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鹏 《中国外资》2008,(8):156-157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进出口贸易额不断的上升,信用证在我国的对外经贸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进口商却利用信用证软条款进行诈骗,给出口商和银行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对信用证软条款进行识别,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叶祝华 《新金融》1995,(12):30-31
近几年来,金融诈骗活动猖獗,方式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高明,从初期伪造假票据、假信用证诈骗发展到以真信用证为诱饵,通过开列“软条款”进行欺诈,使国内不少企业受骗上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教训是深刻的。 那么,什么是“软条款”信用证呢?简单地说,“软条款”(Soft Clause)信用证就是开证申请人利用信用证这一银行信用工具,在证内开列一些灵活的、不明朗和不确定的,甚至受益人无法履行的条款,其主动权掌握在开证人手中,使受益人不能把握和控制,处于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绝大多数国际货物买卖都采用信用证方式付款。信用证是最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因有银行信用的作用,使买卖双方免去了互不信任的顾虑。但是由于在信用证付款方式下,双方买卖的实际上是单据而非货物本身,就使得一些不法商人有机可乘,信用证诈骗案件屡屡发生。只有进行深入的资信调查,规范业务操作,依靠法律,才能有效防范信用证欺诈。  相似文献   

4.
信用证结算是依据银行信用进行的,但是由于信用证制度本身的局限性给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造成了可乘之机,以致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不但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还会严重动摇信用证的功能。本文对信用证欺诈的概念、原因、表现形式和法律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期看到多起以假进口套开远期信用证进行融资,或境内外勾结以空证打包放款、或伪造单证、利用开立“软条款”信用证(又称“陷阱”条款)等非法融资,诈骗违法行为的报道,经思考,特向有关部门建议:  相似文献   

6.
浅谈信用证结算方式中的诈骗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琳 《福建金融》2002,(5):20-21
近年来,利用信用证诈骗的案件呈增多之势,如何有效地制止信用证项下诈骗的产生一直是国际金融界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我国信用证结算方式中的诈骗行为,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煤炭交易时有信用证诈骗的情况发生,这里就煤炭交易出现信用证诈骗的原因及情况进行了阐述,可以提醒人们在从事信用证交易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由于信用证诈骗给企业和个人造成损失,从而推动市场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8.
齐海涛  黄春梅 《中国外资》2010,(18):206-206
煤炭交易时有信用证诈骗的情况发生,这里就煤炭交易出现信用证诈骗的原因及情况进行了阐述,可以提醒人们在从事信用证交易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由于信用证诈骗给企业和个人造成损失,从而推动市场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9.
王燕 《中国外汇》2007,(6):48-49
业务探讨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贸易活动中出现了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货款(俗称"三角债");经济诈骗案件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严重等现象。传统的国内贸易结算方式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借鉴国际信用证运作模式的国内信用证应运而生。由于国内信用证的"中国特色",银行风险远大于国际信用证。  相似文献   

10.
杨玲  江建华 《武汉金融》2001,(12):58-59
信用证付款方式是国际结算中使用较多也相对较安全的一种支付方式,但是也存在一些漏洞。信用证诈骗作为一种新的金融犯罪有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进出口企业的足够重视,以切实防范这种金融风险。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信用证交易中的现行规则与程式给信用证欺诈行为提供了可利用的间隙,因此,需要对信用证制度的基石与支柱的独立抽象性原则规定一些合理例外,以堵塞现有信用证交易制度中的漏洞,防止信用证诈骗势头的蔓延。  相似文献   

12.
高建云 《时代金融》2007,(4X):52-54
<正>金融诈骗,是指行为人非法集资、贷款或进行金融票据、政府债券、信用证、信用卡和保险等诈骗活动,数额较大,侵害国家、法人或公民的财产权益,破坏国家金融秩序的行为。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诈骗案令国内的金融机构谈虎色变,犯罪分子所设置下的金融陷阱显示出的智能化、隐蔽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更使金融机构防不胜防。金融陷阱不仅给“金融之舟”乘风破浪向前挺进平添了重重“暗礁”,  相似文献   

13.
信用证交易中的现行规则与程式给信用证欺诈行为提供了可利用的间隙,因此。需要对信用证制度的基石与支柱的独立抽象性原则规定一些合理例外,以堵塞现有信用证交易制度中的漏洞,防止信用证诈骗势头的蔓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汇》2013,(6):36-39
规定或不规定背批条款,受益人的诈骗风险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信用证是国际贸易重要的支付和融资工具,但由于信用证自身操作的复杂性和游离于基础合同的独立性,使用中增加了其风险防范及控制的难度。UCP600实施后,为了推进信用证在全球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一、当前金融诈骗的特点(一)骗术翻新,种类增多。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诈骗的方式由涂改存单,伪造银行汇票,盗用单位、企业帐户等发展到利用各种银行票据行骗,伪造或使用过期失效的信用证,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以引资为饵骗取银行文书,伪造国家部委文件或银行文书,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骗取银行贷款、充当中介人假借社会集资、融资活动行骗。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证业务是国际贸易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结算方式 ,对买卖双方而言银行信用代替了商业信用 ,更具保障性 ,因而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但近年来 ,境内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用证诈骗银行资金的事件屡有发生 ,个别行因对进口信用证业务风险控制不当 ,造成信用证项下的垫款增多等 ,严重威胁农行的资金安全。同时也使进口信用证结算方式在银行心目中大打折扣 ,有的分行甚至谈“证”色变。为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进出口信用证非法融资、诈骗 ,确保我行资金安全 ,保障我行国际业务健康发展 ,必须加强对进口信用证业务的风险防范。以下笔者着…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通过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诈骗银行资金的案件在我国各商业银行时有发生,且有增长趋势.这些案件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诈骗分子手法隐蔽,或与银行内部人员相互勾结等因素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内部管理薄弱,给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对近几年审计发现的金融诈骗案件进行分析,初步发现,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8.
北京人冯小东自恃为“商界奇才”,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后,先离开北京到深圳“发展”,后北窜桂林,利用自己熟知的信用证“融资”知识,以境外香港某某公司为“受益人”,疯狂利用虚假的进出口合同与信用证附随单据进行信用证“融资”,并骗取信用证项下款港币2400多万元、美元213多万元,在金融界制造了轰动南国的信用证诈骗大案。  相似文献   

19.
曾荣获“全国优秀企业家”的林明学,在经营极度亏损的情况下,南窜广西桂林市,以虚假增资扩股方式非法收购桂林市临桂县城市信用社,控制该信用社经营权后,以高利率手段非法集资诈骗4亿多元,信用证诈骗2300万元,并利用虚假手段非法吸收存款3400余万元,从而制造了一起触目惊心的广西最大集资诈骗、信用证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大案。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趋活跃的同时,与作为当前国际贸易结算为主要方式的信用证相关的诈骗犯罪活动却愈演愈烈,其数额之大触目惊心,我国已成为信用证诈骗案的多发地区.本文就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跟单信用证诈骗的特点、产生的原因、主要骗术及防范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