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宇 《福建金融》2012,(2):21-24
随着人民币加快“走出去”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离岸市场的人民币资金价格必将对在岸市场的人民币资金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影响我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文描述离岸货币市场影响境内货币供应量的机理,揭示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协调与离岸市场关系的局限性,并以关联储货币政篆实践为佐证,提出选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  相似文献   

2.
吴宇 《上海金融》2012,(3):57-60,117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价格(包括汇率与利率)必将对在岸市场的人民币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境内央行的货币政策,甚至存在削弱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可能。本文通过对离岸货币市场影响境内货币供应量机制的分析,并以离岸美元市场发展以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货币政策在离岸、在岸市场的传导效果为例,提出:选取利率作为国内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以帮助境内货币当局在不影响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的前提下,有效规避离岸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2000-2014年房地产市场月度数据,对货币供应量进行H-P滤波以区分扩张性与紧缩性政策区间,利用VAR模型探讨货币因素对房价影响的非对称性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土地价格、资金价格、股票市场以及原材料价格对房价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房价的拉动作用远大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房价的抑制作用;货币供应量代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房价的调控作用强于利率代表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宏观经济、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以及其他投资渠道收益增加都将推动房价上涨,而增加供给将有效抑制房价。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基金迅速发展扩张,货币市场基金已逐渐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并改变了居民理财和投资方式。货币市场基金具有流动性强、风险较低、收益稳定、投资成本低等特点,已经逐步成为银行活期存款的替代品。本文对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和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概况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梳理,同时运用2012年12月至2016年9月的数据,实证研究了纳入货币市场基金前后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对经济增长、物价等经济指标的解释力度,证明了纳入货币市场基金的货币供应量体系更具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创新不断,资本市场规模日益增大,资本市场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这些给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资产价格与货币需求、资产价格与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资产价格变动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出货币政策由单一利率传导途径转向利率和资产双重途径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6.
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互动与我国的货币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林 《海南金融》2004,(10):10-14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相互影响,两个市场之间的影响机理包括货币与证券两种资产间的联接效应、非对称信息对称化效应和价格联接效应等三种效应。资本市场会通过影响货币供给流向、货币供给数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等四个方面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货币市场也会通过利率、通货膨胀率、股票价值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等影响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在相互制约和影响中实现动态均衡是宏观经济的预期,但这种预期目前还远远没有达成,原因在于金融市场上的诸多问题: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法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组织上的分割以及两个市场自身的缺陷。所以拓宽两个市场的融合渠道、建立高效的货币市场和完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是我国的货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调节货币供应量是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目标之一,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股价的变动及影响程度的大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00—2021年各季度我国不同层次的实际货币供应量及季度末上证综指的收盘价作为样本,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货币供应量影响股价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有一定影响,但效果并不明显,并且在一些发展过程中股价的波动没有同步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最后文章从证券交易的投资者要密切关注货币政策的变动,提高投资能力与风险规避能力;政府部门与货币当局应尽快建立联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通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等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地方债置换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地方债置换将通过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在贷款与债券之间的配置调整影响货币供给,它将使银行可贷资金增加,并导致贷款规模的变化,在贷款创造存款的信用放大机制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造成货币政策的扩张(收缩).贷款市场的供求弹性将决定地方债置换的扩张效应或收缩效应.在经济增长放缓、银行为弥补持有地方债收益下降、地方债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的抵押品和质押品范围的情况下,地方债置换具有货币政策扩张效应.为减少地方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央行需密切监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情况,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并加强同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9.
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创新不断,资本市场规模日益增大,资本市场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这些给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资产价格与货币需求、资产价格与货币供给、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资产价格变动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出货币政策由单一利率传导途径转向利率和资产双重途径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离岸中心对资本市场的风险主要为长期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及离岸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离岸市场中的信贷扩张对在岸银行有“诱导效应”,信贷量增加;离岸市场的资金流入国内会导致股价上涨,股价波动性增强.同时资金流入会通过汇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几个方面对股市产生间接影响;离岸银行之间的竞争会使离岸银行放松监管,使得离岸市场中的均衡风险水平高于社会最优化的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1.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影响机理包括货币与证券两种资产间的联接效应、非时称信息对称化效应和价格联接效应等三种效应.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在相互制约和影响中实现动态均衡是宏观经济的预期,但这种预期目前还远远没有达成,原因在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法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组织上的分割以及两个市场自身的缺陷.所以,拓宽两个市场的融合渠道、建立高效的货币市场和完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上升迹象,这对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和力度的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利用条件在险值模型检验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利率与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U型的,即存在最优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能够使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最低。当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小于这个最优组合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当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大于这个最优组合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反而会增加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货币供给理论中,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达到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比较,指出我国基础货币的内生性正在增强,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可控性下降.在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也应逐步转为货币市场利率规则.  相似文献   

14.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是最重要的两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本文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市场利率影响较小,但市场利率的变动却能够影响货币供应量.本文分析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个关键变量是利率.一般来讲,利率与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为反相关关系,但这一关系在我国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情况下需要重新考量.鉴于我国处在利率市场化的过渡时期,管制利率与正在培养中的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并存,应该通过Shibor作为中间变量来分析央行调控管制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纪敏  李宏瑾 《金融研究》2018,462(12):1-18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迅猛发展且结构日趋复杂化,不仅加剧了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货币政策调控。本文分别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个角度,对银行表外理财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金融脱媒理论的回归结果表明,银行表外理财的发展确实提高了货币乘数,加大了中央银行准确控制广义货币供给的难度,货币数量调控的有效性也因而明显下降。同时,影子银行扩张也使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上升且更不稳定,尤其是,近年来大量银行理财资金以委外方式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加杠杆投资,更是加大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用利差。实证研究还发现,银行表外理财的扩张规模,与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水平与市场利率水平的差异密切相关。从未来趋势看,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弥补货币数量调控的局限,另一方面更要加快实现利率并轨,优化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  相似文献   

17.
张宝诚 《新疆金融》2006,(11):41-42
一、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分析随着货币政策体系的改革,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的间接调控体系,初步形成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个体的传导体系,建立从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而在传导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传导不畅的问题。(一)中央银行层面1.利率未完全市场化。虽然我国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有了较快发展,股票的发行和流通对货币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也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为此,货币供给必须考虑有价证券交易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适当调整货币供应增幅;货币政策也有必要对资产价格的变动予以关注,建立起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机制,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利率传导机制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制定和变动基准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通过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有机联系,使资本市场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发生同步变化,影响资本成本,消费者财富和汇率,进而影响到投资、消费与净出口,使总需求发生变化,最终对国民收入、物价及就业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产生影响。基准利率是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如果能  相似文献   

20.
李宏瑾  苏乃芳 《金融研究》2015,484(10):38-54
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转型时期兼顾数量和价格的货币政策调控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货币数量论和货币效用模型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明了货币数量规则与利率价格规则的等价关系,并构建了符合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数量与价格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这对于更好地理解我国货币政策转型时期的量价混合型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相关推论表明,正是由于数量和价格混合型货币规则,在利率低于均衡水平的情形下,中国的货币增速并未引发恶性通胀;修正的物价稳定泰勒原理表明,利率调整幅度小于通胀变化仍能够实现物价稳定。对中国的经验分析支持了理论和推论结果。在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和流动性格局逆转的当下,货币政策价格调控方式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上升,转型的条件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