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铁路客运站售票窗口及自动售票机设置优化能有效提高售票效率。以沪杭高铁嘉兴南站为例,结合铁路现有客票销售模式及票种结构特点,分析车站的客流分布规律和售票系统人机配置,应用排队理论和建模方法,探讨车站售票窗口和自动售票机设置优化问题,以提高售票效率和减少旅客购票时间,缓解大客流对车站售票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旅客发送量的逐年增加和售票方式的改变,广深城际铁路客运站自动售票机的配置优化十分重要。通过分析目前广深城际铁路客运站自动售票机的运用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用排队论方法建立广深城际铁路客运站所需的自动售票机台数计算模型,根据广深城际铁路的客流情况确定旅客的到站强度,并对各城际铁路客运站的自动售票机数量进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3.
德国铁路客运公司分为长途客运公司和短途客运公司,总部设在法兰克福,共设4个职能部门:财务/监督、市场/营销、人事、生产/技术。客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开行多种形式的旅客列车,并制定有不同的客票价格和优惠政策。除传统的车站售票外,客运公司采取和旅行社合作售票、委托代售、自动售票机、网上订票、电话订票、车上自动售票机和车上售票等多种售票方式。在对客流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客车开行方案模拟系统,设计出符合旅客运输需求并实现运能与运量最佳匹配的客车开行方案。  相似文献   

4.
传统铁路车票与乘车人没有关联关系,为了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水平,迫切需要在铁路客票系统中建立实名制规则。在阐述铁路客票系统实名制规则应用设计总体架构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铁路客票系统实名制应用功能结构,通过快速识读各类身份证件、身份隐私信息加密处理、数据验证服务集群处理、铁路客票系统实名制规则应用等服务支撑,更好地解决身份信息采集,身份信息真实性、有效性验证,实名制数据汇集,以及实名制车票发售、变更、验票和检票全流程验证服务等功能,从而解决了票证一致性问题,有效缓解铁路旅客运输组织压力。  相似文献   

5.
客运专线“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大大降低了旅客的候车时间,站房的主要功能转变为客流的“通过”与“换乘”.传统的最高聚集人数法已经不能满足客运专线车站设计的要求,需要结合高峰小时客流量指标对客站规模及售票机、检票机等相关设备数量进行设计.在对客运专线车站旅客候车时间分布拟合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峰小时客流量的概率统计法计算模型,以岳阳东站为例进行验证,表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群快速发展,城市间人员交流密切频繁,城际铁路成为城际间旅客的重要出行方式。合理的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可以提高城际铁路的竞争力,提升城际铁路的分担率。分析停站方案相关的运营收益和旅客出行成本,以铁路运营收益最大和旅客出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以车站服务频率、设备能力、列车停站次数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的多目标混合0-1规划模型,运用理想点法和遗传算法求解。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可以优化得到铁路运营收益和旅客出行成本均较优的停站方案。  相似文献   

7.
改进铁路售检票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铁路售检票工作速度慢,技术落后,假票屡禁不止,使铁路蒙受经济损失;旅客购票现金结算方式落后,给铁路、旅客均带来不便。故应采用先进技术,改进售检票系统设备和购票资金结算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针对铁路客票的现状,对无纸化客票的可行制式进行设计,在比较分析无纸化客票制式的前提下,提出以手机电子条码票为主、第2代身份证为辅的无纸化客票制式,并对其进行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可行性分析,最后对其系统架构及应用流程进行概念性设计,为提高售检票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老铁路客票系统是中老铁路高质量开通的重要保障,是我国铁路信息化技术“走出去”的标志性工程。基于对老挝客票业务需求、我国既有铁路客票系统现状、OSJD国际列车客票应用现状、UIC国际联运应用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构建中老铁路客票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关键技术解决方案,深入研究老挝境内和跨境业务组织管理方式、交易、支付服务特点、车票票制、系统体系结构及接口标准支撑等方面,设计多中心架构模式,研究网络、数据存储、终端服务等专项技术,实现适用于老挝境内和跨境旅客运输的中老铁路客票系统,支撑中老铁路多席位组织模式、多语言切换、多币种支付等特有需求,为中老铁路旅客运输提供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撑,也为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铁路联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及深惠城际铁路基本情况,梳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城际铁路2种轨道交通制式下列车折返模式,调研装备CTCS2+ATO列控系统的城际铁路的情况,发现列车在车站进行折返作业一般由人工完成,存在耗时长、效率低、操作繁琐等问题。通过分析深惠城际铁路的实际需求,从车辆和设备改造、优化作业流程等角度,提出具体的CTCS2+ATO列控系统自动折返实施方案设计,方案主要是对动车组、车载设备、调度集中(CTC)、列控中心(TCC)、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等进行一定的修改,并设计一套折返作业流程。研究设计的自动折返方案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以提高列车折返作业效率,增加动车组运用周转率,实现运营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铁路新线开通运营后,局部铁路网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因此有必要对平行线路的旅客列车运行调整问题进行研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3个方面选取指标,通过有关量化计算,对旅客列车运行径路的可选方案进行比较,得到列车最优运行径路,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各方案的比选过程,为调整列车开行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速铁路开展快捷货物运输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轻型化、小批量、多批次的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增长迅速,快速铁路网建设为铁路开展快捷货物运输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阐述高速铁路开展快捷货物运输的必要性,从铁路线路、机车车辆、装卸设施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高速铁路开展快捷货物运输的可行性,提出应尽快开展相关问题研究,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蓝烟铁路的地理位置、线路状况及运输市场的竞争,指出该线旅客列车提速的必要性;根据条件与总体规划,分析了该线提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运输方式服务效用的相关分析,阐述运输方式服务效用与区域旅游业的相互关系,在改进经济潜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模型,并以武广高速铁路为例,测算长沙市引入(不引入)客运专线对旅游业发展潜力的影响,说明客运专线的引入,提高了区域整体运输方式综合服务效用,使区域旅游业整体进入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合肥—福州铁路沿线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认为沿线地区旅游、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而通道内地方货运需求和通过货流量相对较小。通过分析货运需求和相邻线路能力,提出沿线区域的货运需求可以通过区域路网的合理分工解决,相邻线路能力能够满足区域货运发展需求。分析表明,合肥—福州铁路由于货运需求较小,应主要作为客运通道,而不必要兼顾货运功能。  相似文献   

16.
死刑的存废问题是世界刑法学界 2 0 0余年的一个争论焦点。如果说我国的死刑已经历了从产生到广泛适用、限制适用的漫长过程 ,那么目前我国已具备严格限制死刑的经济、思想和社会条件 ,应该步入严格限制死刑乃至最终废除死刑的阶段。严格限制死刑虽然可以从立法、司法及文化等多方面入手 ,但笔者认为实际唯一有价值的、可操作的层面就是构建取消死刑立即执行方式的严格限制死刑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关于既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国内外市郊铁路的发展,提出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特征差异。在分析我国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快市郊铁路发展、实现城市和铁路"双赢"及铁路网资源条件等角度,提出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既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的主要形式,阐述了既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的基本条件和城市开行市郊列车规划。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二十公”会议精神对公安机关监督工作提出的要求为出发点,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公安机关监督工作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当前公安机关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难点,提出了对新时期公安机关监督工作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节点的物流选址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物流节点选址是在一个具有若干需求点的经济区域内选择一个地址设置物流点的规划过程。物流节点的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到该物流系统的服务成本及服务范围,因此物流节点的选址是物流系统规划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多物流节点的选址问题,可利用鲍摩-瓦尔夫模型求解,通过举例对模型的运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陈林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34(10):12-14,19
兰新线是我国西北地区铁路物资进出疆的惟一通道,兰新铁路通道的畅通对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目前,兰新线运输压力不断增加,通过分析乌西站接车困难的原因和制约安北分界口上行交车的因素,提出加强兰新线运输组织,强化乌西站作业组织,提高安北口上行交车兑现率等建议,以确保兰新线运输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