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颂春风,在诗人笔下,春风是有形态的,贺知章《咏柳》诗中就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说法。春风是有温度的,"吹面不寒杨柳  相似文献   

2.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朝王安石的《元日》诗一朝诞生,随即传唱千古。  相似文献   

3.
<正>在华夏浩如烟海的中华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冯梦龙所编的《广笑府》中也有十七字诗,说有一位潘姓儒生赴京赶考,途中在酒店饮酒时有一酒姬作十七字诗赠他:秀才本姓潘,  相似文献   

4.
<正> “比、兴”是中国文学史中常见的术语,自《周礼·春官·大师》中提出“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之后,历代学者对“六诗”的解释便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典籍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六诗”中的“比、兴”,我们对历代学者论述“比、兴”的几种不同观点简要地加以介绍。一、比、兴分工说《毛诗序》将《周礼》中的“六诗”改称为“六  相似文献   

5.
剥皮诗趣话     
所谓剥皮诗,是指以名诗为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改动几个字,使原意更好或原意变换,从而达到讽世喻人目的的一种诗体。这一类诗读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唐代著名诗人崔护曾写过一首《题都城南庄》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有一个县的前任县令执法如山,人称“铁面”;后任县令则恰恰相反,人称“糟团”。某读书人在前任离开一年之际,在县衙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有一位文人曾到某地桥头斋铺买麻花吃,看上了搓麻花的…  相似文献   

6.
迎新始于除夕。除夕在辞旧迎新中是最重要的一天,除了流传至今的吃年夜饭之外,古人最传统的习俗便是“守岁”,须“终夜不眠,以待天明”(西晋周处《风土记》)。《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苏轼有《守岁》诗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连孩子也和大人一样守到天明。  相似文献   

7.
闲来翻书,发现很多文人创作的“怪诗”,遣词造句之闯,为世人留下了足可开颜的文趣。 减法诗。《乐府》中载有一首《懊侬歌》的诗,全诗20字,读起来居然是道减法:“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相似文献   

8.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扬雄的《太玄经·应》中就有“阳气极于上,阴信萌乎下”句。其中的“信”作“声兆”解,“声兆”即现代的“消息”、“信息”。 唐代诗人李中也曾在《碧云集·暮春怀故人》一诗中写道:“梦断美人沉信息,日穿长路倚楼台”之句,诗中的“信息”虽应理解为“消息”,但它与今天的信息理论及运用,都有不可分割的关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的百花丛中,“嵌数诗”以其巧妙的构思吸引着众多的读者。所谓“嵌数诗”,就是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自然数依次嵌入句子中而作成的诗。毛泽东曾借用一首咏泥神的“嵌数诗”,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官僚主义者的丑恶面目,讽刺性很强:“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嵌数诗”一般是顺序依次将数字嵌入诗中,也可以把数字颠倒顺序嵌入诗中。《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就有这样一首诗:“十里长城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官五  相似文献   

10.
阳波 《上海企业》2010,(6):96-96
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不少花卉名称源于古诗。因生长习性得名:芍药的开花时节在春末,苏轼《芍药》中说:“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因得别名“殿春”。  相似文献   

11.
百花园地     
豫章四亭南浦亭在南昌市沿江路抚河桥附近。该亭与兴建滕王阁略有先后。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南浦飞云”已蔚为一景,故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句。南浦亭始为供迎送客人歇息之用。白居易《南浦别》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后改为...  相似文献   

12.
熊雷 《乡镇论坛》2020,(6):40-41
“二月春风似剪刀”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古诗句,也许是父亲春天出生的缘故,也或者是小学二年级肄业的父亲,只记得这句诗吧!  相似文献   

13.
“融融春风又拂面,万里蓝天放纸鸢。”清明前后放风筝,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风俗。风筝,作为一种高级典雅的工艺美术品和有益身心健康的特殊玩具,千百年来,备受我国劳动人民喜爱;尤其是诗人词客,文人雅士们,更是嗜宠有嘉;“千古诗心三绝美(指风筝之——静态美、动态美、空间美或装饰美),柔情万千寄风筝”,并为其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高骈(公元821~887年,今北京西南人)在他著名的《风筝》诗里写道:“夜静弦声碧空响,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这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大观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但是,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记于史册,传于后世,却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茶谜:茶叶谜语,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诗句配制的“茶”字谜。在民间流传的不少茶谜中,有不少是按照茶叶的特征巧制的。如“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茶…  相似文献   

15.
在华夏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也叫它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三句半”。明人冯梦龙《古今潭概》、清人褚人获《坚瓠集》皆记载,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有位民间诗人无名氏的作品曾广泛流传。一年大旱,有故作风雅别号“西坡”的县太爷不思兴修水利,却下乡求雨,连求三天不下雨,这位诗人便写道:“太爷来求雨,三天又三宿;昨夜打开窗,——月出。”县太爷得知后大怒,马上派人把诗人抓来,冷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对被称之为中国古典美学代表的意境说进行梳理和解读,试图通过对王昌龄在《诗格》中所言“意境”的背景以及与诗言志传统的关系来解读诗言志的儒家诗论到唐代“意境说”的转变过程,以此来分析在传统诗论中,意境说的地位和其意义.以王昌龄在《诗格》中熟为人知的对诗的“三境”的划分为切入点,从诗言志的传统诗论中分析意境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摘自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在2013年4月发表的文集“闲来笔潭”退后的心态《诗经》里有这么一句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理解说的是,作为政治人物都有开头,有个好结局不容易。人生是一个过程,有上坡、有高峰。但最终都要落幕,这是规律。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两首很有名的看花诗,写的都是宦海沉浮。前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牢骚满腹;后一首《再游玄都观》,春风得意。  相似文献   

18.
张国宏 《秘书》2014,(2):37-40
苏轼的书法杰作《黄州寒食诗帖》(以下简称“《寒食帖》”)是继“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之后,又一件震烁千古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那么,《寒食帖》究竟好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2012,(4)
我七八岁时入私垫,先读《三字经》,后来又续《千家诗》。《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我家开着染坊店,  相似文献   

20.
范琪  毕军 《中国就业》2008,(2):58-58
黄山市就业服务局深入贯彻落实“2008公共就业人本服务年”要求,广泛宣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创新开展“春风行动2008”专项活动,切实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