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看《善恶论》──与王珏先生商榷陈影观拜读了1995年第四期《经济师》争鸣栏所刊登的王珏先生撰写的《善恶论》,笔者也正如《经济师》同年第7期争鸣栏所刊登刘冬先生撰写的《善恶论读后感》一文中所写的:“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笔者实在赞赏王珏先生对社会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读《我看〈善恶论〉》存疑──请教陈影观先生黄江平拜读了1995年第11期《经济师》所刊登的陈影观先生撰写的《我看〈善恶论〉》,在此之前,笔者尚未看过王珏先生的《善恶论》及刘冬先生的《善恶论读后感》。这里不是对人性论发表见解,而只就陈影观先生的文章(以...  相似文献   

3.
《善恶论》引起争鸣后的思考——就文风问题与陈影观先生商榷伍仑芝王珏先生的《善恶论》发表后,引起了争鸣,其中,陈影观先生的几篇文章我都拜读了,颇有一番感触。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的一次讲话中说,现在的文风问题是不讲文法。王珏在答复陈影观先生的批评文章中,...  相似文献   

4.
应当崇尚什么样的学术争鸣风气──就《我看<我看善恶论>》答王珏先生陈影观王珏先生大作:《我看<我看善恶论>》,笔者是5月20日才间到的,只见满纸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本想一笑置之,不屑回应,但又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因而勉草此文,予以回敬。《史记》在《...  相似文献   

5.
我看《我看〈善恶论〉》──答除影观先生王珏看到陈影观先生的《我看〈善恶论〉》(见本刊1995年第11期),非常高兴。一篇文章发表后,有人看,并且"引起了极大兴趣",此高兴一也;通过商榷,进一步阐明和深化自己的观点,使真理愈辩愈明,此高兴二也。陈先生看...  相似文献   

6.
对王珏、陈影观学术观点争论的点滴看法●佚名自《经济师》1995年第4期发表了王珏先生《善恶论》一文后,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著名文学理论学家刘冬先生写了读后感,高度评价了王文,并提出几点质疑,提出了王文不足之处,刘冬先生的评价可说是王珏先生《善恶...  相似文献   

7.
物价上涨是一种经济现象,原因当然要从经济方面去找。但也不可否认,物价上涨又是一个社会现象,原因也要从社会方面去找。许多现象表明,作为社会方面的精神文明对物价上涨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过去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给抑制物价上涨的工作造成一定的片面性,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为此,特在这里谈一点认识。 1、舆论导向强化了涨价的预期心理。有些媒介为了抢新闻,吸引读者,往往不计社会效果,或抢先报道国家改革计划,或曲解改革方针,或断章取义肢解改革配套措施。如把中央针对  相似文献   

8.
我的回答——与王珏诸位先生商榷●陈影观拙作《应当崇尚什么样的学术争鸣风气》(此题目是编者为笔者改的)在1996年第8期《经济师》杂志发表后,曾受到好几篇文章的批评,同时,笔者对《我看〈我看善恶论〉》一文的意见,也还有言犹未尽之处,因乃下决心再草此文。...  相似文献   

9.
善恶论     
关于人性的问题,曾是研究领域的一个“禁区”。其实,先辈哲人早有论述。孔子有“性善论”;苟子有“性恶论”。然其时距今已两千数百余年矣。王珏先生的近作《善恶论》不拘怩于先辈哲人的论迷,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多方面广开思路,力求推陈出新,其中良莠,请读者辨折。望有争鸣之作以续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是一种非均衡价格。拙著《李嘉图难题的再解决》对李嘉图第二难题的再解决,就是从马克思的生产价格作为非均衡价格与社会再生产矛盾出发的。刘文,即《论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对李嘉图第二难题的解决——兼与史哉书教授商榷》,除了采取"稻草人"战术批评作者的观点外,更重要的是,他在不自觉中,事实上是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点出发的。  相似文献   

11.
刘冬 《经济师》1995,(7):14-14
《善恶论》读后感刘冬刘冬1992年生,幼读私塾,后转学校。1939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194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在敌后淮海根据地工作,从缮写员到编辑、记者、总编辑等。全国解放后,调苏北,历任报纸编辑部主任、电台副台长、淮北监特委宣传部长、江苏工业...  相似文献   

12.
各抒己见     
各抒己见读《我看善恶论》有感肖飞银几天前,看了一则《认字》的笑话,说的是艾子偕学生执子和通子出游,在途中艾子口渴,命执子去讨水喝。执子到一农家,向一老人讨水,老人正在看书,指着书中的"真"字,对执子说,"你能认出这个字,我就给你茶水喝。"执子说:"这...  相似文献   

13.
从1922年12月23日到1923年2月9日,列宁由于健康原因,口授了五篇关于当时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文章即列宁的“政治遗嘱”。《论合作制》是其中之一。 在《论合作制》一文中,列宁总结已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 什么是两级分配?两级分配论的观点是蒋一苇同志在1979年7月14日《工人日报》上发表的《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中提出来的,我认为,两级按劳分配是否应从这方面理解: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理,即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正好领回它给予社会的一切;从企业来说,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既然是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20,(1)
陈勇勤于2005年发表的"从文化与价值关系上思考价格问题(副标题:对《价格论》一书主要观点的质疑)"一文中,质疑很到位很准,直指《价格论》一书中固有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书中对价值是何物这个问题游离不定,一方面继承经典的价值是实体的理念,一方面又从科学角度定义价值是一种量,这显然是一种冲突;另一方面,陈勇勤的质疑中也存在一些误读,这种误读体现为新旧分配理念间的冲突。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人性假设的历史考察 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主张人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那是人为的结果;后来,哲学家王安石又说:“性生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明确提出:人之初,无善恶,人的善恶是从情而来的,是后天(环境)习染而成的.这是一种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我们理解,后天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对于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资本的二重性》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志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矛盾二重性的分析方法对资本所具有的二重性的探讨基础上编写的,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论作。该书第一章从哲学的视角,特别是从辩证法中方法论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社会、人类及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等都具有二重性的思想和分析方法,为论证资本的二重性在理论和方法上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以资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二重作用,重新理解资本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资本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第四章对资本的经济形态进行理论探讨,目…  相似文献   

18.
一年来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一年来,经济学界对于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的讨论,是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开展的。《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发表的孙冶方《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即生产关系的内涵,提出了不同意见,揭开了这次讨论的序幕。除《经济研究》陆续发表了十五篇文章外,国内不少刊物,也相继发表文章,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是环绕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的。一是从  相似文献   

19.
一、从《公民本位论》谈起我们知道,工人与国家、工人与企业的关系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在理论上也至今没有作出明确而透彻的阐述。这种关系的混乱或模糊及其与各种改革思路的不协调,是各种方案在实践中的一大障僻,而且是有关方案本身具有内在矛盾的原因所在。《经济研究》1989年第7期发表了张展新等同志的《公民本位论》(以下简称张文)一文,表明我国的经济改革理论在这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我完全赞同张文对我国到目前为止的  相似文献   

20.
由滕有正、刘钟龄等编著的《环境经济探索:机制与政策》(以下简称《探索》)一书,可以说是从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视角对环境保护问题给予了新的考虑。该书是一项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李继侗生态与环境科学论丛”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基金的资助,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探索》一书从阐述环境、资源、外部性、公共物品等环境经济学范畴的相互关系入手,说明环境资源配置理论的历史发展,重点分析政府调控、市场机制、社会制衡等调节机制作用于环境资源配置的优劣及其原因,分析法律、行政、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