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需求和供给一直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进步。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金融风险制度管理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在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进程中,应创造有利于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的宏观金融制度环境、完善微观金融主体的风险管理体制、正确处理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的关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制度分析金融风险管理,通过考察基本的经济制度、制度创新的成本、金融资源的稀缺程度、金融技术进步态势等制约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因素,可以看到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需求和供给一直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并严重阻碍了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进步。在未来金融风险管理的进程中,应创造有利于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的宏观金融制度环境,完善微观金融主体的风险管理体制,正确处理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的关系,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引入新的金融资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世界金融市场频繁出现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不得不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改善,在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中,虽然理财服务对象开始逐渐扩大,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如对金融风险管理没有一个好的认识、金融管理操作人员水平较低等,导致金融创新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因此本文就给予金融创新的金融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金融风险管理不同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和微观金融风险管理,其是具有区域性的中观金融风险管理.区域金融风险管理对象包括总体性因素和个体性因素两方面;管理主体包括中央和区域两级金融监管部门;管理目标包括对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总体性因素进行管理的宏观目标,和对区域内金融运行进行管理的微观目标两个方面.中央和区域两级金融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5.
供应链金融适应了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能够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拓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本文从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评估、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上对国内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还远未见底,深化宏观金融风险研究对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宏观金融风险进行概念辨析,寻找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探求相关金融变量的作用机制,对金融预警监测方法进行评介和比较分析,试图为调控和管理金融风险提供新思路和新判据。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新时期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规范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病毒传播风险问题和操作安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简单概述,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的有效性策略,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为维护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助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带动了金融业向新的阶段迈进。作为左右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金融活动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金融业的高速发展也给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的监控带来更大的困难。如何有效监管、规避风险,抵抗经济打击,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首先介绍金融风险的概念,然后就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做简要的介绍,最后为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对于指导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有重要意义,也促进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当前,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机制不完善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次贷危机以来,国际金融风险蔓延的趋势加剧,这使得参照国际先进的金融系统的规则与标准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新旧巴塞尔协议的分析,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对制定拥有中国特色的金融风险管理标准及监管体系提出了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市场深度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业的热点议题。商业银行是改革和创新的排头兵,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金融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创新的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对金融、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风险是天生的一对,在金融产品创新带来逐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能忽视的相关金融风险。本文正是从这一难点出发,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金融风险的成因和表现,并提出了金融产品创新中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11.
朱云飞  安静 《财政科学》2021,(3):121-129
近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公共风险,河北财政通过减收、增支、加债等方式,有效防控了公共风险的暴发,全省财政经济运行整体平稳,但也导致财政自身风险的累积,体现在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后劲不足、财政支出保障难度逐步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有隐患、其他领域风险趋向财政转移等.防控地方财政经济运行风险,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财源建设,推动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调整支出方向,确保地方财政平稳运行;完善管理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体制改革,消除财政风险转移隐患.  相似文献   

12.
Intelligent finance represents a new direction recently emerging from the confluence of several distinct disciplines in financial market analysis, investing and trading, removing any historical or artificial barrier between them. It is conceived as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predictive, dynamic and strategic analysis of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towards a un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finance and professional finance. A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t is a quest for absolute positive and non-trivial returns in investing and trading by exploiting 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financial markets from all general perspectives, drawing ideas, theories, models and techniques from many related academic disciplines, such as ma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academic finance, financial mathematics, econophysics, behavioural finance and computational finance, and from professional schools of thought, such as macrowave investing, trend following, fundamental analysis, technical analysis, mind analysis, active speculation, etc. In terms of risk management, intelligent finance is expected to minimize the very last risk—the incompleteness of an investing or trading method or system.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telligent finance consists of four major components: financial information fusion, multilevel stochastic dynamic process models, active portfolio and total 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strategic analysis. We first provide the background from which intelligent finance has recently emerged as a new direction in finance research and industry, and then provide a brief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financial markets since Bachelier. After these background discussions, we clarify th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of intelligent finance.  相似文献   

13.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规模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非正规金融事实上一直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本文对国内非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两种概念进行了必要区分,并指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进程是由原先的社会属性向经济属性、关系型信用向准契约型信用转变的过程.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最终演变方向与政府政策选择有着密切联系,政府应该有效地整合农村非正规金融资源,将其纳入到正式制度的调节范围,使其最终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态,为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本文基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理论详细阐述了家庭金融资产面临的三大困境:信息有限性、金融素养有限性和金融接触有限性,得出数字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正向推动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基于此,提出持续推进数字金融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居民的金融素养和加强数字化信息的监管,以期进一步优化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15.
普惠金融与创业:“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李俊成 《金融研究》2020,475(1):69-8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本文考察了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创业具备显著的增进效应。考虑多种模型设定、不同自变量和因变量度量方式以及内生性问题讨论的稳健性检验均不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普惠金融并没有通过缓解家庭资金约束来促进创业,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增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居民金融能力的提升。随后,本文实证检验了金融教育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随着金融教育的普及,普惠金融发展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将加强。区分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可以发现,金融教育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提高金融服务使用度对创业的增进效应实现的。本文的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金融发展,实现金融广化更有助于居民创业精神的激发。  相似文献   

16.
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金融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与推动力量 ,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先决条件。但我国现行金融制度的缺陷加大了中国金融业内在的不稳定性 ,金融发展中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倾向及其粗放式经营所导致的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削弱了金融发展的稳定性 ,金融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也对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现实国内外的金融发展格局下中国金融必须坚持走稳健发展之路 ,需要通过金融的稳健发展促进并保持经济的稳健发展。为此需要以金融创新为金融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以调整金融结构为近期重点 ,增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稳定性 ,同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消除金融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自组织理论视角来分析演化机制,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的自组织过程和自组织趋向。研究表明,区域金融发展自组织过程是以区域人文地理为背景,金融在社会经济系统演化选择中的历史变迁过程;区域金融发展自组织趋向是经济发展引导下的在集中和扩散金融资源、参与地方风险管理和定价以及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增强服务功能;江苏金融发展对此做了极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系统梳理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构建方差分析模型实证检验监管政策的影响得出:首先,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但未能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其次,监管政策显著降低了互联网贷款利率和提高了互联网贷款规模,有力提高了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对金融的现实需求,金融供给却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县域经济主体的经济素质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生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深化金融在县域经济的作用要尽快建立健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和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20.
越南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需要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贸易投资,并承接大量的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金融需求日益旺盛,金融市场却并未同步跟进,金融供给存在较大缺口。本文从越南资金供给和金融服务供给的现状分析出发,结合这些过程中越南面临的巨大的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缺口,提出以拓宽政策性金融服务领域、构建区域内跨国金融体系、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等方式促进越南金融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