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欲望真空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曾以其思想的独特,艺术的新颖横空出世,而后陆续有学者关注这个经典文本,不断加以个性化的阐释。笔者试图从女主人公莎菲自我拯救的角度出发探究这种拯救的意义。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阐释:对莎菲肉体和精神困境的审视;莎菲对凌吉士身体的欲望化想象;欲望真空。对凌吉士身体的欲望化想象不能真正拯救在爱情上追求灵肉一致的莎菲,莎菲只能在此种欲望真空地带欣赏一段时间的奇幻美景,欲望化的想象终究要回归现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经济理论界欲望分析的现状出发,在论述了欲望分析的理论研究地位及其趋势的基础上,进而对欲望的基本含义、基本性质进行了探讨,说明了认识欲望的基本性质对于经济理论分析与引导消费者正确、科学消费以及生产者通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兄弟》,仍然继续保持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运用他一贯的残酷与血腥的死亡叙述视角以及汪洋恣肆的暴力话语,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重塑了一段让人恐惧、不安甚至绝望的历史,透视了在新的时代下人们对欲望的追求与挥霍。作家对欲望的叙述同时与其自身叙述的欲望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失控而不失真的图卷。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领域中的身体化潮流及欲望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领域的身体与欲望想象,既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扩张过程的一个符号,也是本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塑造的身体和欲望的历史;既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文化一体化企图,也是本土社会对外来文化的适应。本文从性别文化研究的视野出发,考察当下大众文化领域的身体与欲望想象。  相似文献   

5.
欲望     
一位心理学教授带着学生就人们对金钱的欲望进行调查。一天,他们来到街上,正好看到向过往的行人要钱的乞丐,就确定他为调查对象,他们对乞丐提出明确要求:对提  相似文献   

6.
广告是现代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广告的魅力,除了与其所处的“后工业化社会”化语境密不可分,更源自于它是人类的欲望载体和符号性转换,而且它深深触及到人类的原始生存欲望。正是在对欲望进行编码的过程中,广告成了主宰人类的新上帝。  相似文献   

7.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反复出现的"绿光"是人人都在热衷追逐的美国梦的象征,它是一种梦幻,也是一种欲望,而对盖茨比来说,则是一种信念——期待与昔日恋人黛西重温旧梦的执著,认定爱情坚贞不渝的天真。而他忽略了,他所坚信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令人神魂颠倒的像一个在半空飘荡的色彩斑斓的大气球"——"美国梦"之上的。虽然有着无数追寻着相同"美国梦"的同类,但是却各自自私着、贪婪着、孤独着。这将注定了在这个狂乱的时代里,他只是个孤独的"寻梦人"。而这正是盖茨比悲剧人生的真正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看来,休闲带来享受、幸福和怡乐,是目的向善、个人自愿、理性自觉的美德,是"成为人"的过程。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拥有闲暇,却迷失自我,纵身金钱,享受荣华、物欲,精神空虚、无聊,麻木不仁;盖茨比以宴会营造休闲,幻想以此与黛西旧梦重温,就其爱情理想而言,具有执著、忠诚、富于责任感的精神向度,然而呈现更多的是外在的、物化的欲望性游乐,与个体成就自身的美德存在距离。  相似文献   

9.
"欲望"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杠杆",在新时期文学中已经占有了自己的位置并得到了充足的展示.本文意在通过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历史欲望叙事、女性(权)主义欲望叙事和暴力欲望叙事的辩证分析,揭示其内核、弊端和现实效应.  相似文献   

10.
赵媛 《全国商情》2011,(10):68-68
一个用了10年雕牌洗洁精的家庭主妇。突然有一天被人敲开家门,对方向其介绍一种新品牌的洗洁精。她被说服购买的可能性有多大?成为这个新品牌洗洁精的忠诚消费者的几率有多大?这是营销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如何才能点燃客户的购买欲望?  相似文献   

11.
论文在对拉康欲望与镜像理论的简单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媒介与人的欲望及需求的关系,试图表明在当代社会中媒介起着镜像的作用,承载着心像与完形的形象,成为受众认同的目标,通过完形和心像的诱捕力使受众产生特定的欲望,进而付出行动,而这种行动通常是为精英阶级统治服务的,维护了阶级间的剥削,维持着现状的运行。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经济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商品的竞争,商品的竞争其实就是广告的竞争。本文旨在从广告作为技术性的存在出发,论述广告中欲望的生成,以及欲望如何进一步促进消费来实现广告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逐步开放和现代性思潮的日益扩展,欲望叙事获得越来越多的表征空间。基于此,商界小说的权力欲望叙事一方面着力描摹"权力崇拜"世相,展现权力追逐的"夷平性"——就像金钱可以以低俗为标准"夷平"低俗和高贵一样;另一方面敏锐刻画权钱交易带来的人性扭曲与异化,在揭示"官商合谋"的权力腐败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滋生这种现象的文化土壤,警示真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构建的艰巨性,凸显出较强的文化批判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危机表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从本质上探究,生态危机导源于人性中欲望的复归和释放,是"欲望支配世界"的现代性后果。因此,透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要将"欲望"纳入历史的通道,作为考量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依据。近代主体性哲学构建了一个由"征服自然的欲望"、"追求财富的欲望"和"过度消费的欲望"内在勾连的逻辑框架,并构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三个向度。因而,消费只是生态危机的表象,并不是其根源。消解由欲望高度张扬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需要建立伦理规制,从思想意识上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收入财富消费欲望———我国人均收入回顾与展望韩椿我国人均收入知多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人均储蓄存款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405元上升到5044元,年均增长160%;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16.
简评《欲望号街车》多元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的应用是<欲望号街车>中重要的戏剧呈现手法,剧中的意象即层出不穷,俯拾即是,往往小小一件不起眼的物品,却是作者匠心独运,能折射主题的光辉.种种意象,很堪玩味,不仅拓展了该剧的意义空间,也使剧本的解读和研析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本文尝试着对<欲望号街车>中的频繁出现的多元意象做一归纳,并阐释其深刻的内蕴.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即人际意义的评价系统来分析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的第四幕和第七幕,旨在提供一个解读和欣赏《欲望号街车》更为细致和精准的参考,从而也说明女主人公的性格和该戏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解读《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通过分析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榆树下的欲望》,剖析几位主要人物的人性,从而展示奥尼尔特有的悲剧观及宿命论。  相似文献   

19.
修辞性叙事理论重在考查作者、文本、读者等的相互关系及其修辞效果。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一方面缩短叙述距离,使读者对主人公盖茨比产生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他又拉长叙述距离,使读者对主人公进行审视和批评。作者通过对叙述距离的合理控制,使读者产生多维度阅读反应,取得预期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0.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上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和古希腊戏剧神话及尼采的悲剧艺术观对他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