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分别构建了Logit选择模型和PSM倾向性匹配模型,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政策对农民工流动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对于"推"动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正向影响;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产生了"拉回效应",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水平相对较高,社会保障对促进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返乡农民工是助推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本文将道路修建作为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表征,实证考察了外出务工经历对返乡农民工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经历显著提高了返乡农民工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相比于未外出的留守村民,返乡农民工更愿意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长期返乡农民工、返乡五年以上的农民工和主动返乡农民工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更强。治理机制分析发现,外出务工经历能够通过强化返乡农民工对村庄的生活依赖提升其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但也会通过弱化他们对村庄的农业生产依赖降低其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配置更好的村庄,外出务工经历能够对返乡农民工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发挥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返乡行为及其就业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的返乡行为以及返乡之后的就业分化现象,得出以下主要结论:35.88%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永久性返乡、重新进入农业、处于失业、雇员和自我雇佣等就业状况的返乡农民工比例分别为45.97%、13.26%、24%、16.76%。基于Logit和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计量检验显示,男性、40岁以上、较高的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口抚养比将导致农民工返乡的概率显著上升,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民工返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男性返乡者失业的可能性显著较低;随着受教育水平、个人能力的提高,返乡农民工处于失业、雇员和自我雇佣等状况的概率也显著上升;而村庄特征和相关的外出务工经历也对就业分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一现象将对我国农村社区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作为农村主要医疗卫生政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不例外。本文以劳动力流动为主要变量,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从农村外出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为:外出人口由于制度设计问题导致保障程度不足;而留守人口则由于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保障程度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因此,建议我国政府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对政策设计进行调整,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对1019位返乡农民工及其家庭的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考察了返乡农民工的家庭收入结构和创业选择,并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和创业意愿的因素。结果显示,外出务工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返乡农民工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返回,经营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家庭经济状况、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个人信仰和生产积极性对返乡农民工家庭的创业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而那些有着共产主义信仰、外出务工时从事加工制造业和个体经营、参加过技能培训、交际能力强的返乡农民工,其创业意愿更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西部地区289个自然村有外出务工家庭和无外出务工家庭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以文化程度较高的已婚青壮年男性为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2003~2007年全国性大规模跟踪调查数据,本文使用Heckman模型研究了健康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为了解决横截面数据分析中健康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上一时期的健康状况作为下一时期外出务工劳动供给时间的解释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状况不佳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劳动供给时间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健康投资,提高农民工的身体健康水平,有利于增加其外出务工劳动供给和提高其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理论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对比分析新农合和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锁定效应的关系。本文发现,新农保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降低了56.82%,使得农村劳动力跨乡镇流动的概率降低了58.04%。新农保对青年和盛年劳动力的锁定效应强于老年劳动力。参加新农保的本地农民工流动到外地成为外出农民工的概率降低了34.03%。此外,对未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劳动力而言,新农合对其流动性依然产生一定的锁定效应,但参加新农保后,新农合的锁定效应几乎被新农保完全替代。本文研究表明,在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趋势下,调整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非携带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调查数据和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做职业农民的意愿进行了考察,并对影响其意愿的个体特征和外出务工特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8.6%的新生代农民工有返乡做职业农民的意愿;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对其职业农民意愿选择影响整体不明显,只有性别因素影响显著;从外出务工特征看,职业类别、收入、城市社会关系网、流动迁移模式均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做职业农民意愿相关,具体而言,务工职业层次和职业声望低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做职业农民的比例相对较高,务工收入水平越低者返乡做职业农民的意愿越强,在城市业缘关系和朋友关系广者倾向留城发展,举家外出务工者更倾向留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失业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t模型对四川省返乡农民工继续外出务工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返乡农民工的年龄、性别、外出务工时间以及与企业签订合同的状况对其选择继续外出务工的概率有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大规模的跟踪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研究了健康与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相互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在国内务工的农民工,初始健康状况较好没有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出国务工的概率,但这一结果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出国务工经历则显著降低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出国务工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较好与国内务工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较好的机会比的OR值仅为0.764。因此,应该加强对我国出国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教育,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其出国务工收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总体上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家庭成员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男性劳动力外出可显著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而女性劳动力外出则显著降低了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迭代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其汇款对中国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出务工对农户家庭农业经营收入、非农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汇款只能部分补偿外出务工对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考虑到农村劳动力外出前后家庭规模的变化,劳动力外出务工仍对农户留守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产生了正向影响。当前,在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的同时,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输出地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上饶市是人力资源大市,常住人口648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142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岁末年初的返乡农民工多达11万人。面对突然而来的大量返乡农民工,我们深入调研,积极应对,主动引导,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探索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途径和办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江苏省金湖县92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Logit模型和排序Logit模型,讨论了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是否外出务工、是否正规就业和外出务工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规教育水平和长期培训共同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机会,而技能培训则决定了外出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并且技能培训对正规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在正规教育不足的情况下,农户通过投资技能培训也能获得较高的回报。具体而言,技能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和工资水平,且长期培训较短期培训作用更大,但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拥有技术职称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村劳动力,其正规就业的概率越大,且其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就业及外出务工意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2009年初对2036名河南省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采用logit模型对失业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约1/3的农民工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返乡,在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打工的农民工受影响最严重,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纺织及建筑行业农民工受影响最深,大龄、男性或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受影响较重;在失业返乡农民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因素中,年龄、是否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家庭人口数及对生活担忧程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外出打工人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具有非线性的影响,性别、婚姻及是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江曲省上饶市是人力资源大市,常住人口648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142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岁末年初的返乡农民工多达11万人.面对突然而来的大量返乡农民工,我们深入调研,积极应对,主动引导,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探索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途径和办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利用迁移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因素影响劳动力外出可能性的16个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34000户样本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灌南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促进富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08年,全县有近27万农民外出务工,占全县总人口36%,就地转移近3万人.2007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农民工"返乡潮"现象.目前,全县返乡农民工约3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11.5%,其中金融危机影响返乡1.2万人,占返乡人数的40%.对此,灌南县因势利导,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金融危机对本县务工农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7年福建省农村家庭及其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有显著的影响,年轻夫妇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较高,成长中的核心随着家庭户主的年龄逐步增大,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几率在减少。对于成熟的核心家庭,子女已经成为劳动力,子女外出务工的几率增大,因而整个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又增大,而扩大家庭正好处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