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最近几年的外资并购行为浪潮不断。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案是我国《反垄断法》颁布以来第一起商务部否决外资并购的案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的经过、商务部对《反垄断法》的运用进行分析,回应舆论的热点,说明此次并购案的意义,进而使读者能够理性看待中国外资收购与中国《反垄断法》。  相似文献   

2.
李云婷 《企业导报》2010,(3):116-117
从外资并购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影响入手分析,分别对资产控制、市场控制、技术控制等层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外资并购的产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外资并购监管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政府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3.
达能娃哈哈并购案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新《公司法》颁布、股权分置改革实质性完成、若干重要行业的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背景,中国外资并购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要求对外资并购进行审查的呼声也逐步加大,特别是凯雷并购徐工、德国舍弗勒收购洛轴、苏泊尔并购案等事件引发了外资并购和产业安全的争议。在业界对于要不要限制外  相似文献   

4.
《中外管理》2006,(9):25-25
英国《经济学家》、法国《回声报》等国外媒体对中国企业家兼并热潮十分关注。 虽然中国开始有选择地控制外资进入,但每年外资进入仍高达600亿美元。并购中国企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去年一年就有268家中国企业被外资收购,收购总金额已超过140亿美元。来收购的外国企业以美(占23%)、英、日、新加坡居多。英国收购企业数量不多,但金额较大,已超过35亿美元。美国只在去年6、7两个月就花费50亿美元收购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5.
叶檀 《中国企业家》2007,(18):28-28
政府要以国内市场对外资的开放换取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空间有报道称,中国商业环境令外资不安。这种认识既昧于事实,也没有建设性。中国依然在引进外资,只不过引资的方式与目标有了改进。商务部近日发布的《2007中国外商投资报告》,提示在当前利用外资并购投资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的形式由过去的合资变为独资,由参股变为控股,由新建变为收购,一轮愈演愈烈的外资收购大潮正在中国市场上演。尽管外资并购有利于改变我国行业集中度偏低、企业过度分散和规模过小的状况。但是,外国资本有着不断扩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天然倾向,有着消灭竞争对手的天然企图。假如对合并不加控制,允许外资无限制地并购在它们眼中价格极为便宜的中国企业,就会导致中国市场竞争结构失衡的恶果。因此,我国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法来控制外资并购,以维护有效竞争、保护民族产业、保护国家竞争力、维持市场公平。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表现为外资并购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即达到一定规模的外资并购需要向反垄断法的主管机关进行申报。目前,已经有70多个国家建立了企业并购反垄断审查制度。就中国来说,在外资并购中执行反垄断审查、规范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对于保护国内民族产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兼并活动进入到活跃的阶段,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控制权市场价值体现与过去相比将会逐渐发生实质性变化,基于价值发现和产业整合的并购将逐渐增多.<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于2006年3月1日起实施,外资可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长期战略性并购,投资于已完成股改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的A股股份.据有关统计,到2003年国内22个产业领域已有七成被外资绝对控制,2005年八成以上大型超市被跨国公司收入麾下.从最近的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案例中显示,它们的收购目标主要集中在中国各行业的领先企业,如米塔尔并购华菱管线、凯雷收购徐工机械、大摩、IFC投资海螺水泥、高盛收购双汇发展等.  相似文献   

8.
1999年8月,国家经贸委颁布《外商收购国有企业暂行规定》,明确外商可以参与购买国有企业.2002年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中国的并购市场向外资全面开放,外资进入中国的速度越来越快,并大多数以战略明确、节奏紧凑而有序的组合并购为主,随着外资参与中国经济的领域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我国的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2009年3月18日,随着商务部的一纸判决,媒体、政府部门、网友等各方争论达半年之久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案终于尘埃落定。最终,商务部以《反垄断法》的条款否决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原因是收购会影响或限制竞争,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健康发展。商务部同时具体阐述了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第二,如果收购成功,  相似文献   

10.
外资并购浪潮正在汹涌而来。无论是美国航空LDC成功控股海南航空,还是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与健力宝失之交臂,一切都在说明,实力强大的外国资本正在虎视中国企业,期望通过成功的并购,找到新的市场与利润。2002年11月初,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联合发布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同时,《外资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外商投资并购条例》等也有望近期出台,这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外资并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对待外资并购的认识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外商投资政策的逐步放宽,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如外资并购的目标企业将由一般企业转向行业龙头企业;外资并购国有上市公司将以收购非流通国有股为其并购的主要途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成为发生外资并购的热点地区;外资并购中的目标产业将由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金融、零售等产业。  相似文献   

12.
外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各国都对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垄断及对民族产业的保护保持警惕,并普遍建立对外资并购的审查制度。我国既有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存在概念不确定、法规不统一、缺乏操作性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一部统一的《外资并购审查法》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十大外资并购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镇企业》2004,(12):56-57
这是一个大并购时代。就在中国企业苦苦为国际化生存而求索的时候,跨国资本对中国的行业整合一刻未有停息。这是经济全球化时期的中国的必然特征。 2004 年无疑强化了这一特征,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并购市场的亮点,各种行业的并购风起云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外资的并购更加注重产业链与产品链之间的整合,产业深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加入 WTO后,随着一系列允许外商收购国内企业的规则陆续推出,中国已经为外资并购敞开了大门。作为直接利用外资的一种方式,外资并购可为中国企业解决很多如资金、技术和管理等问题,创造良好的经营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发展.我国利用外资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国际跨国公司开始在重化工产业、基础材料产业、消费品生产和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并购.中国现在已成为仅次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亚太第三大并购市场。特别是2006年凯雷收购徐工案、高盛收购双汇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外资并购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外资并购的现状和利弊分析.建议我国政府要有效利用规制手段.全面分析外资并购行为对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影响,要通过完善外资并购法律法规,引导外资合理实现并购.在保证产业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量外资涌入国内,在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外资通过收购、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构成垄断,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本文在对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现状的客观认识上,分析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如何面对内外资并购论坛主持人、当代经理人执行发行人杨超: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外资的并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比如说近一年来闹的沸沸扬扬的“凯雷收购徐工”一案,他们之间的“恋情”可以说是一波三者,引发了各种各样的争议,比如说有的人就认为,外资并购可能是洪水猛兽,说是正在对中国产业进行蚕食。反方则不这么认为,认为外资并购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是利大于弊,到底谁说的对呢?中联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CEO王吉舟:有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叫“外资猛于虎”,事实上,有资格谈“外资猛于虎”是来之不易的。我记得1988年的时候大型骨…  相似文献   

18.
区别对待、宽严适度是对执政者能力的考验 2005年1月24日,中国外汇管理局公布《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中国公民境外注册公司收购境内资产需上报国家外汇总局"等新规定让许多大陆企业家及投行人士感到  相似文献   

19.
《反垄断法》实施后首起否决案 商务部18日发布消息,宣布否决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前,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外资对中国直接投资减少,中国方面或许会对如此一笔巨大投资案开放绿灯。  相似文献   

20.
悦读     
《新前程》2010,(6):93-93
《中国反围堵:迎接即将到来的产业战争》 中国产业正面临着来自于外资的巨大竞争压力,中国制造也亟需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当慎重选择突围方向,收购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海外企业。因此,在资源、能源、金融领域打破外资控制及产业链高端垄断是中国强国之路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