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90年代初以来,作为对农业的一个重要屏障和支持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日益萎缩的尴尬局面。本文着眼从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经济成因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导致目前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根本成因——农业保险自身的外部性、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正是由于农业保险的外部性导致目前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有限”,发展面临日益萎缩的尴尬局面。文章提出了对我国农业保险走出困境、恢复活力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初具规模,但还存在休闲农业规划体系欠完善、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今后昌平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应明确指导思想,明晰发展思路;搞好项目论证,进行科学规划;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特色品牌;加速产业升级,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生态环保,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区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类型的基础上,依据广东省内农业资源、区位和交通、客源等条件,把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布局分为近郊、中远郊及山区三大区域,进一步提出了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五以”、“五性”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梧州市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梧州市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有利因素及制约瓶颈,提出了科学定位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重视发展旅游休闲经济的外部性;提高旅游休闲产业的营销策划水平;重点打造体育、文化和现代生态园旅游休闲新亮点等对策,以促进梧州市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对台湾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路程与前景一片光明,同时,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厚。文章选取以台湾休闲农业为研究主题的专业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近14年来的台湾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台湾休闲农业的旅游发展研究成果丰富,基本上涵盖了从概念、影响、模式等方面。文章着重归纳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从起初的单纯农业到发展成一个成熟的休闲农业产业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休闲农庄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休闲农庄发展模式是对休闲农庄成功实践的概括总结,我省体闲农庄发展初具规模,按区位和功能划分有不同的类型。目前我省休闲农庄发展中存在休闲意识有待培养;统一规划和宏观管理有待加强;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人工化倾向严重;商品意识不强;农庄规模小等问题。比较国内外休闲农庄的发展模式与特点以及不同的分类方法,我省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坚持“实践第一”、“农业主体”等原则,重点开发景区周边、特色村寨、高科技农业基地等。  相似文献   

7.
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本文在"海峡西岸乡村游"的背景下,运用SWOT分析法,对福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为福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张快,效益初显现;优势未用足,劣势需借力;政府忙推动,企业需给力三个现状特征,存在着政府总体发展规划与产业自发发展的不协调;盲目上项目与特色不明、农味不浓、精品不多;经济效益低、正外部性强、缺少补偿机制三大突出问题。为此,河北省应抓住机遇,采取规划先行,企业对接,协调前行;用足优势,借力补短,打造精品;平衡利益,保障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促进全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具有综合性强、兼容性高的特征,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通过梳理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以山西省三个典型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为例,从以企业主导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振兴模式、社区主导的“城乡融合+休闲农业”振兴模式、政府主导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振兴模式等三种模式总结山西省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山西省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农村金融监管是以负外部性的克服为目标,近年来已经逐渐意识到激励性措施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和探索激励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具体实践,农村金融监管思路开始从负外部性的克服向正外部性的激励转变。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在正外部性激励的具体实践中,整体上激励不足,但个别措施存在外部性“过度激励”问题,且对诸监管目标的宏观协调不够。应以“降低门槛、放松准入”为导向完善市场准入激励,以调适创新产品监管为核心强化市场运行激励,以设置有序的法律退出通道为目标形成市场退出激励,以严格限定政府援助条件为切入点约束政府救助激励,进而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从克服负外部性向激励正外部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为中心,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三大旅游主体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改善京津冀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并最终推进京津冀总体的区域旅游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国内养生旅游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向深度方向发展。休闲养生度假取代传统的观光旅游成为旅游消费的新趋势.养生旅游跃升为人们青睐的旅游新热点.国内对于健康养生旅游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在对国内诸多学者关于养生旅游定义研究、养生旅游分类研究进展、养生旅游市场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关于地区养生旅游的定义、养生旅游的管理模式、养生旅游文化、养生旅游的发展层次等方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重点提出“地区养生旅游”的定义。同时,对于养生旅游发展层次、养生旅游管理模式以及养生旅游的市场定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国内养生旅游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休闲农业旅游和老年旅游行为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访问法,对长沙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中老年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提出农村生活怀旧游、疗养健体游、家庭和谐游、农耕特色文化游、乡村特产购物游等对策措施,以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旅游老年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新兴旅游活动的向往与热爱,露营旅游日益成为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的时尚旅游休闲活动,这给正由观光型旅游目的地向观光度假型旅游目的地转型的桂林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露营旅游的概念,介绍了露营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以桂林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分析了桂林露营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露营旅游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体育旅游备受人们青睐。长沙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条件优越,但开发滞后。结合长沙体育旅游资源特点,提出“一体、两翼、三板块”的长沙体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采取非均衡发展与主题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通过有效措施培育体育旅游品牌,可将长沙打造成著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的加快,旅游这种休闲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夕阳人群"催生了旅游的"朝阳产业"。中国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促使大量的老年人外出旅游。老年旅游产品始终是事关老年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迫切要求对国内老年健康旅游市场的开发进行研究。因此,在分析开发老年健康旅游的意义、老年健康旅游产品供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老年健康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休闲旅游最讲究的是轻松愉悦,而休闲尤其是邮轮旅游的便捷性、超娱乐、慢节奏的特征正契合旅游者轻松愉悦的追求,因此邮轮旅游可以纳入休闲旅游产品之中,为烟台市民及至烟台的游客提供一种新的休闲旅游方式。烟台市邮轮旅游发展休闲旅游产品具备了供需方面的发展条件,同时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为邮轮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目前发展邮轮旅游产业存在的竞争、基础设施、部门协调、人才等问题,需要采取发展休闲旅游产品的一系列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选取厦门城区几个典型性调查地点对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本地居民、游客的夜间休闲、旅游意愿与行为进行调查。通过数据整理与分析得出:本地居民夜间休闲活动较活跃;游客夜游活动的意愿较高;出游方式以自发性为主;活动方式主要以传统的餐饮、购物、娱乐为主;活动花费中档偏低,活动时间长短适中,深夜化特征不明显。本地居民喜欢餐饮购物、时尚休闲活动、沙滩夜游等,游客对夜游综合性公园、欣赏民间艺术表演、海上游轮夜游等更感兴趣;年龄、文化、收入程度的差异对夜间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偏好也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带薪休假制度促进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创新发展模式,解决我国旅游增长方式粗放,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实行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将刺激人们的休闲需求,改变人们的休闲方式。从而深刻影响休闲旅游业供给的规模、类型和运行方式,实现供求关系的良性互动,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增长速度、模式与效益的统一,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推动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