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拟以台湾模式发展工业本刊讯在赴台访问的印度厂商中,有不少人都认为台湾的工业发展模式最适合印度,台湾的机械设备及技术亦最适合引进印度。在贸易交往方面,印商对台湾生产的机械和模具很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台湾机械的质量较好,且价格比日本产品便宜,已有部分...  相似文献   

2.
<正>台湾产机器手臂先驱尽管日本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端士ABB、德国库卡(Kuka)四大家族已经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六成的市场,台湾却有一家机械业者,依然投入数十亿元新台币,于2009年自行研发台湾第一台大型机器手臂。这幕后的推手是一家不太出名的小企业——勤堃机械公司董事长廖进堃。促使他进入机器人世界的动力与多数岛内企业主一样,是受到缺工与金融海啸冲击。十余年前,台湾许多传统产业面临人才断层之苦,纷纷迁往大陆,  相似文献   

3.
台湾产业经济是指在台湾本岛上各种产业经济活动总的概貌的分析与评价。1.台湾产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台湾原是一个农业社会,工业基础很薄弱。日本统治时期,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台湾只有一些小型工业,如纺织、化学、机械、印刷产业得到发展。以后,工业也更形破损;一直到1949年以后,工业才逐渐恢复。经过1953至1960年的“进口替代”和1961-1972年的“出口替代”以及1973至1981年的第二次“进口替代”,台湾产业经济终于有了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台湾产业经济虽然在结构上已有明显的变化,但由于是以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型工…  相似文献   

4.
台湾半导体工业的崛起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导体工业是台湾当局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工业”之一,近年来在世界市场和岛内资讯业的带动下发展很快,被称作台湾的“明星”工业之一,并已初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完整的生产体系,使台湾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第四大生产基地。台湾半导体产业以集成电路(IC)工业为主体,技术层次相对较高,作为资讯业的中上游产业,对台湾工业升级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台中不是台湾的地理中心台中市,在台湾省本岛西部,台中盆地中心、纵贯铁路线上。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设台湾省,为台湾府治,后改台中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市,为台湾中西部经济、文化中心。有制糖、食品、化学、机械等工业。台中县位于台湾中西部。以往是通过生活经验认定台中是位于台湾中部,所以约定俗成,有了“台中”这一地名,后经实地测绘才发现,台湾岛的地理中心位置不在台中市,亦不在台中县,而是在南投县的埔里镇。目前该处已设有“台湾地理中心”的石刻标志,成为游客必到的景点。南投县埔里镇地理环境独特南投的埔里,位居台湾…  相似文献   

6.
航太工业涵盖航天和航空工业两大领域。就其关连性而言,从尖端科技的航空科学、材料科学、电子、信息、机械、塑胶、涂料,锻工、焊工等等,无不与航太工业有着密切关连,对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航太工业被人们视为“火车头工业”。航天、航空工业在台湾称为“航太工业”。依台湾“航太小组”的定义:台湾航太工业的范围包括航空载具、太空载具和卫星制造、维修及其后勤支持系统。从纵向面观察,台湾航太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航太工业纯属军事工业;第二阶段则由军事工业向军民兼容的工业…  相似文献   

7.
1.台湾机床发展回顾 20世纪初期台湾的工业水平十分落后。到了50年代,台湾当局提出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积极向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机械工业得以发展。20世纪60年代,台湾将机械工业列为发展重点,努力发展机床生产,加速装备工业部门。1963年成立“金属工业发展中心”(后于1982年改名为“机械工业研究所”)从事全岛及相关汽车关键件加工的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8.
(一)高雄市位于北纬22°37′,东径120°15′。台湾岛西南海岸平原,管辖11区,面积155.86平方公里,人口约132万。1855年由美国威乐阿母安逊公司开始建港,1924年设高雄市。1949年后大量带入大陆资本和拆迁工厂,城市建设和商业有所发展。1958年实行12年扩港计划,1966年建高雄加工出口区,1973年建楠樟加工出口区。1979年为直辖市。该市是台湾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是南部地区的重工、化工、机械、造船、建材、炼铝等工业基地。临海工业区是岛内最大的工业区,有粗钢厂、造船厂、化肥厂以及烧碱、炼铝、机械等工业。交通邮电业很发达,有环市铁路和港口,工厂铁路专线,并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高速公路。(二)高雄港高雄港为台湾岛内第一大港,长约12公里,平均宽度约1.5公里。水域面积12.8平方公里,以天然沙  相似文献   

9.
"智慧机械产业推动方案"出台背景 台湾机械制造业一直扮演岛内产业升级的幕后推手,且结构系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数量占总数的 95%.根据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分类的全台 25 个制造业中,机械产业(包括机床、产业机械、机械零组件、机器人及其他通用机械等)占岛内制造业产值比重约 7.4%,出口额占台湾总出口比重约6.8%,并提供制造业约 8.0% 的就业机会,对于安定岛内就业,促进经济繁荣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1.台湾工业是台湾的经济命脉 台湾工业是台湾经济命脉所在,对台湾经济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目前,台湾工业的最大走势特点,就是处于工业结构调整期.即,台湾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正在调整,以及台湾工业内部各大产业结构也处在调整状态.  相似文献   

11.
南朝鲜和台湾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均将电子工业置于优先地位加以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电子工业发展过程中,它们有相似之处,但其侧重点、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各自的优势不同。 一、电子工业发展概况比较 1、两地均起步晚,发展快。南朝鲜和台湾电子工业都是在60年代前后才起步的,但一直受到高度重视。1969年,南朝鲜制订了“电子工业振兴法”,后又于1981年补充修改了“电子工业振兴法”。1979年,台湾通过“电子工业发展法(10年计划)”,并于1980年动手兴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70年代间,南朝鲜和台湾的电子工业已有较快发展,进入80年代  相似文献   

12.
饮料工业是台湾食品工业的支柱之一。40多年来,它的发展异常强劲。从80年代观之,台湾饮料工业总产值,1982年为117.4亿元(新台币,下同)1992年增到373亿元,10年期间翻了3番。从近年情况看,台湾饮料工业也呈现出显著的加速增长,1993年饮料工业总产值为406.6亿元,比1992年的373增长9%,1994年为455.3亿元,又比1993年增长12%。  相似文献   

13.
1. 台湾印刷电路板产业现状 伴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印刷电路板(PCB)工业经过近30年的努力,1997年其总产值和总产量都跃居全球第三位,产量占世界市场的7%.产值由1986年的91亿发展到1997年的957亿,出口值由1978年的960亿美元到1996年的15.4亿美元,占台湾电子产品总出口值的4.3%.预计到2000年时,台湾PCB工业有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台湾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包装要求的日益提高,包装工业得以蓬勃发展。从包装业近3年的进出口资料表明,进出口金额都有显著的成长,进口成长了30%,出口成长了44.3%。特别是近年来,台湾当局也开始重视包装与印刷业的发展,由“工业局”推出“全面提升工业设计六年计划”,“包装工程整合计划”,“成立印刷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等政策,促进了包装工业的大发展,远景可期。 台湾包装机械经过30多年的努力,除了外销东  相似文献   

15.
消费性电子产业是台湾起步最早的电子产业,曾创造过台湾电子工业发展的最佳纪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消费性电子业经营每况愈下。近年来,台湾大力推进消费性电子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家电产业正快步走向了3C(家电产品、信息产品、通讯产品)整合。  相似文献   

16.
1991年1月26日,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郝柏村再度莅临台湾工研院,分别参观了化工、电子、电通、光电、机械、材料和能源资源等研究所,以全面了解岛内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状况.由于当时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不久,军人出身的郝柏村自然对工研院在台湾防务工业的研究现况非常重视,所以当时工研院搬出的展示品除了通讯材料外,还增加了战机引擎齿轮箱、装甲车传动系统、导弹弹体精密铸造等项目.郝柏村指示工研院应以发展世界一流技术为目标,同时加强次微米、环保和航太工业技术,使台湾跃居亚洲四小龙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正>台湾铝工业与日本、韩国相似,缺乏上游采矿、炼铝业(纯铝锭),故铝合金锭炼制业可视为台湾铝工业的上游,铝合金锭炼制可分为两类:一、再生铝合金锭炼制(主要原料为岛内外的废铝,并添加部分纯铝锭稀释);二、铝合金挤型锭炼制(主要原料为进口的纯铝锭及回收废料)。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台湾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成长与稳定并重”,致力于巩固经济基础。从1953年起,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1987年达到10%。物价方面也较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的涨幅低。由于经济成长快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1952年还不及200美元,1986年则已达到3750美元。台湾经济发展大体经历四个时期: 1、恢复时期(1945—1952年)。主要是进行工农业生产建设和交通运输设施的修复。2、进口替代时期(1953—1960年)。在“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策略下,工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平均每年增长幅度:农业为4.5%,工业11.7%,经济成长率平均每年达7.6%。3、发展外向型经济时期(1961—1972年)。由于台湾市场狭小,至50年代末期,若干产品在台湾市场已渐趋饱和。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开拓外地市场,因此在上一时期末。台湾便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投资,拓展国际市场为重点。这个时期,国际经济景气,同时台湾具有低廉工资的竞争优势,出口因而大幅度增加,每年平均出口增  相似文献   

19.
<正>台湾制造业在上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为顺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进行了两次重大的结构性调整。上世纪的50年代,台湾大力发展装备类产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后的70年代,重点发展造船、电子、电讯、机械等装备类工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适时升级。两  相似文献   

20.
<正>台中大渊区幼狮工业区内,正当台湾的各家机床业者正在欢天喜地,满头大汗忙着出货到中国大陆的富士康手机代工厂时,却有一家企业的生产线忙着组装的出口到欧洲意大利、德国与瑞士的精密机床,这些都将用来生产欧洲百年车厂的零配件。这家企业名叫百德机械公司,卖的是台湾价格最贵的机床,闯进以往台湾企业最难打进的欧洲市场。他的老板谢瑞木是台湾精密机械业的一只"孤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