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文久 《魅力中国》2014,(1):120-120
戏曲现代戏是指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戏曲演出剧目。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戏和历史戏而言的。对于传统戏与历史戏,人民是很喜欢观看的。但是,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人民与时代更需要反应现实生活的戏曲现代戏。所以,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戏曲现代戏应该占据“半壁江山¨。即使按照后来“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划分,它也应该“三分天下有其一”。戏曲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传统戏曲无法直观地反映现代生活,于是有了戏曲现代戏。所以,戏曲现代戏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康传广 《魅力中国》2013,(16):92-92
俗话说:“一台锣鼓半台戏.”可见戏曲的打击乐在整个戏曲表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往往一线贯穿到底,紧扣剧情的发展,左右剧情的节奏.制造出不同的气氛.打击乐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司鼓、大锣、手钗、小锣、堂鼓、定音鼓,对于这些主要乐器需要四五位专业人士来互相融合演奏,才能在戏曲伴奏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对烘托戏曲气氛,刻画人物性格,丰富剧本内容,以及节奏的变化等都起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松恩 《魅力中国》2014,(4):121-121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集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舞台美术于一体。其中。戏曲音乐好比是戏曲的灵魂。那么,在戏曲音乐中,音乐伴奏则是为演员的声腔、念白、表演来服务的,同时二者之间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音乐伴奏中,打击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有“一台锣鼓一台戏”的说法。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第一大地方戏剧种。它的艺术风格激越豪迈、刚劲有力、舒展大气,因此在音乐伴奏中,更是离不开打击乐。  相似文献   

4.
京剧是我国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但现今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紧迫问题。下一步如何塑造"北京京剧"成为世界城市文化名片,推动"北京京剧"的传承与"走出去"是发展"北京京剧"的重要途径。"北京京剧"发展现困境"北京京剧"源于安徽地方戏种徽剧,吸收了徽戏、秦腔、汉调等地方剧种的特点,并借鉴了昆曲、京腔之长,最终形成了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在历史上,"北京京剧"常作为皇家指定的观赏剧种,这也使得"北京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艺术,是世界戏剧的一个分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与文学历来联系紧密.《聊斋志异》的戏曲传播一直是其非语言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传统的“聊斋戏”又显现出与时俱进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红艳 《魅力中国》2013,(10):69-69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表现体系和艺术手法,又与中国传统音乐各种艺术技法一脉相承。戏曲音乐为戏曲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物情感及推动戏剧矛盾的发展和变化起了重要作用。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l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d,多姿多彩,出神八化。在新的时代里,最繁重的任务是戏曲音乐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王秀丽 《魅力中国》2011,(17):249-249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邢鹏远 《魅力中国》2013,(12):51-51
如今传统戏曲的生存状况可谓江河日下,在“振兴”的口号下,寻找戏曲新的发展方向、突破原来传统的束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戏曲舞台上新编戏演出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编戏要求完整的故事、戏剧性、人物冲突;传统折子戏则简化故事情节,以歌、舞为重点,以歌、舞为内容。进一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两个现象背后所隐藏个更深一层的问题:对于戏曲而言,完整的剧情故事和歌舞抒情性,哪一个更符合戏曲的本质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桢 《魅力中国》2014,(23):113-113
“风水之说,徽人尤重”,本文主要以徽州古村落建筑为例,探讨周易文化对风水的影响,以及周易与风水文化在徽州古村落建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一、太康道情的起源 道情始于明末清初,源于道教乐歌,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唱腔欢快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豫东曾流传“宁叫面发酸,也要听听太康道情班”。 道情戏为戏曲剧种,指流布于民间的说唱道情,在不同地区与当地戏曲艺术相结合,进而发展形成了各地的戏曲道情。有的地方称道情为渔鼓或竹琴。太康道情是河南地方戏中一个稀有剧种,是由民间说唱艺术--道情(渔鼓)、鼓儿词、颖歌柳(又叫莺歌柳),吸收了越调、梆子戏的长处互相融合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1.
赵娟 《魅力中国》2010,(31):195-195
戏剧界有一句谚语:“戏无情不感人,戏无技不惊人”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舞台表现。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要演好戏,创造出丰满感人的艺术形象,就要紧紧抓住“情、理、技、声”的关系,并能将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可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美、形式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使观众所获之美感。  相似文献   

12.
申桂红 《魅力中国》2014,(15):243-244
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中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剧种.听众人数居全国第一。明清以来,有据可查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剧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比较出名的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河南省作为戏曲大省,戏曲资源相当丰富,这些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非常高,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邵桃云 《魅力中国》2009,(36):181-181
艺术创造力离不开一个戏曲演员的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感悟能力的强化。一个戏曲演员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演技娴熟的艺匠,不能满足于人物塑造的一般性理解与认识。如果把唱、念、做、打这一整套复杂繁难的表演技艺,称做戏曲演员的物质手段的话,那么在剧本文学中所规定的独特性格、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任务创造,则可以看作是这些物质手段所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它是戏曲演员表演二度创作的依据和任务。在所有戏剧表演形式中,戏  相似文献   

14.
任彩晓 《魅力中国》2010,(13):215-215
戏曲音乐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行内冬自古有句话:“七分场面三分唱。”作为占七分比重的场面,在乐队戏曲艺术、尤其在戏曲音乐的发展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甚互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大提琴在乐队中发挥着“根”和“基础”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支撑着戏曲乐队的伴奏群体.它不仅对主奏乐器有很好的衬托和辅助,同时,也使戏曲乐队在渲染舞台气氛、增强戏剧效果、丰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笔者通过多年演奏的经历,试图对于大提琴在戏曲乐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用怎样的演奏方法充分发挥好“根”和“基础”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胡东歌 《魅力中国》2014,(4):127-127
戏曲,是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的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门类艺术,它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一台戏曲艺术都不是独立成篇的。要想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必须有诸如舞美等因素的融入,才能使作品更加绚丽多彩。舞美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剧情服务的,是戏曲舞台上“美”的技术展现。所以舞美作品要具有观赏性。舞美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它不单单是静止的画面,而是要根据剧情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米小爱 《魅力中国》2014,(15):88-88
“流派是戏曲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戏曲行当程式发展的必然规律”。流派的产生与行当程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当是戏瞳演员的专业分工,演员能自成一派,就是因为有了行当程式。演员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历经不断的实践、学习、借鉴和创新,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得到同行的赞许、观众拥护基础上,成为后来者的学习典范,逐步成为独立于本行当的表演派系。  相似文献   

17.
王淑芳 《魅力中国》2010,(17):225-225
戏曲表演是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它把多种艺术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程式体现出来。“唱、念、做、打”就是戏曲表演的概括统称。在戏曲表演中。“唱”。嗓音宏亮,唱腔委婉动听。未见其人,先问其声,夺人耳目。“念”即念白,指用艺术手法处理过的舞台语言,富于节奏感,抑扬顿挫,掷地有声。而最富于表现力的是它的“做”。即做功,指各种节奏化、舞蹈化的表演动作,包括各种神情、意态、身段、工架以及成套的独舞、群舞乃至运用翎子、帽翅、水袖、马鞭等物质材料创造的身段等,而且“做功”表演最能配合“唱腔”表演来达到戏曲艺术的最高境界的。  相似文献   

18.
安徽博览     
《安徽省情省力》2008,(4):45-46
安徽徽剧的历史介绍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人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何流 《中国报道》2009,(3):98-99
上世纪80年代,黄梅戏盛极一时。90年代,在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强势冲击下,黄梅戏等一批传统剧种日渐式微。就在这时,从白墙青瓦的徽州老宅子里,走出了一个蒙着红盖头的“徽州女人”。在现实生活中,她的名字叫韩再芬。但在《徽州女人》这部戏里,女人无名无姓。今年4月,《徽州女人》将在武汉上演。  相似文献   

20.
林凤锦 《魅力中国》2013,(25):111-111
自从有了电。世界就变得五彩缤纷。也就是在有了电之后。灯光艺术也就被运用在了传统的戏曲舞台上。在灯光刚被运用到戏曲舞台上的时候,主要起的是一个照明的作用。后来。在演出神话戏和鬼戏的时候,灯光开始在舞台上变幻莫测,营造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仙境或者异常恐怖的地狱,使戏更好看、更刺激。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灯光艺术也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戏曲舞台上—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