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的几种常见模式如国家给付模式、基金模式、环境责任保险和社会保障模式等,主要适用于:当加害人拒绝或无力救济时,为受害人提供及时有效的补偿;在加害人难以确定或因法定事由免责时,为受害人提供获得救济的机会。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不排斥政府的介入,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国家公权力的介入:或是全面的介入,或是适度的介入,又或是一种政府引导。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政府介入是一种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制度就是一种环境侵权损害政府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免责事由     
王晓洁 《魅力中国》2010,(35):141-141
关于我国《合同法》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原则上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有例外.该归责原则在英美法系中即为严格责任原则。然,合同免责的规定却存在着诸多不足,某些合同的免责事由时不够完善,造成在实践中应用的困难。本文在我国合同法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原则的基础上,从我国现行合同法律关于免责事由的规定出发,将重点放在免责条款的分析上,并对规定中的不足和应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严丽玲 《老区建设》2008,(12):61-62
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触电人身事故时有发生,安全意识不够,违规违章作业是其主要原因。本文介绍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不同的触电电压等级应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电力设施产权人的确定直接影响到责任的承担;不可抗力或受害人故意,是电力设施产权人法定免责的事由;对触电人身赔偿案件范围的明确、细化,也有利于妥善解决此类案件,避免纠纷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受害人同意是指受害人针对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特定行为或者针对该特定行为所造成的特定损害后果予以同意,并且通过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意思。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并没有对受害人同意制度作出明文规定。有效的受害人同意必须满足相应的构成要件,即:主体必须具有同意能力、意志是自由真实的、具备明确具体的内容、必须明确且预先作出,同时,加害人的特定行为或造成的特定损害后果不能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不能超过同意的限度和范围,满足以上构成要件,行为人的责任才得以免除。在权力自由、权利限制以及利益衡量的基础上,受害人同意产生相应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法人侵权责任的认定是法人侵权责任制度的重要内容,法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法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以及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法人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分析了我国法人侵权责任的表现形式,对于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与法人侵权的替代责任进行了研讨,对我国法人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作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安宁  黄学谷 《黑河学刊》2014,(11):69-71
近年来,大规模侵权事件时有发生,给受害人带来深重的灾难且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在传统《侵权责任法》体系下,探求如何给受害人全面的救济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分析大规模侵权与一般侵权的不同,发现传统的侵权损害赔偿模式对大规模侵权的受害人进行救济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传统损害赔偿救济方式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从司法救济、赔偿基金、责任保险制度、国家责任以及惩罚性赔偿等方面探究构建比较完善的受害人救济措施体系。对受害人给予更加及时全面的救济,以更好地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常富 《魅力中国》2011,(12):96-96
精神损害是指是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侵害,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他人的姓名、肖像、荣誉、身体、健康、生命名称等造成损害,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和减损。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加害人侵权行为使受害人精神利益损害而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以财产补偿、精神抚慰金的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使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得以弥补、修复的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刘建 《魅力中国》2014,(11):286-28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适用对象仅限于归属不明的抛掷物或者坠落物致损案件,并且该每的适用对象严格限于法律明确列举的范围。其他的加害人不明确的案件不得类推适用第87条的规定。加害人范围应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即可能致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抛掷物或者坠落物的占有人而不应包括物业服务公司。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责任性质仍然属于损害赔偿责任,其责任承担方式应该是按份责任而非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学术界,无论持过错归责论者还是无过失归责论者均认为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加害人基于某些事由可减轻或免除责任.学术界普遍将其定性为"过失相抵".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在工伤损害赔偿领域,很多国家或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侵权损害赔偿、工伤保险和社会保险为内容的多元、系统的受害人救济模式.依据我国法制的发展现状,以侵权责任法为基础,建立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和社会救助并行发展的多元化受害人救济机制.基于此,须尽力协调好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在受害人保护上的制度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侵犯商业秘密权行为的归责是侵犯商业秘密权民事责任制度的核心。我国应当扩大责任承担主体的范围,对恢复原状责任以及损害赔偿责任分别规定不同的构成要件、承担方式以及免责事由,以此实现商业秘密权利人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2.
论强制机动车保险法对受害人范围的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理 《南方经济》2005,(7):13-15
在侵权法上,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即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之人,通常是指本车外的第三者以及本车上的乘客,但不包括机动车保有者及驾驶者。传统的任意机动车责任保险中的受害人仅指本车以外的第三者。强制机动车责任保险的受害人定义及范围必须回归侵权法,与侵权法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人保持一致,如此才符合强制责任保险的本质及立法目的。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草案)》所规定的第三者仅指本车以外的第三人,其受害人范围显然过于狭窄。  相似文献   

13.
因现代社会损害救济体系的多元化,工伤事故常导致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的竞合。文章通过对域外民事侵权与工伤保险责任竞合下四种处理模式的分析,在结合我国立法情况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有所裨益的立法建议:用人单位对事故发生无过错。此种情况下,宜采用替代模式;用人单位对事故发生有过错。此种情况下,可采用补充模式;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受害人也可基于侵权责任,向第三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14.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法律制度,也是颇具争议的一项法律制度。该项制度在救济受害人、惩戒加害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在我国法律制度中吸收和借鉴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探讨惩罚性损害赔偿建立的必要性及利弊分析入手,基于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认为有必要在消费、特定侵权、故意犯罪的附带民事赔偿领域和妨害民事诉讼领域建立我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朱留虎 《特区经济》2008,(2):234-236
从我国固有的法律制度出发,加害给付应界定为:债务人的履行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并侵害债权人履行利益以外的人身、财产利益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债务人依有效合同作出了履行;债务人的履行有瑕疵;瑕疵履行造成债权人固有利益的损害;瑕疵履行无免责事由。为了充分救济加害给付对债权人造成的损害,建议在我国《合同法》第122条增加一款作为第2款,其内容为:当事人一方的履行不符合约定的质量标准,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可以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其他未补偿的损害,受损害方还有权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商誉诽谤立法涵盖面过窄,可能致使间接隐性加害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与加害人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救济,这不符合公平、诚实信用法律原则,也不利于构建良性的市场机制。因此,应以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为指导,完善商誉诽谤立法。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第10条至第14条规定了共同侵权的责任成立和承担方式,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详细规定受害人针对共同侵权人中的一人放弃权利主张时的规则,因此仍然必须遵循《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五条的规定.本文以美国法上著名的Cox诉Pearl InvestmentCo案为研究,针对共同侵权人权利放弃制度的研究线索,为我国完善《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受害人如果仅就污染企业的民事侵权责任而期望获得合理的损害赔偿,成本高昂且成功率较低.为了及时有效的救济污染事故中的受害者,政府必须运用其公权力建立一种有效的社会制度,而日本的环境行政补偿制度,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产品责任即产品缺陷责任是指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对因制造、销售或提供的产品有缺陷,而使他人遭受人身财产损害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这种产品缺陷应当是产品在设计制造上的重大质量问题并危及到了人身财产安全。产品责任在性质上是一种侵权责任,受害人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但在现实中,由于产品缺陷涉及高技术问题,对他的认定也颇为不易,因此由谁来举证就显得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应考虑以下因素:精神损害程度;加害人过错程度;具体侵权情况;其他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