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姜莹 《大众商务》2022,(4):241-243
目前,我国为了提倡环境保护、缓解能源危机,大力扶持新能源企业发展。我国能源企业在享受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对其自身内部财务管理的水平与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对我国新能源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及管理现状、创新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新能源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
发改委公告     
《中国科技投资》2005,(5):16-17
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委决定在2005-2007年期间。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能源产业对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并取得成效。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履行对国际社会承诺的重要突破之一。目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将坚持系统谋划、节能优先、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安全持续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以保障我国能源资源的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在低碳经济盛行的今天各个国家都把新能源当成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武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现在的重中之重能源的需求与供给上矛。从宏观来看,现在大部分国家的能源供应出现危机,传统盾突出,各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的能源供给,早已经开始实施新能源开发战略,针对所有的新能源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传统能源的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在当前能源供应矛盾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新能源的研发与利用也是迫在眉睫。所以新能源企业在这种大环境下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当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能源战略转型将成为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整的关键因素。我国近年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太阳能电  相似文献   

6.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当今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能源的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单介绍了对新能源的知识,通过分析中国的现状说明了我国发展新能源的必要性。最后简单举出一些人类在新能源材料上作出的成绩,并说明了中国在新能源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随之提高。针对目前我国石油等传统能源短缺的现状,加快新能源开发成为促进环保低碳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发展新能源与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相契合,有利于我国能源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除此之外,由于新能源为可再生能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生产乃至人们社会生活成本。在此背景下本文就我国新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能源:是与常规能源相对的概念。常规能源是指技术较成熟、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大中型水电等。新能源是指技术正在发展成熟、尚未大规模利用的能源,其内涵根据不同时期和技术水平发展有所变化,如核能在国外已大规模利用,属常规能源,而我国还没有实现规模化利用,仍作为新能源看待。此外,新能源也有相对化石能源的含义,指环境污染小和可持续利用的能源。根据当前我国能源状况,新能源包括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还没有规模化应用的能源。那么,国际新能源发展对我国又有哪些启示呢?本文或许能够提供有益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能源建设问题,多次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建设健全我国农村能源服务体系,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逐步形成了新模式。本文就桑植、崇明、五原等县的新能源建设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辞旧迎新,送兔迎龙,又是一年春节到,首先祝广大的读者朋友新春快乐!盘点各行各业,龙年里热点不少,若论潜力,绿色能源产业绝对是其中之一.2011年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农业部等单位就我国绿色能源示范县财政补贴技术标准申报程序的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正式拉开了我国绿色能源示范县试点的帷幕.可以说这是我国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工作的正式启动,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的新能源之路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投资》2009,(10):17-21
当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能源战略转型将成为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整的关键因素。我国近年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太阳能电池突破2000兆瓦.连续两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愈来愈重视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能源利用模式.面对这样的国情和时代背景,新能源发电获得了迅速良好发展的社会机遇,并已在能源开发方面卓有成效.但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的限制因素,尤其在新能源发电投资方面.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探讨新时代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缓解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环境、气候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产业竞争力及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今后10~20年将是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步所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能源,它不仅给人类带来光明,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科技的进程。供电企业在努力做好供电服务的同时,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个人或单位,在进行着危害供电、用电安全的行为,其中以窃电为甚,使供电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窃电问题不仅困扰电力企业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供电企业必须从严打击窃电犯罪,建立反窃电机制,提高反窃电能力,确保广大用电客户与电力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杨鹏 《企业家天地》2011,(12):35-36
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导入阶段,一直以来存在着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的“两头在外”现象。在美国政府宣布按照《美国贸易法》第301条规定,启动针对中国新能源相关政策的调查后,德国企业也怂恿制裁中国。因此,要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必须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过程的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全面推行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能源生产最大消费国,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确定,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迎来井喷.本文将分析我国户用光伏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提出未来户用分布式光伏的投资策略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依据企业行为理论和二元创新理论,以我国新能源产业内微观企业为切入点,探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行为机理,为解释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不足提供了新视角。建立企业绩效比较、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投入关系的概念模型,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历史绩效比较和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分别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产生负向影响,冗余资源在绩效比较与技术创新投入关系之间不存在显著调节效应。鉴于此,国家应通过搭建开放且互补的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以利益为导向的双边激励、加快供给侧改革等措施,提高新能源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实现我国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关于能源问题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应对举措。国内能源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能源需求下降.部分能源企业效益下滑。金融危机对能源工作既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蕴藏着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按照国家规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为此,“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换句话说,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能源发展将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正在不断走向枯竭,努力发掘可再生能源的潜力成为各国政府的一个战略新举措.科技部于2012年上半年密集发布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洁净煤技术及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等四个与新能源相关的科技十二五规划,可以说创造了我国新能源科技发展的新纪元. 实际上新能源之所以发展较为缓慢,除了成本因素外,最大问题还是出在技术上,既有技术的稳定性问题,也有相关配套技术发展滞后问题(如蓄电池技术落后).当然中国电力体制基本上属于垄断,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下面对于新能源技术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