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互联网征信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发展新型征信机构的路径,指出在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进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准入限制和监管标准不明确、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信用数据难以实现共享等问题,建议通过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互联网征信机构监督管理、强化对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推动互联网征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互联网征信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 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征信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新型征信机构的三类路径,指出在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进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准入限制和监管标准不明确、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信用数据难以实现共享等问题. 今后,应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互联网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强化对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等,以推动互联网征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梁春亚 《征信》2015,(2):56-60
通过借鉴国外征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等成功范例,探讨推进我国与互联网金融相适应的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体系,整合有效信用信息,加强风险监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互联网征信的蓬勃兴起。本文在梳理我国互联网征信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征信法规制度体系,严格市场准入门槛,完善信息征集共享和使用标准,健全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保护信息安全和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等措施,以推动互联网征信规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互联网征信的需求也日益凸显.结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机构的发展现状,对目前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面临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信息共享难度较大,以及个人隐私难以保护等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信息主体的维权保障,以及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征信信息共享机制等途径,推动互联网征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普惠金融是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帮助全体社会成员获取公平的金融交易机会。征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从而提升金融资源的供给水平、扩大金融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提升配置效率,在总体上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角度,审视我国征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推进信用信息的全面共享、完善征信机构体系和推广征信产品等方面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阐述新兴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现状,分析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有效途径.建议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信息标准和共享机制,加大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力度,强化互联网征信行为监管,加强失信惩戒力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程雪军 《征信》2021,39(3):1-8
近年来,我国征信市场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浪潮迅速壮大,并以此促进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然而,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征信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征信体系尚不健全、信息有效性不足、信息供求失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等。通过考察域外国家不同法律体系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征信建设情况,提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安金融》2014,(12):73-77
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征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互联网征信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金融征信体系设计了互联网金融的征信供给方式。建议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期,应由行业协会或专门的征信机构,搭建互联网金融的征信服务平台,逐步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引导征信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罗琎 《海南金融》2016,(2):85-88
征信市场发展对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济金融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征信市场从信贷征信开始发展,初步形成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主导、社会征信机构为辅的多元化市场格局。由于法律制度、行业标准、监管体系等各方面因素制约造成征信市场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征信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不完善、信息安全和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面临挑战等。本文从征信市场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征信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促进征信市场健康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多重贷款和欺诈等各类信用问题,构建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迫在眉睫,而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是关键。美国市场化的个人信用体系相当完善,其私营模式下的信用信息共享程度高。本文对美国的个人征信体系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发现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征信标准化程度高以及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美国信用信息共享程度高的关键原因。因此,我国应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信用法律体系,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并引导个人征信业务的市场化发展,制定统一的信用信息技术标准,从而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2.
何珊  梁峰  马小林 《征信》2016,(12):38-40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信息对征信信息数据库建设的作用逐渐被社会公众所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征信行业在信息采集方面仍存在信息来源单一、信息不共享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在严格审核信息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扩大数据信息采集来源,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同时,完善征信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征信主体隐私,加快建立规范的征信数据采集制度.  相似文献   

13.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内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等瓶颈的制约。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突破口,我国必须加速征信立法,加强政府监管,完善运作机制并实现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4.
依托电商平台、社交网络,互联网金融能有效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传统金融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比传统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能最大限度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金融需求,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却加剧了资金需求方的信用风险。因此,信用评级攸关互联网金融的成败。本文从信息共享、评级难度、个人隐私保护和法律监管四个层面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而保障互联网金融征信活动到位,避免网络金融信用关系恶化,避免出现网络信用危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志 《征信》2017,35(1)
从征信制度的供给侧来看,我国形成了公共征信机构、社会化征信机构并存的局面,组成了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征信规章为体系的法律法规,构建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为监管者的监管体系.但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征信制度还不能适应大数据征信时代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因而,我国应进一步优化公共、社会化征信机构,制定和完善征信法律法规,建立适应大数据发展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但本应同步发展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监管问题,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尽快建立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征信体系建设的分析,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入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此来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已经形成政府部门推动建设的行业征信体系、地方联合征信体系和社会征信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征信体系格局。但征信法律体系不建全、监管主体不明确、信用信息共享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征信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建立健全征信业监管体系;依托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推动公共联合征信体系建设;形成公共征信为主、私营征信为辅的征信体系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各行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针对大中型企业的征信服务市场已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相对来讲存在缺口,急需要完善和发展的是针对个人征信服务和小微企业服务的征信市场。当前征信市场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征信周期过长、征信市场规模较小、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问题。我们应该健全有关互联网征信的法律法规,完善信息共享渠道,保护信息主体的相关权益,提高监管人员对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处理能力,最终推动互联网小额信贷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忠滨  宋丹 《征信》2016,(10):42-44
互联网征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监管缺位比较严重,存在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数据不易整合、数据加工与评分技术薄弱、业务监管水平滞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困难等问题。征信业监管层应从宏观层面探究可行的监管对策,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统一数据标准、推进数据共享,促进技术研发及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业务监管方式与手段,加快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立法,运用监管手段引导和促进征信业发展,从而支持和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剖析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征信监管存在的问题,秉持服务实体经济、关注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原则,建议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及跨区域协作监管机制、规范接入机构开展互联网征信业务、提升技防手段防止冒名贷款、实施接入机构动态管理机制等,以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