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气象学家说,2005年是一个暖冬。但中国的经济学家恐怕感觉不到这种温暖。关于经济学家标准的争论越来越激烈,11月初,有媒体做了一项“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国内经济学家仅两人,更有12.5%的人选择“谁都不相信”。 这次“信誉危机”足以使每一位经济学家心底陡升寒意,但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张昕竹认为,这场争论实际反映了经济学家分工即将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2.
一、从来不能互相说服的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学家来说,100个人常常是有着100个以上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可以很好地共存,这往往是其他学科难以看到的盛况。于是,有人说:“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人能够分享同一届诺贝尔奖,这种情形只有在经济学中才会出现,如缪尔达尔和哈耶克。”还有人说:“叶利钦有100个保镖,其中有一个想谋杀他,叶利钦不知道他是谁;克林顿有100个经济学家,每次决策前克林顿都听取这些经济学家的意见,但是每次只有一个人讲对了———而且每次都不是同一个经济学家。”基于经济学家总是互相攻击的现实,也有人总结了所谓“经济学家第一定律”:“对于每一位经济学家,都有相应的、观点相反的经济学家存在。”还有人把经济学家的这种互相不能说服的危害推进了一步,指出:“惟一比经济学家更危险的,是业余经济学家;而惟一比业余经济学家更危险的,是职业经济学家。”二、又聪明又“愚蠢”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并不知道他所谈论的,但是,他让你觉得这是你的错误。”从这句话,很难判断人们是觉得经济学家聪明还是愚蠢。杜鲁门也曾经被经济学家的含糊其辞折磨过。杜鲁门总统曾恨恨地说:“我希望找到一个只有一只手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因为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3.
两位经济学家走在路上,其中一位发现人行道上有200亿美元,开口对另一位经济学家说:“看,200亿,我们把它捡起来吧。”第二位经济学家回答道:“不可能有200亿,如果真有200亿,早被人捡走了。”  相似文献   

4.
《四川物价》2007,(1):34-35
《新京报》不久前发表舒圣祥的章说,有经济学家旗帜鲜明地指出:小额信贷必须是高利率,让人费解的是,越是需要帮助的穷人,给他的利率却越高,这究竟是“扶贫”还是“抑贫”呢?确实,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不愿意做亏本的买卖,需要通过赢利来维持可持续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话最初出自美国一位经济学家之口。然而,在大都会纽约,“免费的午餐”却的确存在,让囊中羞涩的消费者受益不少。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外显符号,汽车具备将人们从一般人群中区分出来的功能。正是这种功能,使车子成了“面子”的工具。 刚买车的人,车钥匙不会放兜里,到哪儿都往台上放,得让人看见。所以,先买车还是先买房,取决于文化,是经济学家和理财分析师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周其仁 《商界》2006,(1):86-87
经济学家看到真实世界的现象之后,应该以专业的角度告诉民众“是什么”和“为什么”而说“好不好”的是伦理学家,说“怎么办”的人是政治家或工程师。[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价格双轨制、国有资产管理制、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动者;他被称为不是坐而论道的经济学家,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学院派的条件,是既从书本也从实践中学习的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9.
《商业科技》2013,(31):1-1
谭崇台,四川开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有“中国发展经济学第一人”之誉。1920年6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相似文献   

10.
衰退的真正含义是你的邻居失业了,萧条的真正含义是你自己失业了,崩溃则是指国家和你一起失业了。“如果你不想在未来10年小知所措,那就一定要关注彼得的动向,不管对错,都会让你受益无穷。”能够让手握“水晶球”的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惺惺相惜的“神秘”人物,就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投资经纪人、财经作家彼得·D·希夫,他曾因准确预见2008年金融危机而为世人所知。今天收获褒奖的同时他却感到“一阵无助的痛楚”,在彼得看来,这些只是大震前的“震颤”而已,真正的崩溃正在逼近……更多人相信,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怎样才能具有活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倡导市场经济而被人尊称为“吴市场”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世纪交替之际,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0年度经济人物”。这是吴教授新近为本刊撰写的专稿。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的一次“打赌”,让经济学家徐滇庆一度成为媒体轮番热炒的新闻人物。看涨深圳房价的他与看跌的地产博客牛刀对一年内深圳房价的涨跌公开打赌,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中国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人看不懂!当企业家们看到利润蹭蹭上窜,股东分红令人惊喜,新一轮投资蒸蒸日上之时,经济学家们却在怀疑是否过热,政府官员亦在犹豫筹箸。这股以民营和外资为主体的投资热潮能持续吗?市场正在向我们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有外国分析家称之为“中国经济迷雾”。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中国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人看不懂!当企业家们看到利润蹭蹭上窜,股东分红令人惊喜,新一轮投资蒸蒸日上之时,经济学家们却在怀疑经济是否过热,政府官员亦在犹疑踌躇这股以民营和外资为主体的投资热潮能持续吗?市场正在向我们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有外国分析家称之为“中国经济迷雾”。  相似文献   

15.
<正>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认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面对如此评价,内地的经济学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看来丁教授所言不虚,只是一直没人戳破这层窗户纸罢了。而中国青年报的专题调查“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结果显示郎咸平(31.0%),吴敬琏(19.8%),12.5%的人回答“谁都不相信”。  相似文献   

16.
我是谁     
臧铯 《浙商》2012,(19):24-24
9月9日,马云在网商大会上说:“假如企业家要去听经济学家,这些企业家一半已经死掉了”。马云的刺耳言论得到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的回应,“如果一个企业家因为听经济学家的话死掉了,那说明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7.
VIP     
让·梯若尔 10月13日,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61岁的让·梯若尔成为法围经济学家问鼎诺吸尔第三人。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梯若尔分析了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监管。他的研究阐述了如何理解和监管那些只有少数强势企业的行业。”  相似文献   

18.
编辑札记     
《市场周刊》2008,(11):3-3
2008年的10月让世界焦虑!美国金融海啸搅动了五大洲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的大脑缺氧”!从各国政要、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到普通民众,都在关注、思考和寻找应对危机的良方妙药。本刊几个主要栏目,也自然相应地讨论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元兴 《商场现代化》2006,(10Z):359-359
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生动的阐明了人的不同的幸福观对人的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财富》2011,(10):I0078-I0078,I0080-I0082,I0084
“企业家”的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提出:企业家可以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优秀的企业家,具备创新、冒险、敬业、执著、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财富量级,也有利于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