争对于技术创新及技术更新的作用,并比较了不同状态下的社会福利.基本的结论在于,由于异质网络效应的存在,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在技术创新、技术更新中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不确定,竞争能够增强技术创新、技术更新的动力,而标准化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福利的一个改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规模经济效应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外包的原因.规模经济效应需要产出规模和市场规模的匹配来实现.而在技术进步加速的环境下,这种匹配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促使企业选择外包决策.本文的分析也证明了生产成本分析的重要性,从而为企业边界决策提供了一种直观有效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3.
不同要素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解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偏向类型及其绿色发展转型情况,将污染排放和能源两种非常规要素同时纳入数据包络分析法框架下,对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情况。结果表明,2007—2017年,黄河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水平均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表现为增加劳动和污染排放投入以及节约能源和资本要素使用的特征,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偏向类型在不同发展阶段内显著不同。因此,黄河流域各地级市要继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能源环境政策,加强绿色技术进步偏向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网络效应越来越成为目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文献研究了网络效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就研究视角而言,相关文献可以按消费者偏好分为同质性偏好和异质性偏好两大类,而部分文献从异质性偏好角度出发研究了新旧技术的市场份额,这实际上涉及了新技术如何完全替代旧技术的问题。虽然已有文献各有侧重,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评估民航客运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提高预测精度,以1995-2014年我国民航客运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出能反映原始指标96.532%信息量的1个主成分,建立了其与民航客运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了解释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主成分回归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对于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现有的研究侧重于转移成熟技术方面,而外资企业自身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尚属新的课题。该文首先从技术创新、外部性和机制体制角度界定溢出效应的内涵,然后详细分析了各种溢出效应,最后讨论了增强外资技术进步溢出效应以及有效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对山东省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状况进行了测算, 并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乡镇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以索洛余值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表征技术进步,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对环境规制影响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中部和全国表现为倒"U"型关系,而西部地区表现为"U"型关系;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间接效应比较显著,其中东部与西部地区环境规制水平提高有利于FDI技术效应溢出,从而促进技术进步,而中部地区的间接效应抑制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调查研究报告》2003,(12):1-22
从产业基础、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体制因素和政策环境以及战略与目标等方面,分析了它们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本文主要分析在中国转型期的投资、人力资本、技术存量的变化、城市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分析显示,现阶段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资的增加、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的提升,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的现实意义是,制定符合中国资源禀赋特点的技术发展路径是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替代作用的重要措施。放松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管制和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是发挥市场化就业形成机制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如今提倡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下,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考虑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根据我国30个省域2002—2015年这14年间的面板数据,将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用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以表征技术进步,用以量化探究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的作用.通过对各省市的工业废水排放数据进行全局...  相似文献   

12.
刘红 《南方经济》2005,2(9):32-34
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了一系列的外部效应。其中有正的外部效应,如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人才流动效应、知识流动效应、生产网络效应和技术联系效应。但是也产生了相当的负效应,如技术依赖负效应、技术垄断负效应、人才的国内单向流动和技术的逆向扩散负效应等。针对这种现象,东道国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倾向性政策,尽力消除负外部效应,强化正的外部效应,以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2016年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149.05万亿元,货币超发已成事实。文章在重新定义我国超额货币供给口径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结构的整体水平,并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影响我国超额货币供给部门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指出要从根源解决解决我国货币超发问题,必须适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吴聪 《特区经济》2013,(10):57-61
本文采用MalmquistTFP指数法,对国内主要商业银行1995—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分解,考察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规模效应与银行效率变化之间的关系。经验结果显示,1996—2002年期间国内商业银行垒要素生产率呈现衰退状况,其中技术变动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动指数总体下降,可能在于这段时期内宏观经济环境及调控政策的变动。2003—2008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总体好转,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及规模效率改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加入WTO开放银行业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举措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股份制银行的金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总体高于国有银行,主要得益于其技术进步的作用。国有银行的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相对较高,因而在技术效率改进方面表现更佳,充分体现其规模优势。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苟大金,贺晓明,杨艳科学技术进步是当今世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推动着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改进、新产品的更替和新兴产业的建立与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  相似文献   

16.
17.
高炜  李胜  王业斌 《发展》2013,(4):97-98
本文通过对技术进步概念的梳理,分析不同技术进步类型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关系。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节约型,这一影响因素拉低了我国劳动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信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消费信贷的因素加以定性、定量分析,并基于1997年-2007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影响消费信贷的因素,从而得出有效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对策与建议.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消费需求;转变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完善的居民信用评估体系;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大力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完善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山东省就业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对山东省就业总量影响的冲击效应和补偿效应同时存在,二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强势不同,从而使得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影响的总效应存在差异。新一轮的技术进步往往由最初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发展到后来通过影响劳动生产率,造成区域边际就业弹性的不断下降,从而排挤劳动力,导致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影响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耕地非农化为表现的农地生产结构变迁是引发我国现实粮食安全风险和城乡空间结构失序的根本诱因。通过梳理理论界对影响我国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的主流观点,文章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逐步回归法对ll项反映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的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中提取了三个公共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推动我国耕地非农化的本质驱动力是非农用地需求因子、比较利益驱动因子和地方政府行为因子;(2)我国省际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俱乐部特征并在区域格局上近似呈现出东西膨胀中部塌陷的“骨状”规律,因此要分区域制定耕地非农化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